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随着全市托幼机构的开园,幼儿园里又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让“宅家”数月的孩子动起来,每日“1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很重要。
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1小时”的户外体育运动时间,为幼儿提供既感兴趣又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课程和内容?《上海托幼》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小编为大家撷取了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上海托幼》 :对于当前我国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您认为在观念和做法上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
汪晓赞:在之前的一项国内研究中,研究者以5400个3~6岁幼儿为样本,对幼儿的部分运动能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幼儿动作发展不协调的比例高达42.0%,有67.3%的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类动作,基本动作发展明显迟缓。可见,仅仅依靠户外游戏活动,幼儿的运动能力很难得到显著的提升。
同时,大多数幼儿园的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展开,对运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够重视。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幼儿体育发展,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和幼儿体育器材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
可见,只有确立了系统的运动课程,才能以此作为培养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的参照,进而提升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于2020年3月3日向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同志提交了一份幼儿体育成果的专报,希望尽快开发并推广指向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运动游戏课程,做好上海引领全国开展儿童早期运动与健康干预的重要布局。
《上海托幼》 :您谈到幼儿的“动作发展”,这一概念对幼儿体育有何意义?
汪晓赞:“动作发展”主要指的是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良好的动作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我们常用“软、硬、笨、晕”来形容当代中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上呈现出来的发展不足,“软”是指骨头软,“硬”是指肌肉僵硬,“笨”是指技术动作不协调,“晕”是指平衡性差。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其学步阶段使用学步车而错过了爬行的经历,使得这些孩子没能在幼儿期获得应有的基本动作发展。
个体的动作技能发展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7岁之前发展的是基本动作技能(如爬行、坐、跑步、跨步跳等),7~10岁处于从基本动作技能到专项动作技能的过渡期(如跳绳、拍球等),10岁之后发展专项动作技能(如射箭、网球、足球、柔道等)。由此可见,幼儿期应着力发展基本动作技能。我并不赞同“幼儿体适能”训练,因为个体的体能发展是随着身体的发育自然存在的,过早地锻炼幼儿的速度和力量,容易伤害幼儿尚未发育成熟的关节,造成关节脱臼。
基本动作技能可分为移动式动作技能(如走路、攀爬、跳跃等)、非移动式动作技能(如平衡、转身、协调等)和操控式动作技能(如用手投掷篮球、用脚踢足球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Gallahue提出的“动作技能发展的金字塔模型”,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种类的动作技能进行了进一步的递进分类,认为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将决定成年后的动作技能发展水平,且幼儿是根据动作技能内在的难易度,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的(见下图)。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应重视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正确性。例如,教师应关注幼儿跑步时动作的正确性,而不是幼儿跑步的速度。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幼儿体育运动课程,所以对“动作发展”这样的专有名词,幼儿教师都理解匮乏,说明进行系统培训的紧迫性。
《上海托幼》 :2018年,由您领衔的幼儿体育课程研发团队发布了历时四年研发而成的《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并以 “懂运动文化(Know it)、有运动能力(Do it)、怀运动热情(Love it) ”的首字母来命名课程。能否请您就KDL的内涵和意义作一诠释?
汪晓赞:“懂运动文化(Know it)、有运动能力(Do it)、怀运动热情(Love it)”所表达的含义是“知之、行之、乐之”,从课程观的角度来看,对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从运动类课程的设计目的来看,旨在培养幼儿“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怀运动热情”。
“懂运动文化”是希望引导幼儿对运动产生兴趣,愿意了解运动、喜欢运动、爱看运动比赛,能感受运动的魅力与乐趣。例如,幼儿喜欢足球,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球队的名称、队旗和球衣,进而让幼儿了解足球规则,从球队的特点感受球队的精神,体验运动文化带来的快乐。
“有运动能力”是希望幼儿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变得更加热爱运动。当一个人长期坚持一项运动时,他的运动能力自然会超过其他人,心理素质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而他的运动强项就容易转化为伴随一生的运动爱好。
“怀运动热情”是指当幼儿爱上一项运动时,会带动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参与到运动中来。幼儿越早接触运动越容易爱上运动,进而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
研究表明,人的身体活动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的最重要的工作,这也是我们构建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3~6岁是发展大脑执行功能的关键阶段,身体活动是促进大脑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手段。运动这一承担“重要手段”功能的课程并没有在幼儿园作为重要课程单独列出,说明人们对体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上海托幼》 :《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为幼儿园设计了每天30 分钟的一节运动游戏课。如何看待并上好这一节课?同样是30分钟,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运动强度上有区别吗?
汪晓赞:首先要明确的是,30分钟的运动游戏课程时间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的,作为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的组成部分加以实施。《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以下简称“运动游戏课程”)和自主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功能上是不同的。
运动游戏课程重视“育人”,以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课程目标。在一节30分钟的“运动游戏课”上,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把相应的知识技能、运动理念和实践运用传递给幼儿。
幼儿在运动游戏课程中掌握了运动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在自主户外体育活动中继续探索、尝试和运用。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集体性“运动游戏课”所做的动作示范与技能传授,旨在支持幼儿获得良好的基本动作技能,这是自主性户外运动无法替代的。
其次,运动游戏课程可以通过有组织的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我们在大班的运动游戏课程中增加了对抗活动,即把幼儿分为进攻方和防守方,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挑战能力和勇敢精神。
关于运动负荷,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是要保证学生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60次。这一标准是否符合3~6岁幼儿,还需要经过研究才能确定。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不同年龄承载的运动强度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心脏发育不完善,我们不建议采取过大的运动强度。不同年龄幼儿的运动强度自然会有差异,合适的运动量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予以调整。
另外,运动密度也是考核运动量的关键因素,即幼儿在30分钟的课程中“真正动起来”的时间应占多少比例。我们认为,运动密度应保持在75.0%以上,尤其要避免“教师多讲、幼儿不动”的情况,避免出现“不出汗的体育课”“排队的体育课”等无效的体育课。
责任编辑/刘 宣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0年5月刊,内容有删减,查阅完整版请点击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