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脾气的妈妈遇到磨蹭的孩子,是个什么滋味?相信很多妈妈都有体会。有位妈妈向我们展示了家里那位“资深”磨蹭娃的一天: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来,叫第2遍坐起来,揉揉眼睛又躺下去了,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来,眯着眼慢吞吞地穿衣服、穿鞋子,临出门了,脚还是半只在鞋里、半只在鞋外。
回家催吃饭:
喊吃饭,磨磨蹭蹭不动。好不容易到桌子旁边,没吃两口,又跑去看会电视,过一会又要去喝口水。饭菜都凉了,还没吃完,最后逼得奶奶亲自动手喂饭。
晚上催睡觉:
快10点了,怎么催就是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好说歹说上了床,讲了5本故事书还不肯睡,我都快要气炸了,一通怒斥,这才乖乖钻到被窝里。
据这位妈妈讲,“催”是她跟孩子最常见的交流模式,但即使这样,孩子还是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急死人了。
孩子做事一慢,我们就忍不住去催。
可实际上,我们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里:到了晚上10点,孩子还不肯睡觉,是他真的不知道这个点该睡觉了吗?
其实这些规则孩子心里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会赖着不动,是因为对妈妈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赖。
朋友刚拿驾照,所以平时上路开得很慢。她最怕的就是在路上被人催的感觉,她说自己本来就不熟练,一听见后面车的喇叭声就更紧张,有几次甚至直接熄火了。后来,她干脆在车尾贴上越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的标语。
由此可见,人在面对催促时,哪怕是成年人,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而是紧张、反抗、拒绝。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对着镜子,先说“慢慢来”,再说“快点快点”。观察一下我们说这两句话时的表情,是不是说 “慢慢来” 的时候要平和很多,而 “快点快点” 伴随的则是不耐烦和急躁。显然,这些表情和情绪,我们的孩子完全能感知和读懂。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但其实,成年人和孩子的生理、生活的节奏本身就是大不相同的。强制要求的后果,只会让孩子质疑自己,扰乱自己的内心节奏,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反抗。
当我们急吼吼地催孩子时,除了把不良的情绪传染给了孩子,也使我们无法心平气和地去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磨蹭?有的家长说,不就是懒吗?这种判断未免会有失偏颇,我们来听听被催娃的内心独白吧!
你看,虽然孩子磨蹭的表现都相似,但磨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想要打破孩子越催越磨蹭的“魔咒”,我们要找到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行!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亿童情商智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