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岁女孩早晨不想进班,园长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文/张利(优师教研王府园区园长)
一天早晨,大班的一个女孩在院子里晨检结束后,无论老师怎么引导她始终都不想进班。她说她已经很久没有来芭学园了,她已经忘记了在班里的很多事情,所以她不想上幼儿园不想进班。
这个孩子出现“不想进教室”这个状态有一段时间了,反反复复,班级老师每天都会耐心引导她。当她走进教室,其实很快也就融入进去了。
但是,每当老师用温柔的或是好玩的方式引导她进班后,看似是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其实长此以往,孩子会习得这种模式,始终处在被动状态里,没有发现周围的环境,没有发现自己的需要,无法在平衡众多因素后自主做出选择。
所以在跟班级老师简要沟通后,我打算今天换换办法来引导她,改变这一模式,也使得她更好地适应大班生活。
如果不想进班 可以站在这里的
她还是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不想进班,看起来有些低落,又有一丝愤怒,因为自己不想进班却总是得进班。我告诉她:“如果今天不想进班,可以站在这里的。”
接着说:“我就在院里,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随时叫我。”
我坐在她旁边处理自己的工作,此刻孩子需要的陪伴是「用行动接纳她此刻的情绪和选择,但也要给到她空间去感受自己一个人站在那里的感觉」。
十几分钟后,我再次询问她现在要回班了吗?她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想回家,不想在幼儿园,已经忘记了很多在班里要做的事情和规则。
我像大班老师跟孩子讨论解决办法一样跟她沟通,在这过程中我发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她的担心她不会处理,而是这些都是她情绪的一个借口和需要被老师哄着带着的依赖感。
所以最后的讨论结果还是她「今天只想站在这里」。
而这一次的陪伴,我由她旁边的位置改到了六七米外的距离。
半小时后,我看见她脸上露出了笑容,而且会小小挪动一下,整个身体状态都已经放松下来。我想这下应该要回班了吧,于是上前去沟通,没想到她说要站到班车来直接接她回家。
一会儿后,其他孩子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我带着几个男孩女孩在她附近玩打球、抢球等容易兴奋的游戏,她依然不为所动。
马上到午饭时间了,我要不要引导她回教室去吃饭呢?
从早晨站到午后
从早晨到现在将近中午,我今天之所以决定支持她“不想进班”、“要在院子里站着直到班车来接她回家”的想法,是因为想让她经历与往日被劝导着进班不同的可能性,真实去感受“不进班”、“站在院子里等班车”是怎样的体验,从而去自主做出选择,从被动的「你得」到主动的「我要」。
如果这会儿放弃上午这半天的坚持,主动引导她回班,很可能意味着孩子明天还会再说不想进班、还要花更多时间去转变。所以作为教育者,在这样的时刻,老师或是家长必须忍受自己对孩子的心疼,站在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想此刻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点就“算了吧下次再说”。
孩子虽然是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但她需要知道同样的时间伙伴们在干什么,这样有对比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很有意义。午饭时间到了,我拿着我的饭,坐在她旁边吃,一边吃一边“大肆”形容着今天的饭有多好吃。直到我把饭吃完,她依然态度坚决地站在那里,没有表现出任何想回教室、想吃饭的意思。
吃完饭,我的陪伴由六七米开外改为无声无息无影的陪伴,我告诉她我要去工作了,所以没有办法在院子里陪她,她可能得一个人在院子里了。她淡淡地点了点头。
我躲到院子里一个小房子后面,不时探出头查看她站在那里的状态,直到我得去开会了。我请一位老师帮我躲在小房子后面继续陪伴她,并告诉老师“千万不要让她发现你在”。
跟同事们一个小时的工作会议结束后,替我陪伴她的老师告诉我,这一个小时里她没有怎么移动过地方,看上去怡然自得,有几位老师路过都跟她打招呼,她也简单回应了老师。
截止到现在,她已经在院子里从早上8点半站到了下午2点半,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经历了我在身边到六七米外到看不见的地方的陪伴,经历了孩子们午饭后出来院子里的散步,又度过了午睡时间。
跟接替我的老师交接完,我走到她身边说:“我工作结束了就回来了,走吧该吃加餐了,我们一起去。”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搭着她的肩膀带着她往教室方向走,她自然地跟我走了,没再拒绝。只问我:“你工作什么了?”
路过厨房,我问:“你饿吗?饿的话我们去厨房问叔叔阿姨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她说不饿。
最后这一次为什么我没再问她要不要回教室,而是直接一边说一边带着她走呢?因为,此刻如果问,倔强的姑娘很可能还会说不回班,而且会唤醒她再次思考“我回不回呢?”而这时候的思考,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本质,反而会变成与老师的一场较量。
所以,有了从早晨到午后这段时间的经历,经验告诉我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此刻只需要向孩子伸出手请她下台阶跟你走就好了。如果她还是抗拒的,在我搂着她肩膀走的时候她的身体反应自然会表现出抗拒,像上午那样。
自己决定上楼
第二天早上,晨检结束后,她自己决定自然地、开心地上楼进了班级。
中午我去班里看她,她看见我主动拥抱我,笑得非常开心,并且大方地跟旁边的小伙伴介绍我的名字。而在此之前,她从未愿意主动拥抱谁。班级老师跟我说,她今天的状态特别好,就连中午吃饭都不一样了。
那一刻,我觉得昨天的“残忍”是值得的。昨天的她经历了特别的一天,这特别的一天满足了她不想上楼的愿望,这一天她真实体验到了不上楼不进班的感受,而不是往日老师劝她进班时所描述的感觉。
这一天的经历,帮助她重新去感受在班级跟小伙伴们、跟老师一起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而这一切最终都帮助她获得了直接经验,从而帮助她去自主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且每天不情不愿。
所以你看,成长其实是一个过程,有时会伴着“残忍”和痛苦,但这个过程带来的是喜悦和前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说给孩子爱和陪伴最重要。爱和陪伴是什么呢?在芭学园,我们常说「爱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种决心」,这个决心意味着用尽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去助力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又是什么呢?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长,成长的过程总是伴着喜悦也伴着痛苦。
⊙:文中插画作者 岩崎千弘
看完今天这篇文章,也许你也会感叹这个孩子的意志力,为她能够在这次特别的体验后发生的转变而开心。另外小芭要补充的是,选择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前提是对其年龄阶段特征的了解和当下具体情境的把握,勿直接套用。
你还可以点下面链接。第一篇是园长张利的成长故事,第二篇是张利和另一个孩子的故事:
▼
优师教研有2-3岁托班、3-5岁混龄班和5-6岁大班,入园咨询可以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