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 铿(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幼儿园)
设
计
思
路
“猫鼠之夜”是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背景下产生的活动。基于大班幼儿对常见动物不同特点的了解和他们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我园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喜爱与敏感性,综合我国审美教育对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等要求,我选用了《猫鼠之夜》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幼儿模仿表现的兴趣。
本次活动将故事融入音乐,并通过音乐进行表现,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中心,将音乐融会贯通于活动中,通过音乐与文学作品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发挥音乐的感染力、鼓舞性及表达表现的作用,使幼儿更加充分地认知、理解、表达和交流,从而促进幼儿表现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活
动
目
标
1.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分析、发现音乐与《猫鼠之夜》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2.理解音乐形象与故事情节,并能大胆想象和表现。
活
动
准
备
1.经验准备:熟悉猫、老鼠的生活习性与基本形态、动作。
2.物质准备:合成音乐、PPT等。
活
动
过
程
一、听名字猜猜——根据故事的名称,猜想主人公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
教师说出故事的名字,幼儿猜想主人公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
(1)重点提问:
①听了故事的名字,你们觉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发生在一天的什么时候?
(2)小结:从故事的名字中就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时间。接下来,就请仔细听猫和老鼠在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就通过两个问题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同时基于幼儿学习品质的思考,让幼儿从故事名字中去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寻找故事中的人物。】
二、赏音乐猜想——倾听音乐,发现故事情节
1.初步欣赏与听辨音乐故事的音乐与音效,想象故事情节。
(1)重点提问:
①在这段音乐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②你觉得音乐故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收集、了解幼儿最关注的声音,将幼儿听到的点状信息出示在音乐轴上。
(音乐中两次出现呼噜声、老鼠叫声、吃东西的声音、猫的叫声和笑声,以及两段性质不一样的音乐,一段是欢快的音乐,一段是“探戈”风格的音乐。)
2.再次欣赏与听辨音乐故事的音乐与音效,梳理故事情节。
(1)听完第二遍,你有什么新发现?
(2)还有哪些不确定和不明白的地方?
(幼儿再次欣赏与听辨,音乐故事中的线索逐渐清晰,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情节。)
3.伴随音乐与教师的讲述,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设计意图:幼儿在初次欣赏与听辨的过程中所关注的声音细节都是点状的。为了将这些点状的信息建立联系,让幼儿在这些信息中发展逻辑关系,我们运用了“音乐时间轴”,帮助幼儿发现音色、音效、旋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梳理故事情节。】
三、跟音乐演演——跟随音乐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
1.尝试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主要情节和主人公的特征。
(1)重点提问:
①小老鼠喝酒之前和喝酒之后有什么变化?
②用动作表现小老鼠看见猫睡着了的喜悦和狂欢是怎么样的?
③喝了酒以后晕晕乎乎、东倒西歪可以怎样表示?
(2)小结:不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表情能表现出主人公不同的状态与变化。
【设计意图:用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切入点,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幼儿大胆、自主地表现。在表达表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关键词,并告诉幼儿第一段是“老鼠”+“狂欢”,第二段是“晕晕乎乎”“东倒西歪”,以帮助幼儿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创造。】
2.仔细听辨音乐、音效的变化,发现音乐与情节表现的关系。
(1)重点提问:
①小老鼠们刚开始时是怎样出场的?
②喝完酒的小老鼠是不是马上睡着了?
(2)小结:欣赏音乐故事时,音乐可以给我们许多帮助,仔细听音乐就能更好地表演故事。
【设计意图:在自主表现以后,幼儿处在非常愉悦与兴奋的状态中,此时教师可用问题引发幼儿思考,缓和他们的情绪,有准备地进入故事的完整表现阶段。】
3.仔细听辨音乐、音效的变化,完整、大胆地表现故事情节。
(1)幼儿按意愿分配角色。
(2)仔细听辨音乐、音效的变化,分角色完整表现故事情节。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19年 3月刊,内容有删减。
责任编辑/刘 宣
美术编辑/郭吉明
插播一则好消息:
还有少量《上海托幼》2020年合订本已上架,点击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