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后朴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kxNjk4OA==&mid=2247500099&idx=1&sn=71cbb0b61573993bf114ef6c4c51244b
优师教研
[选最优路 育至善之人]
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教师实现专业自主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即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同时又抽离现场,作为研究者。
教师需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循环完成自己的教育实践,又在研究实践,无疑这对教师的反思力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巨大挑战。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觉醒,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推动力量。
教师是教育是实践者,也是行动研究者。
教育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教师既具有研究者的深度思考的力量,也有广泛实践的热情,这是作为专业教育者的挑战,也是乐趣所在。
从观察到分析,由分析到实践,再借助实践进行深刻实验、验证、反思与调整,不断创生理论可能性,不断验证这些可能性,寻找教育新的契机点。
这是行动研究的魅力,也是作为研究型教师不断攀登的成长之路。
张亚妮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回顾并审视
研究目的明晰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幼儿在一日生活以及游戏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情况,提升教师观察评价和实践反思能力。
1.“像老练的侦探,善于观察”
“
幼儿园老师的能力我只说两条,一条是观察评估,另一条是实践反思。”
?
对于卓越幼儿教师来讲:
-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就要具备观察评价能力;
-
卓越的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能开展专业思考,进行专业思考的前提是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善于并勤于反思。
-
“学习故事究竟是什么?它跟传统的观察记录有哪些区别?”
-
“素材如何寻找和筛选,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有那么多故事可写吗?怎样才能发现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事件?”
-
“好像发现一个有趣的故事了,可是弄明白该写些什么是件很困难的事。”
中班的学习故事《狗妈妈生宝宝》活动,在“小医院”的区域活动中,臻臻、涵涵、桐桐三位小朋友用玩具手术刀,在狗的肚子上划了一下,给狗妈妈刮毛,然后两人的手转了几转,用手比画了一个抓东西的动作,说:“快接着,狗妈妈的宝宝!”
三个孩子对狗妈妈接生过程的正确认知与默契配合令人惊叹。这么有趣的学习事件原来一直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所熟视无睹。
慢慢地对孩子看似无意的游戏进行大量分析和比对,很多困惑得以解除。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Q老师比较了自己在参与“学习故事”行动研究前后外出参加培训时的不同感受,她说:
“以前,我感觉大家的专业知识基础都差不多,对外出培训中讲的那些专业理论知识的反应也差不多,有一些理论听得懂,有一些听不懂,囫囵吞枣的感觉吧,反正听完就算了,回去该咋样还咋样。可是现在我的感觉不一样了。那些关于幼儿的心理理论、游戏理论,只要老师一提,我马上明白啥意思,因为很多东西研讨的时候都结合学习故事中的案例讲过了,我们也都通过案例完全理解、消化了。一提到这个理论,脑子里马上就跟咱们的学习故事案例对接上了。”
谈到这里的时候,Q老师脸上洋溢着开心、成就感和小得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专业自信和成就感激增。
“
教师的习惯性思维虽然不具备科学的理论,但类似某种教育理论。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形成及提高元认知技能,是一个普遍而带有挑战性的理论与实践性难题。”
二、行动中反思,理论实践融通
1.反观教育实践,彰显主体价值
?
一方面因为:
?
另一方面因为:
反思能够让教师带着意识去行动,主动将教学疑问当做连环问题去探究,把幼儿教育实践作为一个智慧的行动而不是例行公事的任务来完成。
当我沾沾自喜于自己对游戏事件饶有趣味的白描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什么是识别?什么是回应?”
-
“注意、识别、回应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
“学习故事是要写成趣味性的故事吗?加上老师的真情实感会不会更丰满?”
讨论和分析中,Q老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途径。
在“注意”部分的撰写中个人情感太多,有先入为主的描述,会影响对孩子客观的判断。虽然该行动研究命名为“学习故事”,但并不是要将其刻画成情节有趣,包袱迭出的娱乐性故事。
-
尽量在自然的情境中观察,给孩子一个自由游戏的、安全的心理空间;
-
观察时尽量客观、无偏向;
-
用清晰、明确的白描语言来描述;
-
不要草率介入幼儿的自主活动,严守对孩子自主游戏的尊重。
2.丰富教育理论,基于情境慎思
经过对研究进度的深入观察和对现存问题的评估分析,发现能否在众多细节中有效聚焦并分析成为老师们成长的瓶颈所在。于是,从集体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获得灵感,提出了“一案多析”的教研新模式。
该幼儿园三个年级组分别选一个幼儿自主游戏的视频与全体组员分享,大家一起运用学习故事的研究思路和撰写格式提交自己的案例分析,最后再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交流。
通过多次“一案多析”研讨,我们在识别幼儿行为时不再单一和片面,能够慢慢透过表面现象深挖幼儿行为深层原因。在为大家打开这扇窗的时候,却又发现了一扇紧闭的门,难以准确回应,这是因为一线教师观察幼儿的理论知识匮乏,“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思考并总结
实践智慧提升
1.自我审视追问,实现转识成智
?
反思
?
自我审视与反思的过程
2.关注实践逻辑,树立专业自信
?
协同式行动研究
?
研究反思
作为实践者,要不断地在行动中对行动进行反思,并不断地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此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反思过程,要经过鉴评、行动和重新鉴评三个阶段。
【1】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全110集
【2】曾仕强:《家庭教育》全24集!
【4】《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5】教育部丨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发育异常的自查手册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只有常读和星标订阅号
1??打开公众号页面
2??点击右上角 ··· 按钮
3??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