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问题,
家长问,园长答
-本期关注-
孩子入园,常会出现一系列难以适应的问题,家长们因此备受困扰。基于此,我们邀请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罗娜军,针对困扰家长们的问题,从幼儿入园适应、幼儿园生活习惯、家园共育三方面,逐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入园适应问题
果果妈妈:一说去幼儿园,孩子就哭。强制送去幼儿园时,更是哇哇大哭。每次我都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罗园长:孩子入园哭闹是情绪焦虑的表现,是正常的,反映出他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情绪焦虑。
原因1:依恋型分离焦虑。依恋是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开的情感,当孩子与依恋对象分开后,会产生不安和焦虑。
原因2:环境的改变产生的焦虑。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有 5 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孩子来讲,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入园后,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环境变化让孩子产生不适感,焦虑情绪就油然而生。
原因3:心理防御机制。孩子到了幼儿园,就要逐渐学会独立生活,如学着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脱简单的衣裤等。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当孩子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事情时,哭是一种心理防御,孩子需要用哭来排解初入园带来的压力。
其实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孩子的父母,家长们一定要放松心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乐乐妈妈:我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围着孩子转,孩子去上幼儿园后,我总是胡思乱想,担心他在幼儿园会不肯吃、不肯午睡、不肯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感觉比起孩子,我更不适应。
罗园长: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不管是幼儿还是家长,产生入园分离焦虑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如何缓解、应对焦虑呢?
1.提前了解,提前准备。一般孩子入园前,幼儿园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如亲子体验日、家访等,帮助家长和孩子熟悉幼儿园,家长们应该把握好这些机会,提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幼儿一日作息、幼儿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等,并帮助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准备,以便入园后能较快适应。
2.多和老师沟通交流。入园后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老师多交流。作为教育者,老师会给家长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有效的建议。当然,向有经验的家长学习和取经,也是不错的方法。
3.主动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家长可以关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目,查看老师发布在班级群里的幼儿活动照片、视频等,从而了解孩子在园的状况。这能有效改善家长的焦虑。
4.相信孩子和幼儿园。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多给孩子一份自信,多给教师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一份信心。教育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大罗爸爸:入园前,我们做了一些引导工作。比如看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带她熟悉幼儿园。孩子刚入园时没有哭,可半个月后突然不愿去幼儿园了。为什么会这样?
罗园长:家长提前做好引导工作,能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但每个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区别对待。孩子前几天喜欢上幼儿园是对新环境充满了新奇,一旦对环境熟悉了,情绪也会出现反复。不管怎样,家长要等待孩子的适应过程,不要着急。家长可在接送孩子时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安排来园时间。最初阶段,可根据幼儿园安排采取晚送早接的方式,缩短孩子在园时间。早上将孩子送到老师手中后,家长稍微陪伴一会儿就可离开,不要流露出很牵挂、很舍不得的情绪,家长的不安会影响到孩子。
2.关注孩子适应问题。晚上来接时,家长不要追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宝宝今天在幼儿园里开心吗?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最喜欢玩什么?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等。
3.家园教育要一致。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停停送送,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小妤妈妈:听说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容易生病,如何预防?
罗园长:幼儿入园后容易生病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分离焦虑导致的消极情绪会降低身体抵抗力;2. 生活照顾环节的疏漏增加幼儿患病的概率;3. 互相之间密切接触导致病菌传播;4. 运动后疲劳或汗湿着凉增加生病的机会;5. 季节、气温的冷热变化导致皮肤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家长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心理疏导。幼儿入园后,家长要接纳幼儿哭闹的情绪,与孩子共情,比如,通过拥抱安抚幼儿情绪,并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2. 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如厕、自己拿勺子吃饭等,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 加强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幼儿的运动量,防止过度保护,努力让幼儿形成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
4. 合理营养。在幼儿饮食方面,注重荤素搭配、科学平衡、食物多样化的原则。重视幼儿早餐的营养。
5.加强健康卫生教育。勤洗手,饭菜多样化,按时进餐,等等。
6.季节更换时,注意衣物的增减,把握“春捂秋冻”原则。
生活习惯问题
朵儿妈妈:孩子每天起床是个大难题,赖床、磨蹭、看着早饭发呆……我们总是一催再催,孩子烦,我们也烦。
罗园长: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家长要找出孩子赖床的原因:是否因为睡眠时间不足,午睡过久导致晚上晚睡,睡不饱或噩梦干扰等。一般来讲,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还是出现磨蹭、拖拉的情况,则是习惯养成的问题,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1.利用闹钟、沙漏、计时器等帮助孩子感知、认识时间,能大致明白1分钟、10分钟、1小时等时间段究竟多长,培养最基础的时间观念。
2.早晨播放固定的叫早音乐,给孩子做“被动早操”,并采取“与闹钟竞赛”等游戏方式去完成起床、盥洗、吃饭等活动。
3. 适当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让他明白磨蹭是要付出代价的。
4.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可执行的时间计划表,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完成。如果孩子完成得好,则加以鼓励和奖励。
5.反复唠叨、催促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的指令,更加被动,家长只需在孩子主动完成任务时给予鼓励。
6. 家长需要言传身教,减少晚上娱乐、加班时间,为孩子营造安心睡眠的环境,做早睡早起的好榜样。
顺顺妈妈: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交往,现在要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作为父母,如何帮助他更好地融入?
罗园长:1. 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同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多提供一些孩子表现的平台,当孩子的表现经常受到大家的肯定时,自信心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2.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相比较父母,孩子可能更喜欢和同龄人玩耍、做游戏。家长要主动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比如,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带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游戏,带孩子旅游等。在这些环境中,孩子会慢慢打开心扉,主动与他人接触。
3.教会孩子交往技巧。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去融入集体,只是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技巧,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交友态度和行为是否正确,家长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找到友谊。
帆帆妈妈:爷爷奶奶很宠孩子,会喂饭、哄睡,我担心他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会给适应幼儿园造成一些麻烦。
罗园长:1. 明确家庭教育规矩。首先避免隔代养育冲突,多沟通,明确决定权,父母主管教育,祖辈主管生活;父母负责定方向、原则,祖辈只是协助的角色。不然就会让孩子钻空子,看眼色行事,反而不利于其性格的养成。父母就算工作再忙,也建议每天留出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2.要学会放手。父母学会放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父母习惯性地包办,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并养成依赖性。
3.教给孩子技能。幼儿没学会穿衣的方法,就谈不上穿脱衣服;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父母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4.不断强化技能。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巩固练习,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当孩子长时间保持一个好习惯时,家长要及时表扬或奖励。
家园共育问题
廖廖妈妈:宝宝入园后,我想了解孩子的情况,但不知道如何和老师沟通,心里很着急。
罗园长:家园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关键是平等、信任和尊重。
1.选择合适的时间沟通。幼儿园几乎都有制度规定,教师在带班期间,原则上不能接听电话。因此,家长要了解教师工作的一日作息,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与教师进行沟通。一般可利用早上和下午接送幼儿的期间,同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也可在中午12 点至下午 2 点这个时间段,因为这个时间段有 1 位教师处于午休时间。当然,晚间沟通也可以,但考虑到晚间是老师的个人时间,沟通时间尽量在晚上9点之前。
2.沟通前要预约。出于对教师工作的尊重,沟通前最好与教师进行预约,既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又便于教师有准备,尽可能不打扰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家长就本次的沟通内容提前做好准备,把最想了解的问题和困惑一一罗列,便于沟通时做到有针对性。当然,家长也可提前把这些问题或困惑发给老师,这样老师也可在这一段时间里更留心幼儿这些方面的表现,在沟通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了。
3.沟通态度要真诚。有效的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家长在与教师沟通时,当教师在反馈幼儿的种种表现时,建议家长耐心听完教师的情况反馈,而后有针对性地就孩子的某一个问题与教师进行真诚、深入地探讨,这样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
图文编辑/曾亚玲
图片/视觉中国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20年第9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