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如何上好“一节课”?之前,小编从活动目标确定和内容选择等方面,和大家探讨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点击链接可回顾:教什么【上】【下】)今天,聚焦“怎么教”的问题,和大家探讨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做到有序、科学。
文/ 肖燕萍(黄浦区教育学院)
纵观当下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教学设计仍然存在追求活动形式的“有趣”,无视教学环节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合理性等问题。而要进一步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就必须优化环节设计,从关注“有趣”到强调“有序”“科学”。
什么是教学环节的“序”
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展开应循序渐进,这里的“序”包含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指的是知识所在学科的系统,以及其内在联系所体现的层次顺序,即难易层次;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指的是幼儿认知过程所遵循的心理顺序。
环节设计“有趣”更要“有序”
依据两个“有序”,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着力思考几个问题:如何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何有逻辑地呈现教学内容?怎样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怎样激发幼儿迁移经验,引发其后续学习的愿望?
下面以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七只瞎老鼠”为例,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1.封面导入,观察猜测(3分钟)
——你看到谁?有几只小老鼠?有什么特别?
——七只小老鼠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2.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10分钟)
——六只小老鼠摸到的是什么?
——第七只小老鼠在想什么呢?
3.游戏体验,根据信息合作猜测(10分钟)
——小组游戏:“窗子里躲着谁”(轮流打开六个小窗口,猜测动物)。
——集体验证:窗子里躲着的是什么动物?
4.完整听赏,理解故事内容(7分钟)
——第七只小老鼠摸到的是谁呀?
——为什么第七只小老鼠说对了呢?
——你喜欢故事里的谁?说说理由。
基于教学环节设计中对两个“有序”的认识,我认为这一活动的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应进行调整。
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听赏故事、问题讨论,感知、体验、理解作品,从故事中学会思维的准确方法,即观察、猜测、判断动物(事物)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具体全面。然后在第四环节“游戏体验”中,让幼儿与同伴一起尝试根据来自窗口的六个信息,运用从故事中获得的“新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准确猜测“窗子里躲着的动物”。
如此一来,教学环节设计既“有趣”,也更加“有序”,体现了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逻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经验得以迁移、巩固、运用,进而获得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环节设计切忌为了“动手操作”和追求“有趣”而无视幼儿学习中的两个“有序”。
上述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单纯地追求语言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情境多变,而“人为”地中断幼儿对作品的感知理解,造成环节内容之间的“牵强”“唐突”,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环节、形式与目标内容的“契合度”,导致重难点解决“不着力”、课时安排“不合理”、合作游戏“低效率”,还容易造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涣散、思维跳跃,影响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幼小衔接目标的落实。
循序的环节应有详略、讲科学
一般而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有兴趣才会有学习”“有体验才会有建构”“有感知才会有理解”“有理解才会运用”。这其中感知和体验是基础与前提,理解和建构是我们的期望。如何在教学中让幼儿感知、体验、理解、建构?我们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循序的基础上,还应该详略得当,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要科学合理。
优化教学时间,强调教学目标与内容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且不同年龄班教学时间要“因人而异”:大班30分钟,中班25分钟,小班20分钟。所谓详略得当,就是要求重难点的落实有时间保证。
比如小班集体教学活动“好喝的汤”(详细教案请看本期第二条微信),整个活动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出示“大汤锅”,引出话题 (引发经验,约2分钟);
第二环节:看看讲讲图书,小动物来做汤(拓展经验,约7分钟);
第三环节:选选做做“好喝的汤”,我来做一锅汤(迁移经验,约10分钟)。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教学重难点是第二、第三环节,教师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猜测、表达、模仿。
整个活动环节设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详略得当,既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对幼儿主动学习的关注。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内容有删减,查阅完整版请点击长按下方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