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棉妈
啃老族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啃老族”年龄都在23-4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在我们传统认知里,啃老族通常说的是那些毕业之后不出去工作,依靠父母救济的人群。然而如今社会上却涌现一批新型的啃老族,有工作,但并没有完全断奶!
夫妻双方都在工作,依然需要父母的补贴
“前几天我孙子上英语辅导班,我们老两口给出的钱,一年一万多的学费呐!”
小区一个大爷跟人聊天的时候这么说,他们家儿子、儿媳并非没有工作,俩人都出去上班,但基本上涉及到孩子的事情,都是寻求老人帮助。
老两口就这么一个儿子,老两口住老房子,儿子结婚时给儿子买了一套新房子,生娃后,老两口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搬过来帮着照顾孩子。
如今孩子上了幼儿园,老两口又搬了回去,但白天还是帮着接送孩子,下午给小两口做饭。
看似年轻人已经出去工作了,成家立业,但依然在啃老。因为有父母的庇护,年轻人觉得有房子有车,不需要再额外奋斗了,两人都做着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跟朋友出去吃饭,过节的时候,节日的仪式感也是必不可少。
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族,甚至还不够花,不够花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只好去寻求老人的帮助!
这种“啃老族”才最让老人难受,劝年轻人上进点,节省点,年轻人会说:你们老了,什么都不懂,趁年轻就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跟儿女沟通吧,就得一直接济孩子,有的家庭父母双方都有养老金,补贴年轻人还能方便点,如果父母只有一方有养老金,或者双方都没养老金,那么老人就需要拼命省钱。
并且有的老人六七十岁的年纪还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家庭,老两口女的负责帮助子女带孩子,男的则外出打零工,赚点钱补贴家用。
而年轻人呢?只图一份安逸,安于现状,并且喜欢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反正孙子孙女没钱上学,老人不可能不管。
这种新型啃老,年轻人不自知,还认为自己有工作、有收入,苦的却是老人,老人通过委屈自己、拼命节省来补贴家庭。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种思想不能要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这也是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于是很多家庭,哪怕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也要省吃俭用给孩子最好的。可这种教育就会让子女成为习惯,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子女,就会引来子女的抱怨和不满。
还记得天津那个逼死母亲的啃老族吗?男孩儿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赚着普通的薪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开始向父母要房子,要车子,要彩礼钱。买了房子和车子,实在拿不出钱的母亲失望至极:你若再逼我,我只能跳楼了!
愤怒的儿子向母亲怒吼:有本事你就跳呀!
寒心的母亲纵身一跃,结束了被啃老的一生。
其实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思想,跪着的父母永远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我们不用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卑微,记得《奇葩说》里面有一场辩论,辩题是《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穷》,傅首尔的辩论很精彩。
傅首尔说:我会告诉孩子,我们家现在没有钱,但是以后会有。
真的不用打肿脸充胖子,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真实的样子,并且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相对的,有富人就有穷人。
“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傅首尔说出这句话引起全场支持。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父母那一辈的饥荒,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告诉孩子应该理性消费,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情况。
真正的爱不是好的物质条件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评分很高,电影里面爸爸带着儿子住过厕所,儿子也知道爸爸没有钱,生活很拮据,但在这种条件下,爸爸依然小心翼翼保护着孩子的梦想,给孩子最好的爱。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这种教育模式了,应该让孩子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想要怎样的生活就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而是附在父母的身上当“吸血虫”。
而这个教育的本质在于父母,父母是否舍得让孩子独立。
很多家长,自己舍不得吃好的,也要给孩子穿名牌,自己从来不过生日,也要给孩子办生日派对。
当我们总是对孩子特殊对待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我应该是家里的中心。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并且用双手去创造自己向往的生活。
全平台50w+粉丝博主
如果你跟我一样想做个会赚钱的全职妈妈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