主讲:萧志晖老师(子芽儿亲子成长空间负责人)
主办:板桥华德福聚会
笔记:Coni Kim
今天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记得上次有一位爸爸来参加,但这次没有看到有爸爸来;其实在幼儿的教育上,妈妈固然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爸爸其实也很重要,如果爸爸的理念可以配合,那就会事半功倍,相反的,若没有爸爸的支持,妈妈一定会很辛苦。
先让大家提问题,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情绪问题让你困扰的?
一、孩子三岁,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行为模式进行,如果有一个程序没有照着做,就会拗脾气,要求一定要再做一次才肯罢休。
二、两岁九个月,帮玩偶取名字,结果妈妈听到名字笑出来,就不开心一直哭。
三、三岁半,喜欢唱反调,所以妈妈的方法就是讲反话让她去做,但久了变成孩子都知道妈妈会讲反话,就等妈妈讲反话了才要做,甚至有时会识破不做。
四、快三岁,一定要陪着她重复玩某些游戏,而且玩的时间会很久,如果不陪她玩到她觉得可以了,就根本都不能离开去做事。
五、一岁半,拗脾气时会躺在地上说『我不要!』,而且会打妈妈。
孩子有起床气,睡觉会闹很久才睡,妈妈都陪睡的请举手。好像现场大部分都有这样的情况,但没办法,这是我们的东方文化,习惯妈妈都会陪着孩子,普遍造成孩子都太依赖妈妈。这我们后面再来讲。
刚刚有妈妈提到的,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游戏,只要一个细节不同就无法接受,还有另一个被笑会很难过的孩子,这都是属于比较敏感的孩子。幼儿有对内在的敏感跟对外在的敏感,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透过身体在感觉外界的。
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游戏的,是属于对内在比较敏感的孩子,不那么警觉外在的环境,要特别提醒的是,这种固定模式时期一定要陪他渡过去,如果没有跨过去,有机率可能会变自闭,国外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只是顺带一提。对别人的感觉非常敏感的,就是对外在比较敏感的孩子,其实孩子应该是要由内往外发展的,像这样对外在比较敏感的,以后长大比较可能会有深层的情绪问题,需要注意。对于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重复及规律的生活,可以提供其安全感,不要有过度的、太大的转变,这样他们的情绪也会比较稳定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孩子哭这件事,然后因为担心、害怕孩子哭,很多事就轻易的跟孩子妥协。哭只是一种表象,那其实是一种往内的力量,感觉不舒服或是孤独的时候会哭;相反的,笑是往外的力量,是敞开心接受外在的。只是大人会知道克制,哭及笑都有程度,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不要再继续哭或笑了,但是小孩子还不知道控制,所以可能会哭到无法停止,而且有可能越哭越伤心,所以我们应该要去帮助孩子转移情绪。小朋友都是处于现在式(孩子们活在当下,而我们大人呢常常活在记忆当中),如果是暂时性的情绪,那很容易转移,但如果转移不了,那就要去了解到孩子情绪的本质,找出原因才能很好的处理。
生活规律是为了要提供孩子安全感,如此身体才会强壮。通常会看到,敏感的孩子都比较瘦弱。幼儿期是身体进入人世后,发展的基础,非常的重要。妈妈的身体也要强壮,才能够照顾好孩子,否则有时候孩子生病,熬夜照顾,妈妈如果不够强壮就先垮了,根本不用谈照顾了。不过有些妈妈真的比较强壮,是因为幼儿期就奠定了好的基础。人刚出生时,身体是妈妈给的,透过脐带,由血液提供养份给孩子,滋养他的身体,就像打点滴一样,直接将养份注入到身体里。而早产儿,因为身体还不够完整,所以比较虚弱。
上次的讲座中有提到,规律的生活节奏指的是程序而不是按本操课,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只能按照规律的生活节奏,他们不像大人,大人是有弹性的,如果今天要出门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会判断选择跳过一些事情然后赶快出门,但是孩子没有弹性,所以不能跳过任一个步骤。
起床气,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睡眠不足,身体根本还没有准备好要起床。要注意的是,我们睡眠时是在建构、修复身体,因为醒觉的时候,我们活动,能量就会转移到身体的各个地方,所以没办法做建构、修复的动作。等一下会针对睡眠这个部份来仔细说明。
有很多孩子都很瘦小,主要就是睡眠不足,但营养当然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现在有很多外食族,营养摄取都是不平衡的。而游戏跟吃饭绝对不能混在一起,吃饭时就好好的吃,游戏时就专心的游戏。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宠孩子,理由是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很快乐,所以他们要怎样就让他们去,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永远一直快乐,因为有快乐就会有悲伤,这是必然的。而且我们人,有时候如果某种情绪冲过头,过一阵子就有相反的情绪会返回来。
要掌握慢慢的、平缓的节奏,起床及入睡都是。早上让孩子慢慢的醒觉过来,有足够的时间让身体准备好;而睡觉前的活动安排,不能还让孩子太兴奋。那白天的活动量要够,够累了自然就会睡的沉。晚上的睡眠质量比白天的午睡重要,就像银行一样,晚上我们的身体是在存钱,白天是在花钱。白天的活动也是要小小的充电一下,就是午休时间,因为如果体力都耗光了,身体觉得不舒服,情绪自然也会下降。有些人会问,到底需不需要午睡,其实要视小孩的状况而定,不过午睡一到两个小时是OK的,不要睡太久不然晚上就会睡不着。
晚餐吃清淡一点,蛋白质要少,基本上肉类的东西,尽量在下午三点前吃,过了这时间就不要吃了,因为我们肝的运作时间,是从半夜三点到隔天下午三点,刚好十二个钟头。
睡觉睡的好,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时辰,因为晚上的十二点到一点,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子时,这段时间是身体修复机能最好的时候,用这段最好修复的时间休息,效率才高,身体机能才会好。这段时间有充分的休息,到了半夜三点的时候,肝的功能才有办法正常的启动。
有妈妈说,孩子以前给奶妈带的时候都会午睡,可是现在自己带就都不睡。那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不会知道这些,是不是妈妈自己不够坚持,没有照时辰节奏走,孩子不睡就跟孩子妥协。
孩子若身体好,就会比较好带。情绪很大部份受控在他的身体。现在这个阶段,你跟孩子说教太多,孩子根本听不懂,但他们会接收到父母的情绪,像焦虑、紧张、生气…等。
拗脾气还有一个原因是能量快速下降。不要说孩子了,大人也是一样,如果已经很累了,孩子还一直哭、闹,那我们脾气就来了,就会觉得『我已经很累了,你还哭!』,所以孩子也一样,真的很累了,就不舒服,情绪当然就差了。
我们要照着地球运行的时辰节奏,那么早上起床就是在太阳升起的时间,大概是六点到八点,慢慢的让孩子清醒。所以孩子晚上睡觉的时间,最好就是在晚上八点到隔天早上六点,刚好十个小时,而午睡可以两个小时,总共就是十二个小时。但这当然也是要视孩子的状况而定,有些孩子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但要注意的是,要晚上加长,而不是白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晚上的睡眠,午睡只是让孩子稍微休息一下,让能量不要掉的太快。
有妈妈提到,通常会响在晚餐的时间,让全家人能聚一下,但是爸爸回来的时间都是差不多七点多,这样根本没办法让孩子那么早就睡。可是整体看起来,应该是孩子的规律要优先于跟爸爸的相处,而且如果要相处,假日就可以陪孩子了,这时候爸爸的工作就出来了。(有另一位妈妈建议:可以改成早餐的时间聚。晚上大家都早点睡,就可以早点起床,在早餐的时候全家聚一聚)
我们宁愿早点睡,早点起来,正常来说大人可以的话,能在晚上十点睡是最好的。到了晚上其实累了,要也只能做些不需要用脑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做什么重要的事,而且用应该休息的时间来用计算机,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因为肝的功能没办法在三点起来工作,毒素都无法代谢,久了身体就会中毒。人在二十五岁以后,修复机能又会下降,更是需要早点睡。
照顾幼儿的妈妈,十点睡是最好的,最晚也一定要在十二点前就要睡。但有些妈妈会觉得,需要有时间能做自己的事情,这很正常也是需要的,因为有时候妈妈对家庭、孩子的奉献透支了,都没有自己的时间,情绪就会不容易控制,也会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那孩子如果早点睡,妈妈就可以有自己的时间了,若孩子八点就睡,那到十点也还有两个小时可以用。规律的生活可以改善孩子70~80%的情绪问题。
再谈到饮食的部份,太多的糖,会让人躁动、过度刺激神经、刺激思考,这对孩子是不好的,因为我们还不需要孩子动脑,孩子的脑袋跟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该给太多零食,如果真的要,也要等国小以后才让孩子吃零食。可以用其它的食物替代,像水果就OK,因为果糖比较不甜,其实很适合拿来代替零食。糖果对孩子来说,是会有上瘾症状的,很像吸毒一样,会一直讨。父母自己不给之外,也要拒绝其它人的好意,像阿公、阿嬷,都会想拿糖果逗孩子开心,父母就要委婉的拒绝。
外食的人要注意加糖的问题。因为外面烹调加的一定都是比较不好的糖。还有含反式脂肪酸及去菁化的食物,都尽量不要吃。应该给孩子的是一些较粗纤维的食物,这些有机食物会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与消化系统。果汁与水果,宁愿给孩子吃水果。另外像蜂蜜,因为已经分解过了的食物,根本不需要消化,那是适合老人的食物,因为老人消化系统下降,蜂蜜非常好吸收。但对孩子来说,除非生病,不然平常尽量不给。因为孩子的消化系统正在发展,要吃较粗的食物,蜂蜜太好吸收了,没有机会训练他们的消化系统,让消化系统工作,这样以后长大了,就会容易过敏、生病(有报告显示蜂蜜会促使孩子早熟)。
母乳是过渡期的食物,因为那是藉由妈妈的消化系统,吸收并分泌出的食物,温和而且又有抗体,是孩子一出生,消化系统还不是非常完整,这个过渡期的食物。到了半岁开始,适量的食物就要慢慢进来了;一岁以后,其实母乳变成是情绪依赖的来源,就像安抚奶嘴一样。但孩子自我内在对应外在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情绪也需要学习。如果过度依赖,就没机会学习,等于剥夺了孩子这方面学习的机会。通常,在母系社会的原始部落或是大家族里,喂乳的时间会加长,因为要加强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但其实这对孩子发展独立是阻碍。
所以,如何有好的情绪,其实回过头,就是规律的生活与营养,要建构强健的身体,让孩子有安全感,才是最根本的。孩子的依赖,像有些孩子很大了还需要奶嘴、吸手指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另外,如果孩子晚上睡觉会磨牙,那可能是消化系统有问题,可能有长虫,因为这些虫都是半夜活动,孩子睡觉时不舒服,睡的不安稳,就会磨牙。接下来请大家提问题。
问:我教的小学低年级班上,有学生还会吸手指头,通常是在紧张时,像考试前才会。
答:现在越来越多孩子这样,通常是比较敏感的孩子,这些孩子,自己的内在无法去转化情绪,没有自己面对外在的能量,只好藉由吸手指来化解这样的情绪。要解决必须要找出真正造成情绪的原因,而非解决表征。
问:活动力消耗的部份,是在家里就好,还是一定要带出去公园或是哪里呢?
答:要看在家里,能允许孩子玩到什么程度。有些华德福幼儿园,是可以让孩子把桌椅搬过来、翻过去,还跳上跳下,在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自由的玩,孩子是本能的需要去做这些事情,这样搬来搬去、翻来翻去,跳上去还要保持平衡,如果玩到这样是很耗体力的,如果在家可以这样,那当然也不一定要出去。不过对孩子而言,出去玩是他们的工作时间,但最好是在上午,要在能量最强的时段,如果是在能量下降的时段活动,就会有断电状态,常会看到很多孩子出去玩,玩到精疲力尽一上车就睡着了,那就是断电了。孩子活动的需求要充分满足,但情绪的部分不要让他们太兴奋,否则晚上会睡不好,容易做恶梦。
问:两个孩子,大的三岁半,小的十个多月,会争宠。
答:年纪近的孩子,难免会有这种情形,再加上现在的母亲比较有时间陪着孩子,当然争宠就会比较明显,像以前的母亲就没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玩,孩子自己就会一起玩。
这里要特别提到,妈妈的责任不是陪孩子玩,这样会变成孩子的玩伴跟服务他的仆人,是比孩子低等级受孩子控制的,妈妈应该要安排生活的时间步骤,态度也很重要,要坚定,如果你的主控权交出去,孩子就变成主人了。现在有很多机器很方便,像扫地机器人,对妈妈来说很方便,但其实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看不到妈妈工作,只看到妈妈陪他玩。妈妈忙碌才是正确的,空闲的时间也可以打打毛线之类的,那也可以是工作。
孩子在玩的时候妈妈不要介入太多,因为大人陪玩是在缩减孩子的创造力,像华德福的幼儿园,老师一定不会陪孩子玩,因为老师是一个大人的典范,会在旁边打毛线、切水果,该集合的时候就吹笛子、呼口号,孩子自然就会照着做,绝对不是去陪孩子玩。所以大家在家里也要建立妈妈的典范,而不是变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不代表一定要跟他玩,大人是在旁陪伴、协助,而不是主动干预。让孩子自然主动的模仿,才会学习好的,因为他们会挑好的模仿,但若大人主动干预,就有可能会学到坏的。孩子会完全看到妳忙碌的做家事并模仿妳的样子,妳如果介入过度,孩子就不会主动发展。就像画画,孩子画的时候,大人一直在旁边画给他看,那孩子就会把笔交给你画,因为他们自己还做不好,就会挑给做的好的人做,所以大人要掌握慢慢后退的原则,适时的让孩子自己发挥,我们只要确认有没有给孩子好的榜样就好了。
问:让孩子分房睡要怎么进行?
答:还是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在大床旁边加个小床,等孩子OK了,变成小床放在房间比较远的位置,也OK了,就可以布置一个小房间,然后慢慢跟孩子沟通,让他可以接受进入自己的房间睡觉。当然偶尔还是允许他跑过来找你一起睡的,像做恶梦之类的。
像国外很早就会让孩子跟父母分房睡,通常1~2岁就会有自己的房间,开始自己睡,父母都是进去说故事、陪孩子一下,然后就会退出来,让孩子自己睡。我们要知道,其实孩子是会越陪越没有安全感的,因为没机会让他长大,就像大人也一样,如果太安逸了就会不想去改变。所以妈妈一直陪着,孩子当然也就不会长大,就会延长幼儿期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看有没有帮助孩子逐步的成长。
问:老二刚满一岁,比较敏感,一放到娃娃车上,就会哭的非常严重,根本没办法去做事。
答:做事的时候可以铺一条布在旁边,让他在旁边看着妳。可以先从比较不重要的事情开始训练,像从打毛线的时候开始,让他在旁边,慢慢习惯变成只要看的到妈妈就OK。
问:女儿快两岁,在家就一直吵着要人抱,不知道到底是没有安全感还是怎样。
答:越这样抱,越不容易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很可能会养成依赖,安全感是内在的。妈妈越稳定,孩子也越有安全感。孩子无聊的时候就会要人抱,因为被抱着很舒服,可以试着给她工作,让她帮忙。
总结
前面有提到,规律的生活与营养,可以解决孩子80%的情绪问题,那剩下20%的情绪,是孩子学习外在的现象,要维持好的20%很难,是需要时间的,妈妈要学唱歌、吹笛子、做手工,培养美的鉴赏力,把家里布置的很漂亮…等,是需要很多时间锻炼后才做的好的,所以我们要先顾好那80%,不要把重点都放在那20%,因为这样是本末倒置。过度的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其实常常是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大人要慢慢的撤退,每年撤10~20%,孩子就会越来越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