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看
他抢了我的玩具
…………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同伴,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操作材料。
也正因如此,幼儿在自由的区域活动中特别容易产生“小摩擦”:
“
“老师,我只想自己一个人玩,不想合作…..”
“老师,他太吵了,我听不清了。”
“老师,随便什么材料都可以么?
那我不要这个………… ”
区域活动虽然自由,但不等于放任自流,规则是幼儿园一切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的组织时间、人数,投放的材料以及教师适当的介入指导等,都是解决区域活动“疑难杂症”的重点,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下,赶快收藏学习吧!
区域规则要点
在培养幼儿区域活动规则方面,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一旦确定为班级规则,无论是什么理由,无论是哪个教师在场,所有幼儿和教师都必须遵守。
(2)教师不要怕烦,每次区域活动之前都提示幼儿必须的规则或者常出现的规则问题。
小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比较自我中心。第二,认知经验有限,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预见性。第三,自控能力比较低。所以,教师不能期待讲过的规则,幼儿就能记住并遵守。
(3)及时反馈,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每次区域活动结束时的分享,既包含对活动过程、活动中的问题的分享和讨论,也应该包括区域规则的遵守的讨论。
(4)关注个别极易出现规则问题的幼儿。
尤其是喜欢恶作剧式地破坏别人作品,甚至以此取乐的幼儿,教师需要思考这个幼儿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反思自己平时忽略了什么,或者什么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助长了幼儿的消极行为。
(5)运用适当的惩罚措施进行规则的强化。
容许幼儿违背规则,第一次、第二次教师会提示,第三次就必须接受惩罚。这里必须要说明两点:第一,惩罚不是体罚,不可以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灵有任何伤害。第二,教师不能滥用惩罚。第三,惩罚之前要简单说明原因,惩罚之后要给予鼓励。
教师适宜地介入指导
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并从幼儿的角度衡量是否需要帮助,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介入指导方法。
垂直介入
游戏中,幼儿出现严重违反游戏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进行干预。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制止幼儿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出现的问题,比较适用于幼儿间发生肢体冲突等危险情况。
平行介入
教师通过操作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平行地参与到游戏中,不直接与幼儿发生交集。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模仿操作,比较适用于幼儿不会玩、不想玩或玩法比较单一的情况。在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中,采用这种方式引导,效果比较显著。
交叉介入
教师通过参与游戏,作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或自己扮演另一个角色而进入游戏,与幼儿进行互动。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内容、情节,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比较适用于幼儿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幼儿游戏水平停滞不前等情况。
区域活动前后引导讨论
■ 活动前的讨论
活动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旨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可以抛出以下问题让幼儿思考:
? 今天要选择哪个区域?
? 你准备和谁一起合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 有没有更好的玩法?
■ 活动中的讨论
幼儿活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介入指导,帮助幼儿通过讨论寻求解决办法:
? 这个操作难题可以怎么解决呢?
? 怎么让这个游戏更好玩呢?
? 游戏中出现矛盾时,可以怎么处理?
■ 活动后的讨论
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回顾、评价和讨论,有利于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 你觉得这个作品,最好的地方是哪里?
? 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 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时,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