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把握不当
小A老师上一节美术课活动,为了增加导入的趣味性,找了一个童话故事,因为孩子们对故事很感兴趣,使得故事讲了约12分钟,导致最后美术操作的时间不够,大多数小孩没画完。
对导入结果有过于理想化预设
小B老师要上一本“月亮,晚安”的绘本课,在导入环节让孩子们听了儿歌《月亮船》,并提问孩子们在安静的晚上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回答,“我会跟爸爸妈妈说明天干什么,我会和妈妈说一句悄悄话”,但并没有孩子回答“我会说晚安”或“我会跟月亮说晚安等”,于是教师问:“你会不会给月亮说晚安?”
内容与目标脱节
过于强调技能及结果小C老师在《游乐场里的小鸡》美术课上,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教幼儿画圆,让孩子们在白纸上反复练习圆,以求画得足够圆,但事实上不少小朋友已经在走神画其他的东西,还在画圆的小朋友也心不在焉。
教师用语成人化
小D老师在给中班幼儿讲“垃圾分类我最棒”的课中,跟幼儿说“提高垃圾的回收率”、“因地制宜”等专业用语,且并未加任何解释。小D老师以为幼儿能从字面理解其意思,事实上,幼儿感到非常陌生。
互动交流止于形式
小E老师在讲解《夜猫的城市》时,因为故事比较长,所以大多时候是直接在讲解演绎,下面幼儿虽时不时会自言自语地进行回应,但小E老师只是不时问,“是不是”“对不对”此类问题,大约20分钟左右,总算把故事讲完、听完,小E这才老师松了一口气。
教师回应千篇一律
小E老师在讲《我最棒》时,回应最多的是,“你这样做真棒”,虽然看似很切题,却没有让幼儿明白自己“棒”在哪里,也没有让其他幼儿明白,“我”应该学习别人的哪些做法。指向不明的“万能模板”式鼓励,让幼儿一时感到开心,教育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为了游戏而游戏
小F老师在“游戏是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理念的引导下,总是认为一堂课不专门设置游戏环节就不够完整。于是,在数学活动《五条小鱼》中,让幼儿模拟小鱼在水里游泳,于是孩子们在教室里来回穿梭,场面十分混乱。
幼儿限于对作品的结果性描述
小G老师在科学活动的分享环节,提问幼儿“说说你画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我画了很多蚂蚁在躲雨,我发现蚂蚁会聚集在一起躲雨。”小G老师随即肯定了幼儿很善于观察,于是继续问下一个幼儿。
评价不全面
小H老师虽然工作多年,但仍然喜欢在各种环节将幼儿还是习惯于将幼儿与幼儿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对幼儿自身的纵向评价和鼓励;且评价标准单一,多为对内容多少、故事性完整程度的评价,而忽视对情感表达、道德提升等多方面的考量。此外,评价主体也显得单一,通常均为幼儿展示,教师评价。
互动对象单一
小I老师的班级上完“社区是我家”的社会教育领域课程,于是鼓励孩子们将课上的想法记录在主题墙上,但区角活动依旧是“动物园”的主题,未进行及时的配套更新。
可操作性不强
小K老师在孩子们认识了水彩笔之后后,口头说了一句让幼儿回去找一面墙进行自由涂鸦。但由于环保问题,孩子们回家后很难找到一面可以自由涂抹的墙壁。这个作业后来也不了了之。
跟进工作不足
小p老师坦言,因时间精力有限,她对延伸环节有时候是有意识去忽视掉。“孩子们真的能去延伸就不错了,谁还有时间去监督,全靠自觉”。
我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过于注重“教”和“学”,无意间更多地关注到知识的传授,从而就进入到一种教授、灌输的模式中。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教育的现象,俞春晓老师从音乐活动《小鸭嘎嘎》、美术活动《报纸鱼》、科学活动《磁铁标准答案》三个案例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俞老师将教学活动设计落实到每一步,每一步都体现了活动的目的,每一步对幼儿的引导都是基于幼儿自己的真实感受,俞老师的分享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学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俞春晓
《集体教学中幼儿社会性学习
观察与评价》
识别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成长,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受真正的游戏、感受真正的快乐,从而能让幼儿实现自我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