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一直都有个美好的愿望:
幼儿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可现实有时会很打脸,
可以说都是老师带有一定强迫性地带入。
如何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应用何种角色来支持幼儿主学习呢?
实际案例
全景游戏阶段五
活动12《彩色编织》
设立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从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表现中观察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重要,而幼儿主动发现的、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大班幼儿敢于迎接挑战,好奇心强,想要探索、操作的兴趣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所以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促使幼儿主动的想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幼儿在欣赏作品时发现编出的作品样式很单一。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幼儿发现的问题,鼓励幼儿并提出新的问题:“能不能编织出不一样的图案?”幼儿主动参与创编新规律的兴趣与愿望就自然被调动起来。
有了兴趣,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尝试新的创编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便会对自己要挑战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教师再顺势提出新的问题挑战,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操作,帮助幼儿建构递进式知识经验,建立会联想、会迁移、会应用、能不断变通的新思维模式。
帮助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在动脑筋编织新的规律时,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适时给予指导。
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发现有些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编织,但有些幼儿在编织中出现困难,便不愿再动手尝试,而是看着旁边的同伴不知所措。原因主要是他对于模式的单元认定不清楚。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幼儿,并把这一问题当作是推进幼儿概念建构的一个关键性教育契机,促进幼儿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通过调动幼儿回忆及梳理其已有相关数学概念、操作经验并用对比观察等方法,在与幼儿的对话交流中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编织的基本规律;又通过启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见过的编织物品图案进一步发挥想象,扩展穿一个隔一个的编织动作模式,鼓励他们不放弃,积极动手动脑尝试编出不一样的新规律。有些幼儿在动手编织的时候,还一直不放心地问我:“老师,是这样编吗?”我没有直接告诉他对或不对,而是反问:“你觉得呢?”“这样编有什么问题吗?”“还可以怎样编就更好看了?”
这些回应带有质疑、建议、挑战。我发现,这种回应推动着幼儿的操作活动,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去发现和生成新的问题,使幼儿某些偶发性的、目的性并不明确的学习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对话和回应交流中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促进幼儿自主获得学习经验
幼儿在编织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创编出了多种不同规律的花瓶。因为无法直观地比较模式,所以抛出问题“如何将这些规律形象地展示出来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用符号表示,于是用符号记录的方法请幼儿将自己编织出的规律记录下来。这时,幼儿直观地发现每条规律都不一样。为了支持幼儿的发现和探究,并进一步提升关键学习经验,我顺势向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每条编织规律都不一样,你发现是因为哪儿发生了变化?”
这个问题的提出确实给幼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个问题是目前班级幼儿已有经验不能直接解决的。但教师要想办法促进幼儿自主习得学习经验,可以给予“支架”,引发幼儿主动思考,获得关键经验。
应该怎样提出关键性提问呢?要将问题有层次、分步骤地提出,支持幼儿主动发现、思考,尊重幼儿出现的不同意见,并通过对比观察、具体举例、联想生活等方式逐步帮助幼儿主动发现。
例如可以提示幼儿观察代表规律的符号,看看幼儿能不能有新发现,若幼儿没有观察出变化,则进一步具体到两条规律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对比发现代表规律变化的符号是少了还是多了?以此让幼儿能够从抽象的符号中发现模式的变化从而主动地说出关键问题。这一过程是幼儿自身感受和自发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过程,对于幼儿主动习得学习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彩纸编织》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带给幼儿很多收获,而给予教师的启发更多。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主动解决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为幼儿营造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空间,不断帮助幼儿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了解更多《全景游戏》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按钮联系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