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晒制酱油肉
—探寻温州的古早味
|
红红火火酱油肉 |
|
团团圆圆中国年 |
温十九幼大三班项目课程故事
项目简述
幼儿园举办的“家乡话,话家乡”活动上中三班妍妍小朋友用稚嫩、地道的温州话介绍了一道温州传统美食——“酱油肉是温州的味道,肉有瘦有肥……”听着她的娓娓道来,孩子们对“酱油肉是怎么来的?”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合作协作、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从而生发了《晒制酱油肉——探寻温州的古早味》项目化学习活动,历经3周时间,不仅成功探索出晒制美味酱油肉的方法,还研制出各种不同风味的酱油肉。整个项目过程孩子们懂得了世界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并感受到了变化带来的美妙。
驱动性问题
酱油肉是温州的特色美食,是温州人年夜饭中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瓯菜,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酱油肉如同温州话一样渐渐被年轻人淡忘了。做为小小温州人,应该了解这道传统民间美食——酱油肉的基本制作方法,所以问题来了:酱油+肉就是酱油肉吗?
核心概念
1.了解“天气预报”,激发幼儿对气象知识的兴趣。
2.学会设计一张科学、简洁、易懂的《晒制酱油肉实验表》。
3.在探究酱油肉的制作过程中观察肉发生的各种变化。
4.认识不同的食品配料,了解它们的味道及作用,探究好吃的酱油肉配方。
5.学会设计美味酱油肉的包装及制作说明书。
学习目标
科学目标:
1.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天气的特征,知道天气是会变化的。
2.了解几种常见食品配料的名称及味道,知道加入适量的食品配料能让食材变得更美味。
3.学习利用网络和身边的社会资源,查寻成功晒制酱油肉的方法。
4.寻找阳光充足、环境干燥的晾晒场所。
5.在制作过程中关注肉在外观、颜色、气味、口感等方面的变化,知道世界万物都会变化。
技术目标:
1.学习晒制酱油肉的基本流程:浸、揉、捏、串、挂、晾、晒等。
2.学习食品配料的使用,不断调整优化酱油肉的晒制配方。
3.学会使用真空包装机包装酱油肉的方法。
工程目标:
1.了解基本的晒制工具如 S 勾、绳子、竹编米筛等。
2.掌握勾、挂、绑、铺、架、撑等简单操作技能。
3.掌握保持晒制工具平衡的方法。
艺术目标:
1.设计一个酱油肉手绘商标、一份简笔画制作说明书。
2.利用扎染花布制作酱油肉的包装。
3.合作装扮一个酱油肉铺。
数学目标:
1.学会正确数数,知道晒制酱油肉的总数量。
2.给不同口味的酱油肉分类。
3.根据真空包装袋的大小,分装合适的酱油肉。
项目准备
学习制作材料
猪肉(五花肉)、酱油、白糖、白酒、味精、白纸、剪刀、编织绳、小盆、s 钩、梯子、竹编米筛、衣架等;
思维支架工具
思维导图、项目流程图、观察记录表、采访单、任务单、说明书。
任务规划
项目实施
酱油肉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幼儿园的温州话童谣比赛中,我们班的妍妍凭着一首温州童谣《酱油肉》获得了全园第一名。很多孩子虽然听不懂温州话,但都被视频里油亮亮、香喷喷的酱油肉看馋了,纷纷围着妍妍问道:
酱油肉是什么肉?
就是酱-油-肉。
酱油肉是怎么来的?
那我就不知道了。
酱油肉看起来好好吃哦!
你们想吃吗?明天我带一块酱油肉给你们尝尝吧。
第二天,杨老师带来了整块的酱油肉。
看
一看
闻
一闻
尝
一尝
评
一评
你们最喜欢吃哪盘肉?
我喜欢吃有点肥肉有点瘦肉这盘。
为什么呢?
因为瘦肉咬不断,肥肉吃第二块时觉得很腻,只有肥肉、瘦肉都有的这盘肉吃起来最好吃了
这肥瘦相间的肉叫五花肉,的确最好吃、最适合做酱油肉了。
老师,我还想吃五花肉做的酱油肉~
这是之前家里留下来的最后一块酱油肉了,还想吃要今年要再制作了。
那我们一起做吧!
酱油+肉=酱油肉吗?
酱油肉怎么做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来了一次大讨论。
孩子们,你们知道酱油肉应该怎么做吗?
我知道要用到酱油和肉。
那具体怎么制作呢?
把肉煮好了,蘸蘸酱油。
将酱油跟肉搅拌一下,然后放到锅里煮起来!
不对,我奶奶都是蒸起来的。
好,那我们投票选出你们心目中觉得最有可能的几个办法,我们来试一试吧!
孩子们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制作酱油肉的配方,于是我们投票选出了两个
孩子们认为最靠谱的制作方法:
1.酱油跟肉搅拌一下,然后放到锅里煮。
2.酱油跟肉搅拌一下,然后放到锅里蒸。
孩子们认为制作酱油肉,一定是酱油跟肉一起先搅拌好,然后放在锅里烹饪,至于是蒸还是煮,他们十分的纠结,那么我们都来尝试一下。
第一次制作酱油肉
入项实验:从食堂里拿来两块猪肉和一瓶酱油,按照幼儿提出的两种制作方法现场蒸煮。
做
一做
看
一看
咦,酱油跑到哪里去了?
孩子们发现无论是煮过的水,还是蒸出来的汤汁,都和酱油肉蒸后的汤汁一样,是棕色的,可是酱油肉的颜色却不会变,这是为什么呢?
尝
一尝
吃起来淡淡的咸味,有点像平时吃的白切肉,不像酱油肉……
孩子们一商量,觉得一定是制作的过程哪里不对。妍妍小朋友突然想到温州童谣里有说到:酱油肉要腌一个晚上。第二天让风吹干它,晒干它。孩子们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酱油+肉≠酱油肉”。最后孩子们总结出了以下两个失败原因:
1.我们腌的时间太短了。
2.我们少了晒酱油肉的步骤。
酱油肉为什么臭掉了?
第二次制作酱油肉
孩子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了新的酱油肉配方是——酱油+肉+腌制+晾晒=酱油肉。于是我们买来了肉和酱油,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第二次制作酱油肉。孩子们把酱油和肉放在一起,按一按后放在阴凉处腌制一晚上,第二天挂在幼儿园顶楼晾晒,期待着品尝自己制作的酱油肉。
周末过后,观察酱油肉:发现颜色变了。把肉拿下来,仔细观察发现:
①肉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
②摸上去黏黏的;
③闻气味有点发臭。
分析判断:实验失败。
孩子们很肯定的判断酱油肉坏掉了,但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们准备去参观七都乡晒加工厂,了解酱油肉制作流程。
七都乡晒加工厂
参观得出结论:制作酱油肉要选择天气连续晴朗的一周,需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
老师,我们可以提前知道之后的天气怎么样吗?
当然可以,“天气预报”帮助人们提前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阴晴雨雪和气温等等
老师,我们看看这周接下来的天气怎么样吧!
老师将手机投屏电视与孩子们一同观看天气预报,并介绍不同的图案、数字、符号、文字代表着什么含义。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天气预报不仅可以看到接下来15天的天气和气温,还可以准确地知道一天24小时的天气和气温,真是太方便了。
我们得出结论:以后制作酱油肉的准备工作除了准备材料以外,第一步是观看天气预报,选择晴朗的一周。最后我们更新了酱油肉配方——晴天+酱油+肉+腌制+晾晒=酱油肉。
酱油肉要腌制多久最适合?
说
一说
我奶奶说酱油肉只用腌一个小时就够了,我们腌一个晚上太久了。
我妈妈说,10分钟就够了。
酱油肉到底要腌多久呀?
最后决定:10分钟、半小时、1小时、2小时、4 小时五个时间段。
我们观看天气预报选择了晴朗的一周,准备了五条五花肉,晒三天来进行实验。最后分别从观感、触感、气味、口感、是否晒成功,五个纬度来评价酱油肉。
晒
一晒
评
一评
我们从颜色、触感、气味、口感四个纬度来评价酱油肉的最佳腌制时间。
得出结论:腌制时间越久,酱油肉的口感越咸。腌制 30 分钟-1个小时的肉最受幼儿的欢迎。
我们再次更新酱油肉配方——晴天+酱油+肉+腌制(30m-1h)+晾晒=酱油肉。
酱油肉晾晒几天最适宜?
腌制酱油肉有了准确的时长,那晾晒酱油肉需要几天呢?选择了晴朗的一周,我们准备了五条五花肉,腌制一小时,晒五天进行实验,每天观察、品尝一条酱油肉来进行实验。
做
一做
评
一评
得出的结论:晒酱油肉时间越久,肉感会越硬越咸,晒2-3天的酱油肉软硬适中,口感最好。
综上所述,我们再次更新了酱油肉配方——晴天+酱油+肉+腌制(30m-1h)+晾晒(2d-3d)=酱油肉。
记
一记
这一次,我们整整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有酱油肉品尝,个个都成了品尝美食的小专家,描述口感时娓娓道来。并且我们每天观察、品尝后我们都会记录下酱油肉的变化,师幼共同绘制酱油肉实验记录表。
酱油肉还能更好吃吗?
师幼共同设计一张《酱油肉秘方大调查》表,调查各家腌制酱油肉都有什么独家配方?
查
一查
巧手奶奶来助力
在发完调查表的当天晚上,就有两位热心奶奶来找老师,介绍自己有着腌制酱油肉的多年经验,表示很想将自己的酱油肉独门配方现场腌制展示给孩们看。第二天,我将这个好消息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高兴极了,迫不及待的想与奶奶们快点见面。
这天,奶奶们带来了自己的香料、调料讨论了起来:
我喜欢放白糖,味道会更好。高粱肉的白糖可以多放一点,因为它是小食。
我比较喜欢放八角,这样的酱油肉味道会香一点
我会加入陈皮,这样酱油肉会有清甜的味道。
我用酱油是用来调味道;用一点老抽来调颜色;白酒用来杀菌。
学
一学
首先,奶奶们把肉类都清洗干净并用纸巾把它擦干净,这样肉会干净一点,如果没有擦干,肉会比较难以入味。然后,把调料放在一起煮沸腾,等调料凉却,把肉放入调料盆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把肉来回翻,把两面都可以浸泡到调料。
做
一做
怎么把酱油肉更好地分享给大家?
做
一做
一组负责包装酱油肉,另一组负责手绘简笔画口味标签
分
一分
送肉小分队将包装好的酱油肉送给全校师生品尝。
如何让大家了解并喜爱我们制作
的酱油肉?
讲
一讲
幼儿向全园师幼以及家长代表分享酱油肉的制作过程。
品
一品
邀请大家参加我们的“酱油肉品尝会”
选
一选
幼儿选出酱油肉形象代言人、店长、店员、酱油肉宣传员。
玩
一做
在 “乐活游戏日”,玩“酱油肉铺”自主游戏。
如何制作一张简单明了的酱油肉
制作说明书?
“
怎么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会制作酱油肉?
与老师一起聊聊说明说该怎么制作?需要呈现哪些内容?
用简单明了的图案加公式,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制作酱油肉的过程。
成果与评价
成果
评价
课程成效
一、幼儿的发展
1.学习品质的提升
在项目中幼儿通过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方式多次解决关于酱油肉制作的问题,幼儿学会了自我反思、分析原因,在实践中不断更新酱油肉配方,一次次集体协作,大大提升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倾听能力、抗挫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是积极愉悦的、擅于表达的、乐于合作的、主动思考的。
2.学习主体的回归
当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幼儿,秉持着遵循“最小支持的原则”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时,我们发现:他们会自发地聚集在一张桌子上讨论;从事稍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共同讨论甚至发生辩论;最后会达成共识做出共同的决定;设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项目化学习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收获
1.让儿童的学习真实发生
本次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幼儿在观看童谣表演后热议“酱油肉”的话题,被教师敏锐捕捉后,和孩子们共同商讨动态生成的。教师引导幼儿以问题链的方式、以对驱动问题的探究兴趣为主动力推动项目,探究酱油肉如何腌制、如何晾晒、怎样提升酱油肉的风味、如何包装、展示分享等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在情境中学习,在试错中成长,向能者学习,向生活学习,这种非“预设”的弹性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帮助儿童的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度,是对如今幼儿园“教大于学”这一问题的解弊。
2.让儿童的学习更有意义
当前幼儿园项目化学习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底层逻辑,没有与关键概念相联。教师要对问题所蕴含的学习价值进行判断和甄选,“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做,更应指向问题背后帮助幼儿关键经验的习得与拓展。本项目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关键经验是“观察、比较物质的颜色、形态、气味、口感,通过持续的观察、比较懂得物质是会变化的,发现变化,接受变化,更会利用变化”,因此关键问题应该是“如何通过腌制、晾晒、添加香料把普通的肉变成美味的酱油肉”,并非是让幼儿在酱油肉的包装、肉铺的装饰等问题上过多纠结。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项目化学习的生成性以及生成活动的深意,明白要通过一个项目培养幼儿多方面的核心素养,放眼更广阔的社会课堂。
项目反思
幼儿园的项目化学习更需要幼儿教师跳出日常教学的框架和模式去思考,如何在游戏和生活中敏锐捕捉幼儿的真问题、好问题?什么样的学习路径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融合、迁移、应用和拓展?我们只有真正把握项目化学习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才能将项目化学习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END—
来源| 温州市第十九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