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缘起
纸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纸,而幼儿只知道平时常见一些纸的名称和用途,但对纸的特性、由来等知识了解甚少,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纸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幼儿在探索“纸”的过程中,也不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等也能得到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越越过生日的这天,她带来了许多糖果给小朋友当礼物,大家分享着越越生日的甜蜜,漂亮的糖纸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大家在一起讨论着,我没有打断,而是悄悄走到一组孩子身旁,只听东东说:“我的糖纸上面有绿色的青蛙。”恩诚说:“我的纸上有QS标志……”于是,我接着问孩子们“除了糖纸,生活中还有哪些纸?”“有报纸、彩纸、照片纸等等。”
孩子们兴趣盎然,为了让孩子更形象直观接着我设计了有关纸的样品表格,并发给大家,孩子们兴奋地拿回家。于是关于“纸”的主题活动就由此生成了。
▲好看的糖果包装纸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二
主题的实施与推进
谈话活动
《我发现的生活中的纸》
一大早,孩子们把搜集到表格带到幼儿园,大家和同伴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纸,于是我组织了谈话活动《我发现的生活中的纸》。
有的孩子把各种纸的种类讲的很细致;
有的孩子则讲述自己是如何收集的以及收集的趣事、过程。
有了自己收集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谈话兴致就更高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大胆表述。
我把孩子们一起搜集到的表格贴到了主题墙上,有的孩子说:“这几种纸我都没有见过,晨晨搜集的真多!”
大家雀跃地指着自己没见过的纸,认真地观察起来。
我再次问孩子们纸的种类时,大家回答的更具体,更自信了。
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纸,在相互介绍纸的同时,极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积累了关于纸的感性认识,知道了纸的种类繁多,也学习善于发现、观察事物了,总之,幼儿兴趣高,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纸的发明者》
一名孩子提出:“这些漂亮的纸到底怎么来的呀?纸是怎样做成的?”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明天谁愿意当小老师,谁就来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赞同。
第二天一早,有七、八个孩子带来寻找的答案,有的是用纸记录的,有的是书等等。
我并不急于让孩子回答,而是问他们:“你们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我是问爸爸的” “我是让妈妈在杂志上摘录的” “我是从百科全书中找到的”。……听到这些,我暗自高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寻求知识的萌芽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老师传授知识。
接着我便和幼儿一起学习,认识了蔡伦,了解了没有纸人们是怎样记录的和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并告诉幼儿现在制作纸是多么的省力、便捷,幼儿也了解到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幼儿不但自己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而且对周围事物产生了兴趣,小朋友也喜欢观察事物,通过提问、学习,也了解知道了纸可以用树皮、植物的根、茎、叶等加工而成。
与此同时,在这个活动中讲述了蔡伦的发明又借机教育小朋友要多看,多学、多问,善于观察、学习,认真学好本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纸的用处》
值得高兴的是今天活动后,孩子对纸的问题更多了,最后大家把问题统一到“纸可以用来干什么?”
有了前期的经验铺垫,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请他们用画笔画出并讲述,孩子们的讲述特别精彩,还发现纸可以做门票、名片、标签、邮票、证件等。
《纸的探秘》
但是对纸遇到水和火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幼儿的答案不统一。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纸的特性,我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获得知识。
吸水实验
从实验中让孩子了解哪些纸吸水性强,哪些纸吸水性弱,并进行了分类、统计。
我们还得出了结论:越容易吸水的纸,越容易沉底,卫生纸最吸水。
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那种探索精神和对科学的态度,看到孩子那专注的神情,那种成功后的欣喜,我的心里也特别地开心。
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纸遇到水都会变湿,但是有的纸湿的慢,有的湿的快,我告诉幼儿这是因为有的纸吸水,有的纸不吸水。
在动手做一做中孩子们的思维更开拓大家动手试验了在水里一张纸上能放多少枚硬币,孩子们在不断实验、失败中也渐渐知道:硬币只有采用平铺的方式才能保证纸漂浮于水面上。硬币如果先放在边上,纸就会塌下去。
纸浆活动
什么样的纸可以做纸浆呢?
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一组小朋友认为报纸可以做纸浆,
二组小朋友认为卫生纸可以做纸浆,
三组小朋友认为所有的纸都可以做纸浆,
到底孩子的想法对不对呢?
我们便付诸行动。
但在做纸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
一组幼儿搓报纸,
二组幼儿把撕好的卫生纸泡在水里,
三组幼儿直接把所有的纸(照片纸、海绵纸、彩纸……)放在了水里。
幼儿的积极性达到了极高点,大家分工明确,干得不亦乐乎!
在操作中,幼儿的进度快慢不一样,孩子们自己也发现了。 涵涵说:“看,我们撕的多快,你们搓得真慢。”“纸容易撕碎,但是纸不容易搓碎。”“老师说,要搓得很碎才行,这样做出的纸浆玩具才好看,你们不用撕的很碎,因为我们还要搓呢!”莹莹说。
接着大家把各组泡纸的盆子放到了固定的位置上,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就来观察各组泡的纸。一组的鸿希观察后对我说:“老师,我们组的纸为什么一点变化都没有?”
你说为什么呢?”我把问题抛给他。
是不是因为没有撕碎?显然,他已经得出了经验:做纸浆前必须把纸撕碎。
经过2天的浸泡与观察记录,孩子也慢慢地自己总结出了泡纸的小技巧:
1、泡纸前必须选对材料。海绵纸、照片纸不能用来泡纸浆。
2、做纸浆前必须把纸撕成小碎片。
3、水的用量要合适,不能多也不能少,根据纸的多少来控制。
纸泡好了我们接着进行了第二步,加入白乳胶,增强纸浆的粘合性,这时,有一位家长建议我们可以用面糊加热后自制浆糊,经济实惠。这样,做纸浆画、纸浆玩具的成本就会降到最低。
乳胶加入纸里后孩子们就使劲浑身解数:有的用两只手来回搓,我的用两只小拳头使劲捣……
幼儿在制作纸浆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做成了各种水果(桔子、樱桃、梨子、),有的纸浆作一幅美丽的儿童画,还有一次性盘子上装饰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孩子用把纸浆放入容器或者模具中直接成型,有的用磨具做成小碗、小碟子等等。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浓厚,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学会了制作纸浆的过程,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获得了成功感,得到了发展,通过活动,我体会到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抓住时机,注重观察,捕捉到幼儿瞬间的问题,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使其得到满意的答案。
小朋友探索纸的活动孩子继续,孩子们的兴趣仍然是保持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为了不消除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我们将从另个一个角度去开展“纸与环保”的主题。小朋友仍要继往开来地去寻找人世间未能发现的探索奥妙。
▲用自己做的纸浆进行艺术创作
三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纸的系列活动”后,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纸的活动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然后冷静的结合目标去分析下一步活动的走向,纸的实验,细细看来,都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系,是探索的层层深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活动的走向,才能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发展。
通过多次的尝试孩子们也在不断的总结着制作纸浆的经验,可以说是我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着实践给我带来的快乐,“知易行难”如何把自己知道的应用于日常的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了解的经验,在这个反复的摸索之中,蕴含着太多的快乐与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