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在云和凤凰山森林公园,有一座临架在水库上的特别的曲桥(离幼儿园仅100米左右距离)。说它特别,是因为桥的中心是一个亭子,从亭子延伸出三座弯弯曲曲的桥,分别通往不同的方向。
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1.引发幼儿对曲桥的探索
“为什么要把桥造得弯弯曲曲的?”“弯弯曲曲的桥是怎么建造的?”
2.引发幼儿对曲桥建构方式的探究
“我们能用积木造一座曲桥吗?”“怎样才能让曲桥既能行走,又很稳固?”
3.引发幼儿对曲桥曲折大小以及曲折桥面铺设方法的探索
“曲桥的曲折到底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小三角填补大洞?”
实施过程
(一)探究准备
1. 经验准备
“为什么要把桥造得弯弯曲曲的呢?”“弯弯曲曲的桥是怎么建造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各种桥的图片、亲自实地对比查看不同类型的桥和查阅关于曲桥的资料,了解到曲桥的独特作用和结构特点,为搭建凤凰山曲桥积累了丰富的前期经验。
2. 思路准备
为了让幼儿对凤凰山曲桥有一个整体的构想,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尝试画凤凰山曲桥的平面图。
可是,“什么是平面图?”“平面图到底该怎么画呢?”
孩子们从未接触过平面图,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寻找幼儿园里的平面图。
除此之外,老师通过集体教学,给孩子们看凤凰山曲桥的“鸟瞰图”,并用积木简单表示凤凰山曲桥,以“鸟瞰”视角拍下,让孩子们了解平面图到底是怎么看的,又是什么样的。
经过一番探索,孩子们可算弄明白了,于是大家共同参与,设计了“凤凰山曲桥”的建构平面图。
接着,孩子们分工合作,对凤凰山曲桥的各部分进行了绘画设计~
3.场地及材料准备
基于前期讨论,幼儿已有了较明确的建构目标,但是在哪里搭建,用什么材料搭建呢?老师带着孩子们绕着幼儿园找了一圈,最后孩子们根据建构场的材料,场地空间大小,受天气影响程度等综合考虑,选择了室内积木建构场。
物质准备:清水积木、辅助材料
环境准备:室内大型建构活动室、凤凰山曲桥各个角度照片等。
(二)实践探究
第一次游戏
单薄的曲桥
幼儿经过前期的经验准备和实地参观探索,开始尝试分组建构“凤凰山曲桥”。在第一次建构中,八斤组的小朋友很快就利用架空和转向连接的方式搭建了一座曲桥。可是由于单块积木的桥面过于窄,幼儿很难在桥面行走,没走几步桥就倒塌了,经过几次的尝试都没有成功。
而睿睿组的小朋友将桥墩放于两侧,并在上面平铺长方体清水积木,最后利用长条形积木当作围栏,曲桥相对结实一些,可是他们的桥面积木很短,所以桥面还是很窄,不适合行走。
教师的思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孩子们建构的曲桥是利用简单的架空方式搭建,桥面窄,不利于行走,容易倒塌。那如何搭建又宽又稳的曲桥呢?
策略支持:
1.请幼儿共同分享并讨论倒塌的原因,通过同伴互评分享的方式,请有建构经验的幼儿分享建构技巧,进而讨论出更好的建构方法。
2.组织孩子们带着小任务参观曲桥,进一步了解桥墩、桥面的结构,感受桥面的宽度和长度等。
第二次游戏
宽宽的曲桥
通过第一次的游戏讨论和再次参观后,孩子们开始第二次建构游戏。这一次,孩子们针对桥面窄、总倒塌的问题进行了建构调整和尝试。
一开始,八斤组的幼儿将原有曲桥的桥面进行了加宽,同时缩短了曲桥的长度。加宽的桥面适合行人行走,可是一左一右的交替行走让桥面向两边倾斜,最终还是倒塌了。
接着他们学习了睿睿组的建构方法,更换了桥墩的积木,采用较长的罗马拱形积木作为桥墩,并用较长积木紧密横铺作为桥面,桥面又宽、又稳,适合行走。一座曲曲折折的曲桥完成了。其他组的孩子们也纷纷学习了这一方法,搭建了又宽又稳、适合行走的曲桥。
教师的思考:
游戏中,幼儿通过合作、沟通、尝试、相互学习等方式,成功解决了出现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建构的曲桥折角都是直角,而凤凰山曲桥的折角有大有小。如何才能让幼儿关注到曲桥的角度问题,进而建构折角大小不同的曲桥呢?
支持策略:
1.提供建构作品图和“凤凰山曲桥”实物图给幼儿观察,引导幼儿关注并发现折角的变化。
2.下一次游戏前,请幼儿通过泥工板的直角和幼儿建构的折角的实验,测量建构作品的折角大小。
3.再次带幼儿参观凤凰山曲桥,请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感受曲桥折角的大小变化。
第三次游戏
曲曲折折的曲桥
经过一番探索后,幼儿决定重新搭建曲折不同的凤凰山曲桥。他们先将桥墩部分搭建出不同大小的曲折,然后再进行桥面的铺设。可是在铺设桥面时,新问题又出现了:桥面的折角处出现了大洞,应该如何填补?这一问题着实难倒了幼儿,幼儿尝试了多种方法铺设摆弄:
方法1:均匀地分布大三角,但有缝隙不安全。
方法2:缩小桥墩距离,用桥面盖住,但曲折就没有了。
方法3:用三角形填补,三角形积木小,一些较大的三角形洞没办法填补,而建构场又没有相匹配的那么大的三角形。
老师的思考:
本次游戏中幼儿已经感受了曲桥的曲折变化,同时也有意识地尝试搭建曲折不同的曲桥。但是在建构中幼儿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孩子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但是几次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怎么引导幼儿填补折角处的大洞呢?
支持策略:
1.丰富幼儿的经验。老师组织开展了集体教学——“形状组合拼图”,积累关于多个小形状积木拼出大形状积木的方法。
2.在建构区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积木。
第四次游戏
完美的凤凰山曲桥
在第四次建构游戏中,幼儿迁移运用集体教学中的多个小图形拼出大图形的经验,找来了许多的小三角形。他们分组合作,根据大洞的形状,通过多次的拼摆,调整位置,旋转方向等,终于填补了折角处的大洞。同时在其他几组小朋友的通力合作下,一座完整的“凤凰山曲桥”建构成功。
这时,有小朋友提出,凤凰山曲桥是建在水库上的。站在桥上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于是孩子们找来许多积木小鱼,投放在湖中,“凤凰山曲桥”更加完美了。
(三)作品展示
建构活动接近尾声,由于场地即将轮换,作品也要被拆,于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拍摄了作品视频,发布在了朋友圈和班级群。孩子们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点赞和好评,他们的成就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举办建构作品参观活动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知道了我们建构的凤凰山曲桥,纷纷前来音体楼参观。这时孩子们就成了作品解说员:解说凤凰山曲桥,介绍建构的过程和发生的小故事。参观的小朋友对曲桥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桥的建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各样桥的建构作品在幼儿园里出现。
幼儿园同学参观建构作品
幼儿赏玩
幼儿的钓鱼游戏
(四)评价展示
1.幼儿的绘画式自评
回顾整个项目式建构游戏,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自评。
2.同伴的交流式互评
在每一次的建构游戏后,教师都会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分享。在分享中幼儿进行同伴互评。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同时也能学习到同伴的优秀做法,共同建构出更好的作品。
3.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教师针对班级幼儿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想法、感受,以及幼儿通过肢体语言、动作、绘画表征、口头表达所反映出来的能力变化等内容,对项目化开展过程性评价。
项目成效与反思
项目成效
1.活动实施:从“结果”到“过程”
2.幼儿成长:从“单一”到“全面”
3.教师行为:从“台前”到“幕后”
思考与改进
1.思维支架的搭建
2.项目评价的优化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