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活动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幼儿园一日常规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其良好的品质。但是,户外活动无时无刻存在安全隐患,对幼儿户外运动的展开产生极大的影响。《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将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安全保障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再加上户外活动存在大量未知因素,导致户外活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开展户外活动之前,教师一般会提前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但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真正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由此可见,加强户外活动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场地较大,幼儿活动较为分散,教师难免有看管不到位的时候,强化幼儿户外活动安全教育对户外活动的开展也比较有利,并且能够防止幼儿出现运动损伤现象。
1.幼儿的不安全行为
户外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分散性,幼儿的行为很难受教师管控。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其自身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无法预知危险的到来,从而引发安全问题的出现。好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新奇的事物,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户外活动期间,可能会做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或者是做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
同时,幼儿在游戏期间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而屏蔽外界各种危险因素,或者对其他幼儿的安全产生威胁。
2.户外运动规划不合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适当的户外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好处,并且能够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体能有限,在开展户外运动之前,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合理制定运动计划。
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没有结合天气、幼儿的身心状况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导致户外运动量不足或者过大,一旦运动量超出幼儿的身体可承受范围,则可能对幼儿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3.安全管理不到位
幼儿园户外活动安全管理涉及环节较多,一旦管理不到位,则会产生各种危险现象。在开展户外活动之前,教师通常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保障幼儿的户外运动安全。但是,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安全检查工作没有做到位。
此外,户外活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除了配套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之外,对于活动场地服务设施的防护也不到位,没有安装监控设备,从而增加幼儿户外活动安全管理的难度。
户外活动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是幼儿园共同关注的话题。
正好在5-6月,园全学前教育培训学院将组织内容丰富的线下会议培训、访学活动,围绕管理理念、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等多个主题开展线下会议培训、研学交流,旨在促进园所高质量发展,帮助教师拓宽课程视野,详细安排如下:
1.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运动安全管理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幼儿教师应提高对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将安全教育贯穿日常教学当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户外活动安全内容,通过借助动画片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户外活动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其安全意识 。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安全指示牌,使其了解不同的安全标志,将安全意识付诸行动,有效保证户外活动的安全。
另一方面,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大、中、小班的幼儿,在安全意识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相比之下,大班的幼儿比中小班的幼儿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主要是大班幼儿在生活经验、思维等多方面稍占优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应结合不同阶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预防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使其更好地应对户外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情况。
小班幼儿处于具象思维阶段,需要从其生活经验着手,采取具体化、形象化方式开展安全教育,使其了解户外活动中的危险因素。
中班与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抽象性安全教育方式,在幼儿理解安全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户外活动情境,使其有效辨识户外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2.合理制定运动计划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身心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
一方面,在户外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考虑幼儿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户外活动项目的选择性较广,而小班幼儿的户外运动项目选择有限。通过选择强度适中的户外活动,不仅能够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最好选择以教师为主的体育游戏,如“吹泡泡”、“拉个圆圈走走”等,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持续较短,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安排 2 至 3 个游戏即可,每个游戏持续 5 至 7 分钟。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户外活动的时间。幼儿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 1 个小时,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晨间或者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二是下午某个时间段。结合幼儿园的班级数,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大小,幼儿运动量的大小,统一安排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段。若幼儿园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分组开展户外活动,也可以缩减相同时间段户外活动的班级数,这样既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还能够避免幼儿因活动空间有限在推搡之间发生意外情况,有效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
3.加强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幼儿户外活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户外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遵守游戏规则。在户外集体活动中,幼儿可能出现你推我挤的现象,难免会发生碰撞、摔伤等意外情况。对此,教师设计“小兔子拔萝卜”体育游戏,幼儿对该游戏中设置的山洞、小桥有很大的兴趣,并且迫不及待想要尝试,部分幼儿已经抢先走到前面,而后面的幼儿则望眼欲穿,也开始往前面挤。此时,教师应把握住教育良机,先让幼儿看一看现在这个情景,自己能否穿过山洞,显然是否定的,并借机告诉学生在游戏中应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在之后的游戏中,教师应反复提示、练习,从而使幼儿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保持身体平衡。在户外运动中,幼儿因身体平衡力差而摔倒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加强幼儿的平衡力训练非常重要。幼儿容易摔倒主要是其大肌肉动作不协调,在运动期间或者运动结束之后,无法保证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动作不协调的幼儿,教师先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动作,通过详细示范,使幼儿掌握住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最后,灵活躲闪。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极易发生碰撞,尤其是在互相追逐打闹时,可能因碰撞,导致幼儿受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发生碰撞主要是因为其目测距离的能力有限,且肢体控制能力较弱,大肌肉不协调,由此可见,培养小班幼儿灵活躲闪能力非常重要。在户外运动中,教师可以组织越障碍物跑、绕障碍物跑的游戏,在越障碍物跑中,幼儿能够断续越过,可能会踢倒障碍物;在绕障碍物跑中,幼儿需要曲线前进,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不断练习,其绕障碍物跑的能力会明显增加,身体协调性更强,从而在户外游戏中减少碰撞意外事故的发生。
4.建立完善的运动常规
师幼之间形成良好的运动常规有助于保障幼儿的户外活动安全,由于户外活动场地较大,幼儿活动比较分散,不安全因素较多,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
因此,幼儿园应建立完善的运动常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户外活动的常规性训练,确保运动安全。
5.创设安全的户外活动环境
户外活动场地的规划是户外活动的一大安全隐患,一旦场地使用不合理,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组织户外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户外活动环境。
一方面,做好园内户外活动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在活动开展之前,全面检查户外活动范围内的各项运动设施,保证器材设施的牢固性,保证其正常使用,将不安全因素全部消除。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在游戏之前检查运动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使其养成游戏前检查的好习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同时,在户外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及时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检查幼儿所穿戴的服饰,确保其符合户外运动的要求。
另一方面,幼儿园应结合户外场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适宜的运动项目,对于一些空间有限的场地,可以让不同班级分时段开展户外活动,保证幼儿活动空间的舒适性。对于一些空间较大的场地,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跳跃类等运动,在户外活动开始之前,全面清理场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运动器材,可以固定运动场地,并由专门人员负责,做好相应的维护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在户外活动中,除了创设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之外,还应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构建和谐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氛围,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
6.充分利用安全标识
安全标识在建立班级常规中十分有效,在户外活动中也具有较强可行性。幼儿在入园前后已经接触较多标识,包括生活用品、交通安全、楼梯行走指示等各类标识。标识在户外活动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能够指明运动的路线、方向,指引游戏按照规定路线开展运动;
二是可以表明活动场地的范围,使幼儿明白自己应该在标识内活动,不应超出标识范围;
三是明确要遵守活动规则;
四是在特定物体上粘贴标识,让幼儿明白哪些物体存在危险性,并自觉远离危险物体。将标识应用于户外活动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加强对各种安全标识的讲解,引导幼儿尝试动手制作,并鼓励幼儿互相监督同伴对标识的执行情况,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文源自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紫云分园陆丽君在《新一代:理论版》分享的内容,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COMMEND
往期推荐
↓戳“”一起进步·点亮下“在看”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