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主任
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浙江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项目活动的内涵
项目活动(Project-basedlearning)又称为方案教学、方案活动、项目课程。1918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H.Kilpatrick)在《设计教学法》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随着瑞吉欧教育在全球的盛行,这一教学法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诸多研究者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
丽莲·凯兹(LilianKatz)等人提出项目教学泛指一种教与学的方式,而不是一组特定的教学技巧,或一系列一成不变的活动、惯常程序或策略。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焦点在于寻找相关问题的解答,而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儿童、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问题。在项目课程中将会看到各种表现活动(绘画、书写、搭建或建构)挑战幼儿对概念的统整能力,表现的内容即为幼儿学习的内容。
国内的诸多研究者对项目活动的内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幼儿园项目活动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以真实的问题驱动为导向,以持续性探究为中心,以整合性学习为特点,以可展示的成果为旨归的一种活动实施方式。
2.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特征
驱动性问题
项目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项目主题设计的、契合课程标准的具有凝练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它是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推动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维的、开放性的。
持续性探究
驱动性问题需要幼儿进行持续性探究才能够得以有效解决。幼儿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问题、考虑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利用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并长期、深入地探究,寻找与发现可实行的方案,不断尝试,最终解决问题。
整合性学习
在项目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整合性的,包含多领域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是相互交织、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的,更不是简单拼凑的。
多样化成果
展示在项目活动的高潮阶段,需要幼儿进行总结性的输出,幼儿以各种方式分享交流所获得的新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即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
项目活动开展存在的误区
1.教师缺乏判断项目主题价值的意识
项目活动虽然以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开展活动的唯一条件。项目活动应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前缺乏判断项目主题价值的意识,没有预先对可能的主题价值进行梳理,看似追随幼儿的兴趣,其实只是任由项目活动随意发展。
2.教师过于注重成果展示
项目活动中幼儿要对某一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各方面能力。项目活动的架构最主要在于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并非追求最后的结果。如果将项目活动简单理解为成果展示,则会把重心放在制作作品与艺术表达上,幼儿在其他方面的探究就会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也就忽视了项目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3.教师缺乏调整活动内容的意识与策略
在项目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幼儿的参与程度可能会越来越低,而这时如果教师缺乏根据幼儿的状态调整活动内容的意识与策略,无法通过自身的教育智慧重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将导致项目活动停滞不前,甚至草草结束。
提升项目活动质量的策略
1.明晰价值,思考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做有准备的教师
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要发展成项目活动。当幼儿对某一主题产生兴趣,在确定是否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思考主题的价值是什么,即通过活动幼儿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教师还需要思考主题开展的适宜性和可能性,即这些探究点是否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幼儿、是否适合本班幼儿,以及开展活动所需支持条件是否能满足。
在项目活动中,幼儿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充满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价值分析,随时思考后续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做有准备的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做不同的引导,不断调整后续活动内容。
2.抓住幼儿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知结构尚未完善,当有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物出现时,即产生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非常好奇,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认知冲突是幼儿思考的起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当幼儿对某事物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在判断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个机会,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出驱动性问题。
-
教师可以借助于小心地调整幼儿的兴趣以及梳理他们的想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问题;
如“有没有什么是你想要知道的呢?”
-
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某件作品与幼儿进行讨论,有意引出他们的想法;
如“你认为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设置驱动性问题链,保持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开启深度学习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过程。在项目活动中,幼儿不断尝试与思考,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发现并抓住幼儿一连串的疑问,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抛回给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深入地思考,使得幼儿的学习朝向深度进发。
当活动仅仅依靠幼儿难以推进和深入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站在更广泛的视野,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反问,激发幼儿深入思考,推动活动继续开展。
项目活动中最核心的是驱动性问题链的设置。在生成问题链时,教师要关注驱动性问题链的逻辑性,使驱动性问题链螺旋而上、层层推进,让幼儿能“有阶可上”,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
通过专家老师的指导我们能更好地梳理项目活动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
在园全“学习资源库”中,我们也为老师们准备了环境创设、课程建设、游戏等丰富的课程,相信一定能为大家的专业提升带来有力的帮助,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
本文源自王春燕、方姜慧发布的《幼儿园项目活动 :特征、 误区与建议》,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合作热线:180 1976 0288
RECOMMEND
往期推荐
↓戳“”一起进步·点亮下“在看”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