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与进入新时代,文化认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从核心素养视角审视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亦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较关注儿童的文化需求、文化能力发展、文化教育援助等问题,〔1〕有少量研究议及儿童早期的文化认同问题。有研究指出,引进的绘本所带有的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正在削弱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2〕
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展了以民间游戏、民间手艺、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等为内容的课程与教学。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都需要幼儿学做“现代中国人”,幼儿具有文化认同的可能,幼儿园及教师需要加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以引导幼儿建立积极的文化认同意识,提高文化认同能力。
幼儿建构文化认同的机制是什么?如何促进幼儿积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文化生态的发展理论,幼儿可被视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中心。幼儿参与的基本活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早期教育的文化生态,等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基于游戏促进幼儿文化认同的策略,以帮助幼儿建构积极的文化认同。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要讲“文化认同”的涵义,先要厘清“文化”与“认同”的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涉及社会规范和日常生活,并通过衣食住行、习俗、语言、价值判断等表现出来。“认同”(identity),关乎归属,回答的是“我是谁”或“我们是谁”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认同赋予个人位置感。与此同时,它也关乎个人对他人的复杂卷入。〔3〕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群体及其文化进行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4〕
或者说,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形式认同、规范认同、价值认同三个层次。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5〕通俗地说,“说两个人属于同一种文化,就是说他们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彼此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身、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思想和感受”。〔6〕
儿童的文化认同是儿童形成文化“自我”的过程。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即在文化上,“我”与一些人相同,将“我”归属于某一文化。
当然,将“我”归属于某种文化的同时意味着,“我”在文化上不同于他人。幼儿的文化认同就是幼儿对“我(们)是谁”在文化意义上的认识,在文化上将“我”归属于某一文化,并认识到“我”的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差异。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研究指出,学步儿就可以根据年龄和性别,将自己分类,形成类别自我。幼儿的这种自我概念实质是文化的内化与归属感的获得。所以,幼儿的文化认同既是幼儿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内容。
文化认同存在层次之分,且各类文化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从层次上看,文化认同涉及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族群的文化认同。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凌驾于族群的文化认同之上。这就意味着,幼儿的文化认同首先是对祖国的认同、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其次是民族认同、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身份的认同。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对幼儿文化认同的理解体现在帮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
文化认同并不排斥对其他文化的开放与吸纳。正如公民身份的认同,在扩大公民身份内涵的同时,一些社会群体可能会产生某些焦虑,这些焦虑易演化为“自我封闭”,即窄化公民身份、民族认同等概念,或者提高公民的“身份门槛”。〔7〕因此,强调国家认同,亦需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综上,幼儿的文化认同是指幼儿个体获得文化类别自我的过程与结果,是幼儿对自身所属文化群体的语言文字、衣食住行、仪式礼节、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等文化要素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某些行为或行为选择表现出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最终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
尽管理解多元文化也是幼儿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但是,幼儿文化认同的基础应该是本土、本民族的文化。
幼儿对本土、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包括八个部分:文化名称和属性,文化发展知识,民族地域、风俗习惯,文化符号,成员意识,将本土、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理解本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族道德观。〔8〕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幼儿文化认同是幼儿个体发展尤其是社会领域发展与教育的重要目标,幼儿文化认同关涉国家安全与文化安全。有研究指出,拥有共同的文化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基础,因此,文化认同已成为一个政治与历史话题。〔9〕


★幼儿文化认同的社会意义


全球化必然带来地方文化认同的张扬。〔10〕在此背景下,弘扬本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有责任的政党需要关注的问题。重塑自己的“文化名片”,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落实在教育上,实质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中国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加强了与其他文化的沟通,促进了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侵蚀,从而产生了文化冲突及“文化上的无家可归感”。学校教育可通过塑造公民身份来预防和解决文化冲突方面的问题。有影响力的公民身份有助于和平地、建设性地处理文化差异。〔11〕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促进幼儿认同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国家意义与社会价值。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幼儿文化认同的个体价值 


从心理学视角看,文化认同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学领域,对幼儿文化认同的研究始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研究。研究表明,幼儿三岁左右产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由需要产生的,在实践活动(语言、游戏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12〕心理学理论认为,年龄、性别、好/坏的评价性维度、种族与民族的分类等,均属于幼儿的“类别自我”。这种“类别自我”,实质是幼儿对浸润其中的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幼儿的文化认同也是幼儿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游戏被视为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有益于儿童的社会化。柏拉图认为,游戏能为儿童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卢梭认为,自然游戏有助于儿童摆脱社会的不良影响。杜威指出,游戏是年幼儿童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


幼儿文化认同的教育意义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个体成“人”的过程,是“文化化育”功能的发挥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得一定的文化得以从上代传递到下代,这是文化外推“化”人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通过个体的认同与内化,使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文化人”,这是一个文化内化与认同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13〕
因此,建构幼儿的文化认同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关注的幼儿教育目标。比如,我国台湾地区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提到要“建构幼儿文化认同”,认为文化认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要“让幼儿有机会从自己的文化出发,进而包容、尊重及体认各种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14〕
我国大陆学者也指出,幼儿逐步形成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15〕令人欣慰的是,大力开展民间游戏、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举措均是重视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的体现。可以这么说,促进幼儿认识、理解、遵从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中国学前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研究表明,即使是年幼儿童,亦可能理解自己的族群及文化身份。〔16〕幼儿具备以某种方式表达他们认同的文化要素的能力。幼儿的文化认同可能表现在饮食习惯、衣着打扮、人际互动、语言偏好等日常生活层面,亦可能体现在对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角色的选择与运用上。具体而言,幼儿表现文化认同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生活化表达 


通过幼儿自然表现出的语言方式、饮食习惯、穿衣打扮等,人们可以把握幼儿文化认同的内容、程度、情感等方面信息。比如,一个被打扮成女孩形象的男孩可能会觉得不自在,因为在他的文化认同中,男孩与女孩的服饰是不相同的。一个幼儿可能奇怪于他人不吃猪肉的饮食禁忌,因为在其文化认同中,猪肉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美味。一个外地人听闻潮汕人吃老鼠肉可能会大惊失色。
类似的文化冲突现象突出地表现在不同文化相遇之时。比如,在东亚文化中生活的幼儿进入到美国文化时,可能会不知所措。一个韩国的幼儿初到美国幼儿园时,可能会事事先询问教师:“我可以做××事吗?”
因为东亚文化强调成人权威,儿童征求成人意见是一种尊重、尊敬的表现。面对美国教师的回答——“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该幼儿最初可能会不知所措,并产生强烈的文化冲突感。这种对文化差异的感知本身就表明幼儿已具备某种文化认同。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游戏化表达 


通过游戏,儿童既可以展示自己的认知,内化乃至认同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Lin & Reifel(1999)指出,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实验室”,因为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试验”社会角色,并使其具有文化的特质。比如,幼儿以黏土做甘蔗,并在假装贩卖前先削皮;在玩医生游戏时明确告知玩伴如何有礼貌。幼儿游戏中的同伴互动反映出独特的文化意义。〔17〕
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他们的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或角色行为,人们既可以大致把握幼儿所处的文化,也可以了解到这些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为幼儿所理解或认同。例如,长期生活在性别刻板印象文化中的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表现出较强的性别刻板选择与主张,有些孩子甚至会为自己的角色游戏与材料等设定一些文化限制。他们可能认为,带娃娃是妈妈的事,芭比娃娃是女孩的玩具;出外挣钱是爸爸的职责,玩具刀枪是男孩的玩具。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此外,自画像是幼儿通过游戏化方式表达文化认同的另一种方式。幼儿的自画像往往会表达对自己的期望,是一种理想的自我。典型的城市幼儿自画像可能会表现出他们认同的有关女孩和男孩的理想形象:女孩普遍是披着长发、戴着皇冠、穿着裙子、手提小包的“公主”,男孩普遍是开着小车的某个“英雄”人物,这一人物可能是有力量的、高大的。
通过比较一所城市中心城区公立幼儿园与同一城市以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为主要生源的私立幼儿园发现,私立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在自画像中普遍表现了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情形。可以说,幼儿的自画像既是幼儿生活境遇的表现,也是幼儿将内化了的某些文化价值或规范加以再现的过程。


错误认同 


文化偏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幼儿存在文化理解与认同,只不过按照某种标准看来,这种认同是错误的。
研究表明,即使是学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带有文化偏见的“错误认同”。比如,一些美国学前儿童很少将积极特质与黑人或非裔美国人联系起来。〔18〕幼儿错误的文化认同,与幼儿不能正确、全面认识文化现象有关,当然也与不公正、不合理的文化环境有关。例如,由于偶然的机会让某幼儿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与错误经验,以致他(她)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警察时,就餐不给钱,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警察吃饭是不用给钱的”。
可以想见,幼儿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文化偏见,与他们日常接触的电视节目、图书等密切相关。此类现象亦警示,学前教育如果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平等意识、创新能力等素养的公民,有必要考虑学前教育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生态问题。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营造尊重幼儿游戏的文化环境 


游戏是幼儿文化认同的基本形式与表达方式,文化环境是幼儿游戏与文化认同的存在生态。理想的文化环境应使个人的兴趣、动机与个体积极发展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机会一致,否则,这种生态环境亦可能限制儿童形成牢固的身份认同与积极的文化认同。比如,在某次观摩活动中,当幼儿被问及“喜欢做什么”时,有幼儿给出的答案是“喜欢学习”。从在场几百位幼儿园教师的反应看,这个回答并不是幼儿的本意。
幼儿为何会有“爱学习”这种文化认同?幼儿对“爱学习”文化的认知或认同,其实是早期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基于对幼儿兴趣、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机制的研究,我们认为,营造一个尊重幼儿游戏的文化环境将有助于幼儿建构积极的文化认同。


基于游戏精神与文化责任改造幼儿园课程 


游戏在幼儿园的表现方式可能有两种偏差:放任自流或高管高控。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虽说很复杂,但从教育系统内部看,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直接相关。目前,教师在设计、组织与评价游戏时往往缺乏教育意识或课程意识,游戏缺乏教育性,游戏质量普遍不高。〔19〕
就幼儿园教育的社会责任及特殊使命而言,促进幼儿建构积极的文化认同,需要重塑幼儿园课程的游戏精神,建立“基于游戏的课程”,担当文化传递与文化创新的责任,加强通过游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
具体而言,幼儿园在开展、设计游戏性课程时,应充分挖掘民间游戏、民间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游戏及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有关家长深度参与及家园合作的研究揭示,基于互惠互利与尊重的原则,促进家长参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可能有民间游戏的早期经验,基于民间游戏的家园合作有助于吸引父母、祖父母的参与热情。
当前,很多幼儿园在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及专家资源,实施了整合民俗、民间工艺、民间游戏、传统戏剧等方面内容的课程。安吉游戏、利津游戏可以说是此类尝试的成功典范。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开展教育性的游戏互动 


游戏有助于儿童发展。然而,游戏并不是无条件具有发展价值的。因为幼儿游戏既有成熟与否的区别,亦有品质高低好坏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自由游戏不一定会促进幼儿建构知识及掌握嵌套于游戏经验中的概念。
维果茨基深信,儿童游戏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调解及参与程度和质量。〔20〕教师有责任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来增强幼儿的游戏经验,帮助幼儿成为“游戏精通者”。〔21〕
游戏经验影响幼儿的文化认同,游戏经验的具体内容与质量反映并形塑着幼儿的文化认同。比如,幼儿在游戏材料、主题、情节等方面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表明了幼儿对某种性别差异文化的认同程度。平等而包容的游戏经验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公正、合理的社会文化的认同。
维维安·派蕾(Vivian Paley)在《你不能说“你不能玩”》一书中描述说,当她意识到班级充斥着排斥文化,即在游戏时间,一些孩子不允许另一些孩子游戏时,她制订了班级规则“你不能跟别人说‘你不能玩’”,由此引发了幼儿对“这条规则是否公平”的讨论。
派蕾指出,“班级幼儿对某些幼儿的排斥只是一种习惯,被排斥者的身份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事实上,被排斥者与其他孩子并无不同,使他们成为局外人的,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局外人了。在《滩边的男孩:通过游戏建构社区》一书中,派蕾提出,要在班级中营造全纳文化,让所有幼儿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要。


总之,游戏化课程是影响幼儿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游戏化课程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态。


参考文献:


〔1〕李露芳,何义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与综述(1993~2015)〔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2):14-19.

〔2〕刘晓晔,王壮.文化认同视角下出版热的冷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6,(9):69-72.

〔3〕PAT BROADHEAD,ANDY BURT.Understanding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through play〔M〕.London:Routledge,2012:47.

〔4〕陈世联,等.文化与儿童社会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32.

〔5〕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2):175-187.

〔6〕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孔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2.

〔7〕〔11〕FERNANDO REIMERS.公民身份、身份认同与教育:全球化时代学校公共目的之审视〔J〕.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2006,(3):31-32.

〔8〕佐赋,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4):68-76.

〔9〕CALHOUN CRAIG.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M〕.Oxford:Wiley-Blackwell,1994:19.

〔10〕〔13〕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2):1-8.

〔12〕邹近,岳川.论三岁左右幼儿的自我意识〔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5,(1):38-43.

〔14〕周梅雀.文化差异的课程看见:台湾原住民族幼儿语言文化教育政策与需求之对话〔J〕.教育研究月刊,2013,(5):114-128.

〔15〕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9.

〔16〕VANDENBROECK    MICHEL.Self-awarenes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nectedness:Three terms to (re)define in anti-bias work〔R〕.London: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nference,2000.

〔17〕JOE L FROST,SUE C WORTHAM,STUART REIFEL.幼儿游戏与发展理论〔M〕.2版.吴丽媛,等,译.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

〔18〕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5版.陈会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81.

〔19〕彭茜.幼儿园游戏课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0〕BODROVA   E.Make-believe   versus  academic skills:A Vygotskian approach to today’s dilemma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8,16(3):357-359.

〔21〕ELIZABETH     JONES,GRETCHEN    REYNOLDS.The play’s the thing:Teacher’s roles in children’s play〔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1:7.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美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专家观点】如何基于游戏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