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
其发明于中国,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
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
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
课程思维导图:
课程由来
瑾瑜:“我平时在家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妈妈说长大了都要用筷子吃饭。”
梓涵:“我也是,我的筷子上面还有图案。”
小博:“筷子比勺子好用呀,可以夹很多东西呢!”
涵涵:“老师,为什么我们不用筷子吃饭,而是用勺子呢?”
在孩子们的讨论声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个平时再熟悉不过的“筷子”产生了兴趣。
老师
有话说
★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我们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发展,生成了关于筷子的课程故事,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筷子。
Part. 01
筷
乐
知
道
筷子的由来
你们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筷子在很久以前就有了。
中国人吃饭都使用筷子。
古代的人吃热的食物,用手抓很烫,于是找来木棍夹着吃。
筷子,源于中国,距今三千多年。远古时代,人们吃食物是用手抓,但在有了火、烹饪后,吃烫热的食物时,就用木棍来辅助,日久天长,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这就是筷子的雏形。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
筷子的种类
我在家用的筷子也是竹筷子。
我们家用的是铁筷子。
是铁筷子吗?不是吧,是不绣钢的筷子吧。
筷子究竟有多少种类呢?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进行了一次筷子大调查。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筷子,有木筷子、竹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在相互欣赏、辨别、交流中,我们认识了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筷子,在找筷子的特点中快乐畅聊,大大激发幼儿探索筷子的兴趣。
筷子相关绘本
结合园所绘本阅读特色,孩子们找到了许多和筷子相关的绘本,结合绘本内容,我们加入了表演元素,使幼儿对筷子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绘本中的筷子有着非常有趣的故事,有着奇妙的探险。
老师
有话说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要重视幼儿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究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欣赏到不同种类的筷子,老师请家长一起收集筷子,让孩子们以直观的方式观察各种筷子,了解不同筷子的材质。通过了解筷子的种类,孩子们对使用筷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Part. 02
筷
乐
练
习
筷子是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当中明确指出“4–5岁的幼儿要会使用筷子;5–6岁的幼儿应会熟练使用筷子”。学龄期的幼儿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使用筷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还能锻炼手指灵活能力。
让我们一起学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吧!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编了使用筷子的儿歌:
食指、中指、无名指,
夹住两根小筷子。
三指弯曲转一转,
拇指捏紧筷上方。
两只筷子对对齐,
打开合拢吃得香。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达了出来,孩子们用小儿歌的方法练习使用筷子,觉得使用筷子也并不是很难。
筷乐学习
幼儿通过不断去实践、发现、摸索,拿筷子的技能会越来越熟练,基本掌握了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老师
有话说
★
对幼儿来说,用筷子吃饭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我们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使用筷子的一系列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使用筷子的环境,如幼儿园午餐使用筷子,还可以在益智区投放筷子进行筷子夹夹乐的游戏等,帮助他们练习使用筷子,掌握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Part. 03
筷
乐
游
戏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不喜欢、不会使用筷子的小朋友爱上这种就餐工具呢?筷子大集合让全班乐开怀,原来是孩子们把自己家里的筷子带到了幼儿园。
我们可以用筷子做什么游戏呢?
我们可以用筷子来夹东西。
我们可以用筷子做什么游戏呢?
我们可以用筷子来夹东西。
01
“筷”乐搭建
02
“筷”乐提米
小小筷子能拎起一瓶米,你信吗?孩子们用实验证明了结果,大家欢呼雀跃,体验了科学的神奇。
实验大揭秘:
物体和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当物体发生运动时,摩擦力就会以相反方向阻碍物体的运动。在实验中,由于杯子内米粒与筷子之间的挤压,使杯子、筷子与米粒之间的擦力增大,将筷子向上提起,米和杯子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筷子向上运动,结果反而将米粒和杯子一起提起来。
03
“筷”乐投壶
04
“筷”乐捡签
先观察哪一根是安全的,轻轻地拿出来。
你们玩过捡签子的游戏吗?
不可以牵动到别的筷子,不然就输啦!
老师
有话说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通过本轮筷乐游戏,使筷子不仅是五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使幼儿的动作更灵活、更有条理。
Part. 04
筷
乐
设
计
在与筷子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小朋友的心中都有一双特别的筷子,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稿。
01
“筷”乐制作
根据自己的设计稿进行筷子制作。
02
“筷”乐展示
独一无二的筷子
将制作材料投放进区角,小朋友们可以在区角活动时继续创作。
老师
有话说
★
生活即课程——为孩子创设一切有利的环境,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获取经验的需要,真正在活动中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进行探索、操作、实践,做到适度“放手”。
Part. 05
筷
乐
联
动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即我们开展家园齐联动,指导家长在家协助孩子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文明使用筷子的礼节。使用筷子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有效陪伴。
老师
有话说
★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猜测与实践、有调查与记录、有亲子、家园合作与查阅资料等等,每一步都离不开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Part. 06
筷
乐
礼
仪
小朋友们知道使用筷子要注意哪些礼仪吗?
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和盘子。
吃饭时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
不可以把筷子插在碗里。
快来跟着我们一起学习筷子的礼仪吧!
正确摆放筷子
中国传统礼俗中,筷子的摆放极有讲究。如筷子的摆放要两头齐,不能一长一短,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了地上,可请另外换一双。
忌将筷子插饭中
中国自古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才将筷子竖插在祭品上,这是对先人的尊敬行为。但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中或食品上,特别是待客,这就犯了严重的忌讳,也是对客人的极度不敬。
忌用筷子指人
在宴请活动中,有的人一边吃饭,一边将筷子来回舞动着与人交谈,尤其是说到激动处,更是拿着筷子在空中来回划动。这种行为是对桌上人的不敬,尤其是用筷子指人,是严重违背礼仪的。
忌举筷不定
举筷不定,又称“游筷”,就是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举着筷子在餐桌菜肴上四处游移,却不知道夹哪道菜好。这种做法是一种失礼行为。应该等选好吃哪样菜后,再举筷子夹取,或者餐桌转盘转动停止时,哪道菜在自己面前,就夹取哪道菜。
忌吸食筷子
你在就餐时是否有过吸食筷子的行为呢?这是违背礼仪的。特别是在宴席活动上,把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对着大家来回吸咬,这是非常不文雅的举动,如果再配上吸吮时发出的滋滋声响,更是令人生厌,是对别人的严重不敬,也是缺少家教的行为。
老师
有话说
★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筷子也参与其中,它背后的饮食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了完备的礼仪规则,约束人们用餐、用筷举止优雅。
Part. 07
筷
子
变
身
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材料,只要我们将它们简单地处理一下,就能变成孩子们创意十足的小宝贝。既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又有效地利用了废旧物品,让废旧物品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创意空间。
巧变相框
巧变扇子
通过我们孩子奇妙的想法,筷子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艺术品。
老师
有话说
★
生活即课程,兴趣即动力,放手即获得。孩子们在筷子大变身活动中生成了许多想法。于他们而言,又增加了尝试、创新和表达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与表述能力远超我们的预期。
课程·感悟
课程追随儿童,在向“筷”乐出发班本课程中,我们与孩子一同收获了很多,孩子们对筷子的外形、种类、样式、玩法、还有孩子的想法等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生活即教育”,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积极参与,倾听孩子、全心全意关注孩子的表现,不断适时地提供材料、变化空间。
整个活动,我们都围绕着“筷子”展开。虽然孩子们探究的是筷子引发的很小很小的问题,但都是需要去论证、去思考、去作出自己的判断。有的时候,我们直接给孩子答案,会剥夺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错失体验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法。就像那句至理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宝贝们的“筷”乐脚步从未停歇,“筷”乐课程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筷”乐探索,“筷”乐游戏,“筷”乐成长!
—END—
来源: 姜灶花苑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