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次集教活动中,幼儿对活动《我从哪里来》很感兴趣。对妈妈是怎么有的我们?我们在肚子里是怎样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寻求答案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基于孩子们的问题,老师组织开展了“我从哪里来”的班本课程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去解开这个奥秘。
讨论:我从哪里来
一一: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君君:天上掉下来的;
思颖:从月亮上掉下来的;
一夫:垃圾里来的;
一鸣:从西瓜里来的;
朵朵:桃子里来的;
涵涵:是捡来的。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表达了千奇百怪的想法,他们确信自己说的是正确的!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有趣,但他们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
小朋友们通过绘本故事《我从哪里来》了解到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到“婴儿呱呱落地”这一段时间不同的变化:原来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大概了解到了孕育的过程是非常奇妙的——一颗圆溜溜的受精卵,住在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慢慢地长出了小手、五官,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胎儿。
我来画一画
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在绘画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彼此诉说着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小秘密。
作品分享
孕期调查表
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怀宝宝是什么感觉呢?”“怀宝宝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于是小朋友们变身为小记者,将调查表带回家,问问妈妈是怎么样把自己生下来的?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妈妈在生自己时,是怎样的感觉?
通过这次调查,孩子更加体会到妈妈怀孕时候的不易:在怀宝宝时,连最爱吃的雪糕汉堡包都不能吃了,自己在肚子里的小小动静也能让妈妈惊慌失措…..也知道了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生的,从而小朋友了解到了胎生和卵生的不同。
我当“孕妈妈”
通过调查表的契机,也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的感受妈妈们怀宝宝时的艰辛,我们决定开展一次体验“孕妈妈”的活动。孩子们从早上起床后将带着自己的“宝宝”,开始体验半天的“孕妈妈”。
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好办法
体验“孕妈妈”
在活动中也不忘记保护自己的“宝宝”,
当好“妈妈”。
保护蛋宝宝
半日的孕妈体验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更有趣的体验活动–保护蛋宝宝。在活动的开始前,我们让孩子们先设想“蛋宝宝”可能遇到的危险,并讨论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蛋宝宝。
每个蛋爸蛋妈都将自己的蛋宝宝用各种保护设施保护起来。
蛋爸蛋妈们带着自己的“宝宝”一起活动,就像平常爸爸妈妈和我们的日常一样。
蛋爸蛋妈们带着“宝宝”一起做视力检查。
午睡时,宝爸宝妈也不忘记带着“宝宝”一起入睡。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宝宝”遇到意外,孩子们伤心不已。
我们的故事
活动结束后,有一些蛋宝宝回天堂了。每个碎掉的蛋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很伤心。这种伤心一直延续到我们颁发“护蛋成功”的证书的时候,当孩子们收到“来自天堂的蛋宝宝来信”,哭得更加伤心。
蛋宝宝伴随孩子一整天的生活,为了不让蛋破碎,每个孩子各出奇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在活动中,他们能体会保护易碎的鸡蛋是很不容易的,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意识到身边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给予关心、爱护。
总结
生命教育一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堂课,但是要如何展开主题,帮助孩子直观、科学地理解“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意义”并不容易。此次活动起源于孩子们通过集教活动《我从哪里来》的好奇心,借此契机,遵循其兴趣及学习需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体现了老师教育的机智。从阅读绘本了解“婴儿的诞生过程”到亲身体验“孕妈妈”再到自己亲身照顾“蛋宝宝”,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照顾生命的不易,并从中产生共情,体会到父母在长期培养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逐渐意识到关爱、理解父母与老师以及身边的朋友,进一步萌发了爱与责任心。
来源|成都高新区尚丰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