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
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也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幼儿园以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
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
一是:
能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
二是:
能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舒适;
三是:
能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四是:
能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教师普遍认同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能在创设班级环境时考虑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幼儿的关注点,也能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但对班级精神氛围的营造、对不同年龄幼儿需要的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家长资源的适当利用还不够。
-
以满足幼儿需求、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
-
精神环境的营造和物质环境的创设并重;
-
环境的提供与利用并重;
-
环境的创设要因地制宜,安全、合理。
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场所,合格的专业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民主、和谐的精神氛围,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幼儿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安全和接纳、温暖与关爱、公平与公正,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合格的专业教师还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物质环境,如能合理地利用和划分空间,并根据各个区域的功能和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探索。
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一是:
能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二是:
能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三是:
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四是:
能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下优先救护幼儿。
如“小学化”严重,科学性不够,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对集体活动关注多,对其他环节关注少,随机教育和渗透少;包办代替多,探索和自由活动时间与机会少等。
-
要以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核心目标;
-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常规和作息时间,保教结合;
-
日程安排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灵活性;
-
活动的安排和组织要动静交替;
-
各环节转换自然、有序、安全,减少等待;
-
还要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是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
如入园与离园时进行物品整理和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简短沟通与交流;
-
晨间活动时对幼儿的情绪与需求进行观察和了解;
-
室内游戏与学习活动、生活活动要自然交替与转换;
-
保证户外活动的安全、兴趣激发和幼儿各种动作与体能的综合发展等。
三是要关注生活细节,抓住教育契机。
四是保教人员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三、游戏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
一类是创造性游戏:
?
另一类是教学游戏:
一是:
能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二是:
能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三是:
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四是:
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是指教师要具备支持幼儿游戏的能力
即对幼儿自主发起、自由进行的游戏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担当好支持者的角色;
二是指教师要具备引导幼儿游戏的能力
即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主动创设游戏条件,引发幼儿开展各种游戏,并在游戏中支持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的体验,同时引导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如有近半数的教师不安排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和大型建构类游戏,或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孩子没办法游戏,或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等。
其深层原因是教师对游戏之于幼儿身心发展价值的不认同和对幼儿发展需要与基本权利的忽视。可见,我国幼儿园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的认同度和认识水平,并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的能力。
首先应深入理解幼儿园游戏所兼具的自然性和教育性。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保障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发展。
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和支持者,要学会保持沉默,不去干涉和干扰幼儿;还要学会观察和判断幼儿的需要,适时地给予帮助,支持幼儿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合格的专业教师还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一是:
能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二是:
能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三是:
能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的基本原则,能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
四是:
能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一是课程随意性大,过分强调特色导致幼儿的学习内容不均衡、不全面。
二是对活动目标把握不准确。
三是因人施教能力不高。
这些不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计划的制定过多依赖教师个体,缺乏年级组教师的共同研究和园所层面的有力指导与引领,而对幼儿的关注和研究不够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应加强教师小组的共同研究与商讨,深化对幼儿的研究和理解,同时在园所层面,应有精通专业的领导者,带领教师共同研究和制定教育活动计划。
1.制定合理的教育活动计划的能力。
2.确定适宜的教育活动主题和目标。
3.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与资源。
4.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5.因人施教,有效指导。
五、激励与评价能力
一是:
能关注幼儿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二是:
能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三是:
能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是不重视且不会观察幼儿。
二是消极评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是笼统评价多,缺少具有促进性的评价。
提高教师激励与评价能力的重点还应放在提高教师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上,学会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和优点,学习使用多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全面、客观、连续地观察和评价幼儿。
六、沟通与合作能力
《专业标准》为此向幼儿园教师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
-
一是能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
-
二是善于倾听,和蔼可亲,能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
三是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
四是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
五是能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一是教师倾听幼儿少,单向要求和讲述多。
二是师幼的沟通与互动质量不高。
三是对家长资源的利用较多,与家长的合作还需加强。
一是要提高与幼儿的沟通合作能力。
二是要建立与同事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四是要协助幼儿园更好地利用社区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七、反思与发展能力
为此,《专业标准》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
-
一是能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
-
二是能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
三是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
一是理解有偏差
?
二是方法单一
?
三是缺少批判性
?
四是内容不全面
?
五是时机把握有问题
一是要学会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二是要开展实践研究,提高研究和改进实践的能力。
三是要学会自我规划,实现自我发展。
关注“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 名师课堂 领略更多名师观点
推荐阅读
名师课堂 |姜勇:幼儿园课程范式转变——从智力启蒙到情感启蒙
名师课堂 |王春燕等: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促进儿童发展
名师课堂 |叶平枝: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附音频)
线上课堂|王海英教授直播:《评估指南》关键解读及细化系列课程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欢迎您投稿youjiaoluntan@yeah.net,分享给更多人。编辑:幼教论坛ID:youjiiaoluntan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