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专家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过去十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学前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的目标,这意味着提高入园率仍是今后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普及问题涉及公平、质量等多个方面,未来学前教育推进普及的着力点有哪些?
推动共同富裕思想下的学前教育普及均衡化
学前教育普及不仅要着力于普及范围的扩大,更要强调均衡化。纵使学前教育普及率很高,但幼儿园之间差异过大,也会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一方面,学前教育普及均衡化契合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发展要求。20世纪50年代,为快速向工业化提供人才,我国形成了一批重点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示范幼儿园、精品学校等自然成为家长择园择校的追求。随着政策愿景指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相信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之路也会借鉴义务教育普及的思路——普及、均衡、优质均衡,从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逐步发展为推进学前教育均衡,进而发展为追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普及均衡化能减轻家长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焦虑。结合当前生育率低迷的现状,对年轻人来说,在严峻就业压力下,要减轻他们的“第二种焦虑”,可以从选择幼儿园的起点出发。幼儿园之间的均衡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的均衡,幼儿园质量均衡,家长才会选择“家门口的幼儿园”,减轻择园及育儿焦虑。
形成供需平衡、公平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
财政投入是推进优质均衡的重要保障。过去十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财力支撑。在财政资金较充足及学前教育普及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资金主要用于新、改、扩建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投入。在经济增速放缓、资金紧张及学前教育已完成大量硬件设施建设使命的情况下,继续按照财政投入的“惯性管道”运行,资金继续流向硬件设施,可能会造成浪费。
基于此,根据学前教育从数量普及转向质量提升、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变化,学前教育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由硬件投入向软件投入转变。学前教育软件投入主要体现在幼儿园质量提升的运营上,其中包含幼儿园人员、课程建设、硬件设施维护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因此,根据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需要调整学前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让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此外,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以生均经费的方式下发给相关学前教育机构,这种制度沿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保障机制。但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完全采用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无法覆盖对非正规学前教育资源的财政保障。那么,对于未入园的孩子,财政投入如何兼顾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坚持创新和规范并行的学前教育普及
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跃升,离不开政策创新。学前教育在向着均衡乃至优质均衡目标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需要继续创新。如随着许多家庭演变成“四二一”结构,国家推出“完整社区”政策,如何在这一政策下探索适儿化改造,如何在完整社区中建好普惠性托育机构、幼儿园;如何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开展区域学前教育教研提升质量,成为未来的生长点。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幼儿园办园必须坚守基本的规范和底线,没有基本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是无本之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是国家为推动县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加强幼儿园办园规范性的重要举措。督导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要求。办园规范是幼儿园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于幼儿在园享受安全、充实、有质量的一日活动至关重要。创新具有改革性、新颖性,容易受到关注,而坚持规范办园也不能被忽视,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坚持创新和规范并行。
按照《“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工作部署,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未来,要尽可能让更多儿童有多样化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对于部分未入园的孩子,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家庭的实际需要,从便利性、可获得性的角度为其提供非正规的服务资源。
例如,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继续实行流动幼儿园等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对于在家未入园的孩子,可考虑以社区为平台,利用社区儿童中心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类集体活动,来补充家庭无法提供的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同伴交往。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电子版,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转载仅供学习交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美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