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的特性及分类
资源分为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在生活教育课程研究的前期,蒲江北幼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预设性资源,如沙石水土、动植物、环境中的人事物等等,在预设资源的基础上生成一系列活动。在后期的研究中,老师们发现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往往会产生很多“出乎意料却又有意义的资源”,而教师们对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往往能更好地引导儿童主动发现,深入学习。
由此,北幼老师们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是:来自儿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和幼儿园预设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具有满足儿童当前需要、顺应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的教育契机。
1.生成性资源的特性
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提炼中,老师们分析出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具备以下特征。
非预期性
生成性课程资源往往来自儿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和幼儿园预设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即时性
生成性课程资源中有部分资源所产生的认知影响是不可重复的,即使再次出现类似的场景也会因儿童各个阶段认知的不同而不可再采取与前一次类似场景一样的支持方法。
再生性
如果教师没能及时地捕捉到一些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不用为错失良机而感到焦虑。
潜伏性
生活教育课程的生成性资源可能会潜伏于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教师要懂得抛开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幼儿之间的语言,意料之外的冲突或事件等。
生活情境性
生活教育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源于幼儿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具有生活情境性的特点。
2.生成性资源的分类
北幼老师们认为“问题即资源”,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有意义的问题都是生活教育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因此,老师们按照问题出现的主体、对象和产生来源进行分类。
按照问题是否自发
一是幼儿自发的问题。
幼儿自发的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自己产生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这类问题资源一旦被老师及时地捕捉和利用,就可以成为教学中有效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二是教师制造的问题。
“把动手的机会还给孩子”是北幼教师们遵循的生活教育理念,放手的同时会产生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老师们所期待产生的,他们会将自己“制造”的问题转换成生成性课程资源,引导孩子们去不断尝试挑战更高水平。
按照问题产生的对象
一是人际交往冲突问题。
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成人相处中,总是不断出现分歧、争执甚至冲突,在这些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就是生成性资源。
二是幼儿与材料的矛盾问题。
游戏材料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材料的互动既带给幼儿心灵的愉悦,又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但不少材料与幼儿的能力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幼儿或不能驾驭,影响任务的达成;或材料不具有挑战性,幼儿玩过几次就不再喜欢。这些矛盾都可以成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生发出有意义的活动。
按照问题产生的来源
一是偶发事件问题。
生活从来充满变数,在孩子们的生活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乎意外”“节外生枝”的情况,它超出教师的预设,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
二是预设活动中生成的问题。
在预设主题活动中往往会因为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的思考和实践中产生超出教师预设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成为主题的生成性资源来源。
北幼老师善于挖掘生活中每一个教育契机,把教育价值融入到每一个需要解决的生活细节与问题中。
刚好就在3月,园园与你线下相约一起研学,在成都这片好吃好玩的土地上,去往美丽的小城和各位老师们探访成都市蒲江县北街幼儿园,感受北幼独特的课程魅力,共话课程建设。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想要了解详细研学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进入
▽
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转化策略
通过多年实践,北幼形成了有效捕捉与转化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内化生活教育理念,立足儿童生活去发现、捕捉与转化生成性资源为课程资源,从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以生活为基点,捕捉生成性资源
对儿童而言,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蕴含了涉及各领域发展的丰富的学习和发展契机,教师要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抓住园内的一日生活,关注幼儿生活,挖掘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的资源来生成活动,发现更多的教育契机。
以幼儿为载体,发现生成性资源
一是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活动的产生只有来源于儿童,生成于儿童,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并充满好奇地去主动探索。儿童在自主状态下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只要多加关注与引导,就能挖掘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主题。
二是注重幼儿的表达。
只有耐心倾听儿童之间的谈话,认真与儿童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所以教师需要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兴趣点,捕捉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三是注重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通过观察儿童与材料的互动,捕捉到儿童的兴趣、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给予儿童及时、有效的支持,让儿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经验。
关注预设中出现的问题,挖掘新的生发点
在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设出儿童即将产生的行为、会说的话,有可能产生的想法,包括儿童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儿童与材料之间产生的矛盾,都是教师无法预估的。教师需要关注预设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敏锐抓住教育契机,生成主题活动。
亲近大自然,探寻生成性资源
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能激发儿童的求知与好奇。在儿童与自然的接触、互动中,教师捕捉并挖掘其中出乎意料又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既满足儿童的兴趣,也能带领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有益经验。
借助节日契机,拓展教育生长点
节日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深挖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把握要点进行价值判断,筛选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义,又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节日作为幼儿园节日教育的内容。
融合社区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校园内外的生活构成儿童的完整生活。教师充分挖掘社区中人事物等丰富的资源开展活动,幼儿在与外界人事物的亲密接触、友好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捕捉到难能可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样不仅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渠道,同时也将更多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形成“1+1>2”的教学效应,让儿童获得经验的途径变得更丰富、多元化。
譬如基于蒲江生态休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幼儿丰富的本地旅游经验,利用明月窑、樱桃山、农家乐、成佳茶园等家喻户晓的景点,生成了“亲子采茶”“亲子农家乐”“自制风筝”等相关主题活动,让孩子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与家乡建立紧密的联系,逐渐萌发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生成性资源转化为园本课程
资源的过程
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沉淀,北幼探索出将幼儿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捕捉与转化为课程的“七阶”步骤:
“七阶”步骤是经过教师长期的生活教育实践沉淀和检验总结得来,是教师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捕捉与转化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展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指南”。“七阶”步骤中每个阶段都清晰地介绍和描述了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捕捉与转化生成性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具体做法,阶段与阶段之间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推的关系,并遵循一定的顺序与逻辑进行。
本文源自王红宇 龚静 刘秋艳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与转化》中的内容,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COMMEND
往期推荐
↓戳“”一起进步·点亮下“在看”一起学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