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541802&idx=1&sn=7076b631492b036ff499313a5f909d9a
01
从网络走进现实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花草园”),是坐落在北京朝阳区钢筋水泥丛林间一座“儿童的花园”。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花草园的公众号渐渐地积累了10万级的粉丝量,也出版了《给童年留白》《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等书籍,有一大批读者。
很多幼教人都听说过花草园,对生活化课程也略知一二,公众号也是每日必读。但是隔着网络,我们对花草园是可望不可及的,心中也有很多困惑:花草园好,到底好在哪里?他们到底是怎么学习、游戏的?每天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孩子为什么能说出那么多让人惊讶的话语?
今年6月,我们有幸进入花草园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参访,跟随着老师孩子们到户外进行小组学习,沉浸地感受着花草园的教育现场,许多以往模糊的印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关于花草园教育理念和课程的系统性介绍不胜枚举,今天我们以参访者的视角,分享在花草园里发现的动人瞬间,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是如何在一个个瞬间中生长出来。
02
发现花草园的动人瞬间
■瞬间一:深度参与教育的保安
走进花草园,首先打动人的不是环境,而是门卫。
清晨,两位门卫在大门内的阴凉处站着闲聊,今年北京的初夏很热,阴凉处的他们谈笑时吹着凉凉的风。打开大门以后,他们没有板着脸叫我们签到,而是非常自然热情地打着招呼。
于爱民师傅已经在花草园工作13年了,大家叫他“于大大”“于叔叔”,他认识花草园的每一个孩子,每天用笑容迎接着大家。
?
除了在门口迎来送往、悉心照顾幼儿园环境,孩子们在户外学习时,于叔叔经常作为“专家”介入到课程中,深受大家的喜欢。
小班的孩子们在探索小池塘时,产生了很多的好奇:想知道小池塘的水到底有多少,喷泉是如何喷水的……他们热情地呼唤着“于大大!于大大!”保安于叔叔走过来为大家讲解,还穿上雨靴下到池塘里控制喷泉的喷头,为孩子们表演让喷泉变大变小的“魔术”。
他非常自然地加入到活动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想必于叔叔私下恶补了不少知识吧,不然怎么接住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呢!
门卫(保安)是小朋友每天到幼儿园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离开幼儿园时候见到的最后一个人,甚至是节假日路过幼儿园还能见到的人,这个人对幼儿的影响至深。有一种说法是,评估一个幼儿园怎么样,就去它的门口看一看,看看人们进入幼儿园的状态,看看门卫(保安)是什么样的。
点击链接阅读:《幼儿园里有个于大大》
■瞬间二:留白、自然、有生命力的环境
花草园的大门口有一株桑树,6月已经结满了桑葚,落了一地,大家都在这里摘桑葚吃。院子里,青葡萄也缀满了枝头,等待着成熟。星空电车、树屋、小池塘、雨水花园……花草园公众号照片里的场景一个个映入眼帘,北京的炎夏似乎被关在门外,里头是一片绿意和舒爽。
?
走进一栋灰白色的小楼,白色、绿色和木色的装修质朴无华,却处处有着精致的点缀,就连卫生间也有一扇风景。
走廊上,每个班级的门口都有一个班牌——春小雨、夏繁星、秋晴空……
班牌呈现了不同的季节意象,引导着师生观察节气生活。每个班级会根据这个班牌选择一首诗作为“班诗”,如“秋白云班”的班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大厅外的儿童宣言
●大厅里随节气变换的展示
●楼梯间的植物墙和绳网
●厨房的窗户位置很低,孩子们可以看到师傅们在忙什么
■瞬间三:可以被带走的环创
很多年以前,花草园就在倡导给空间留白,给环境做减法。这里没有复杂的环创,只会在墙面上孩子目之所及的地方会留下学习的线索,比如说主题墙,以文字记录和照片为主,用打印、拼贴海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记录了学习过程,内容会随着学习的变化不断地丰富,是期末做学期总结的抓手。
当学习告一段落之后,老师会把墙上的照片摘下来,有些作为资料保存,有些会发给孩子们做纪念。
最后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栏目都变空了,所有的痕迹都被带走了,一个孩子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我们空空地来到花草园,然后空空地离开,可是我们的心是满满的。”
■瞬间四:阳光微风下的户外学习
六月,是花草园的“荷月”,中小班会以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在户外“安营扎寨”,进行“丛林学习”。大班的则在室内外进行毕业的系列活动。
小班在进行“来小池塘做客”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小池塘、感受大自然。中班按照学习兴趣,分成了六个项目研究小组,研究主题分别是“沙子里有什么?”“收集影子”“探秘花草园的水系统”“测量幼儿园里最粗和最细的树”“测量幼儿园里最大和最小的石头”“建造蜗牛小镇”。
上午和下午分别有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中小班的孩子们会分成两拨来到户外进行探索。
●测量幼儿园里最大和最小的石头
●使用粘土建造蜗牛小镇
●给蜗牛做一个家
在“测量幼儿园里最粗和最细的树”组,有一个小男孩非常投入,从上午到下午一直拿着卷尺东奔西走、测量大树、记录数据,并邀请大人合作测量。当同组的小伙伴回到室内时,他依然跟着另一组在继续测量。他骄傲地说:“我的老师会一直陪着我,我想量哪棵树就量哪棵。”尽管数据结果并不是那么准确,但他非常认真地参与测量,目光里闪烁着作为学习者的好奇、自信,很让人佩服。
在“建造蜗牛小镇”组,有一群孩子在给蜗牛小镇挖池塘,他们在泥土地上挖出一个大坑,铺上一层薄膜,再找来石头压住四周,然后用水枪、水瓶把池塘里的水运送过来。虽然是一个集体的活动,但是有一个小女孩在旁边挖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迷你池塘,之后,还有两个孩子也做了一个迷你池塘。在小组的集体探究中,孩子们可以选择完成自己的作品。
小三班的孩子们正在把小池塘的水灌进瓶子里,最终希望能算出小池塘里有多少水,能灌满多少个瓶子的水。随行的顾艺文老师看到小班孩子们蹲在小池塘边探下身子装水时,忍不住问张蕾老师:“有没有孩子掉到池塘里?”
张蕾老师说:“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特别强,他们会保护好自己的,即便掉下去了,我捞起他不就完事了吗?”
“看似平静的话让我内心却掀起了波澜,成年的我们好好地陪着他们玩即可,那些担心、顾虑只会终止当下的美好,我想花草园的课程能如此蓬勃,在于他们不是躲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与我们同行的顾艺文老师感叹道。
在户外学习时间,小班的老师们就像小孩子一样发问、惊呼,用自己的好奇心带动着孩子们。中班的老师更多的是默默地陪着孩子们,认真研究手头的事情,有共同总结和思考的集体讨论,也有舒适自在的闲聊时光。
在生活化课程的支撑下,老师不需要很多集体的组织、提出指令的要求,跟着孩子们一起做、一起玩,让学习顺其自然地发生。
■瞬间五:用情感进入学习
“情感”“关系”“联结”是出现在花草园公众号的高频词汇,这些抽象的感受性的词汇是如何体现在真实的生活化课程中的呢?
比如说小班要研究大树,通常的做法是先去观察树、认识树,但在花草园里,是从故事开始的,去听听“爸爸妈妈记忆中的那棵树”。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有一棵特别的树——河边的桃树、家门口的桑树、枣树……树结满了硕果,也结满了童年的回忆。老师用一个巧妙的进入方式将树与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记忆都联系在了一起。
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更是关注情感的、身体的、游戏的、想象的,而非认知的、思维的。“情感链接”“展开想象”“调动身体”,是花草园小班课程的阀门。
小班的课程是比较松散的,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在花草园里穿梭。有一次,孩子们在花草园里发现了一棵受伤的大树,当时他们就过去拥抱它,给它唱小星星,然后还亲亲大树,给它说谢谢。有个小朋友对大树说:“你的种子一定要留在这里,希望来年春天你的宝宝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这就是孩子们的生命观。
老师问孩子们:“如果你要变成一棵大树,你想成一个什么样的树?”孩子想了很多,比如说,“我想成为一棵长满爱心的爱心树,因为我想把爱心送给每一个人。”“我想成为一个长满音符的音乐树,当有谁不开心的时候,我就要给他送一个音符,唱好听的歌曲。”
胡华园长说:“如果说认知学习是去情感化的、理性化的,人就会变得干巴巴的,只是在知识的评价体系中获得发展。情感是儿童学习最重要的支架和砖瓦,知识可以抛掉,但情感可以积淀,变得丰厚,最后就变成了心灵上的年轮。”
■瞬间六: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宝藏老师
我们发现花草园的孩子们很活跃、很爱说,与此同时,纪律就显得不是那么“好”,时常闹哄哄的。但老师们不会控制、威胁孩子不要讲话、不要干这干那,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引导,如:“人们对话时需要相互尊重,你倾听我,我倾听你……”
在教育现场,老师也会智慧地化解嘈杂。比如佳佳老师在带领大班在户外分享成长回忆宝盒时,有几个男孩子在一旁大声嬉闹,影响到了活动。佳佳老师没有斥责这几个男孩,而是打趣道:“诶,我们来继续分享宝盒,我们小声点说话,大声讲话的可就听不见了。”嬉闹的男孩们立马停下来倾听,当他们对学习很感兴趣时,老师巧妙的提醒就奏效了。
罗希悦老师正带领着中班的孩子们在小溪边洗石头,他们要把石头刷干净然后画上图案,用来装饰蜗牛小镇。
石头是一个有风险的材料,罗老师特地强调了安全。她告诉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遵守安全的规则,才能自由地探索。如果同意我的说法的话,我们可以把手搭在一起。”于是大家围成了一圈,把手搭在了一起,临时想了一个口号:“安全第一,好玩第二。”确认了一个共同的安全规则。
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而亲密的,没有权威、少有指令,在生活中像朋友一样自然而然地互动着。
■瞬间七:倾听儿童的老师与充满哲思的孩子
张芬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自由探索树时,有个小朋友问:“薄荷是树吗?”老师没有急于给答案,此时另一个小朋友回复:“薄荷对我们来说不是树,但是对小蚂蚁来说,薄荷就是树啊!”如果不给足孩子表达的时间和机会,是不能听到这么有哲理的话的。
张芬老师记录这个故事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到底是要求“知识的真”,还是要求“人性的善”?她认为至少在小班的时候,还是要保留这部分“善”。以后的小学、中学、高中,孩子会有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薄荷是草本植物,可是也许只有在小班的这个年龄段才能够说出这样善意的回答。
在倾听儿童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断地被孩子“点化”。
花草园的老师为倾听儿童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新来的老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带好集体教育活动,而是放松下来,和小组的五六个孩子一起找到一个好问题交谈,把他们的话一个个记下来,再琢磨怎么回应,能够把他们引到更深的地方去思考。这是花草园每一个新老师的必修课。
胡华园长说:“语言是思想的家。花草园贡献了一个儿童的语言之家。”正如一个孩子说的:“我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不听我讲的话,但是在花草园老师会很认真地听我讲话。”
■瞬间八:我爱我的幼儿园
同行的潘巧巧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两个小女孩给我介绍她们的成长回忆宝盒,有一个小女孩谈到了自己是中班时转学来的花草园。我问道:‘为啥转学到这里?’右边的女孩笑眯眯地抬起头说:‘我妈妈说这是全中国最好的幼儿园!’我装作很惊讶的样子:‘真的吗?’左边女孩子接过话茬,‘真的啊,我以前在那个幼儿园里很不好,老师总是批评批评批评批评,在这里就不会。’
我又问:‘那你们很喜欢这里咯?’‘对啊,有畅游日!还有庙会!’‘还有自助餐!我以前的那个幼儿园就没有自助餐,而且我妈也不带我吃什么自助餐,我根本不知道自助餐是什么样的,到了这里我才知道的!’”
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花草园,真的很喜欢。我听过太多幼儿园的园长、老师介绍自己幼儿园做了什么,促进了孩子怎样的发展,以此来说明自己的幼儿园有高质量的教育。我也一直在思考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中小学几乎都是用考试成绩排名学校教学质量,而幼儿园是没有考试没有分数的,即便如此,也出现了一堆的评价标准等不遗余力地向我们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里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也有一堆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证明幼儿园活动的多样性。
孩子的发展固然重要,可比起五大领域的那些年龄目标,孩子喜欢是不是也很重要呢?还是第一次从孩子兴奋的表达中感受到这真的是一所很棒的幼儿园!
在两个小女孩的眼里,我看到了她们幸福的幼儿园时光,不管她们有没有获得很多知识,我相信她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涯里一定会自信大胆地拥有它们。”
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状态,就是最好的课程评价。
03
结语
当我们真正走进花草园,经历这一个个瞬间,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感早已烟消云散,那些汲汲营营的功利心、坚守行业的困顿感也被朴素的日常治愈。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留下来的是放慢的脚步、柔软的心和满满的能量。
在花草园,我们发现了许多宝藏老师,她们像孩子一样天真热情。胡华园长告诉我们:“花草园的老师心神合一,被充分地尊重,创造性被认同,能追求自我实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包括门卫于大大、保洁小贾阿姨,他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工作和创造。”
很多人学习生活化课程,但是不能复制花草园的教育。同行的楚卓孛园长说:“学习花草园,我们不可能通过买回去一堆书和教材,然后拿回去当‘范画’一样的使用,那只能画出千篇一律、没有灵魂的假‘生活化教育’。”
正是这些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构成了花草园的文化和教育,构成了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主编Chief editor
晔子
–
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or : 小秋
撰稿人Writer : 松松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儿童游戏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