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新学堂校长 王晓峰
中国的当代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园,规模普遍偏大,教育管理也更多地强调
“专业”“标准”“规范”。这种幼儿园样态和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以小微园为主,管理上以非正规学校教育模式为主的样态是有很大差异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微幼儿园进入学前教育的公共视野。小微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形态纷呈、生态丰富,是体制外学前教育创新的“重镇”。日日新学堂天趣园是小微幼儿园中
“小而美”的典型,是王晓峰、张冬青等几位老师多年来草根实践的田野报告。我们力图呈现幼儿园教育的多样化生态,展现幼儿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希望能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者有所启迪。我们也呼吁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度创新,给小微幼儿园以合法的生存空间。这既是扩大供给的有效举措,也是让学前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课题。
起源自“在家上学”
2006年,女儿小石头5岁了,5岁孩子的家长正是焦虑的时候,因为孩子即将上小学。上小学这件事,在中国,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你们去哪上学?”小妍的妈妈这样问。小妍和小石头在同一所幼儿园的同一个班。
“我们不想去学校上学了,在家上学。”张冬青(我的爱人,小石头的妈妈)对小妍妈妈说。
“这样可以吗?”
“可以呀。”
张冬青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向小妍妈妈做了介绍。小妍妈妈听后想了想,什么都没有说。第二天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两位妈妈又碰到了一起。
小妍妈妈和张冬青说:“你的想法不错,我觉得可行。咱们一起办吧。”张冬青听了也很高兴:“好啊!这样孩子还能有个伴。”
“对啊!人多力量大。要不咱们多找几个家长吧?”
小妍妈妈是一位行动派,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开始和班里的其他家长沟通办学的事。班里20多位小朋友,只有四五家感兴趣。我、张冬青和小妍妈妈一起和这几位小朋友的家长商量了很多办学的细节,确定可行性。
人还是不够多,怎样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小妍妈妈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新媒体课程,上网传播几乎就是本能的反应。他们居住的社区是北京著名的回龙观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在中关村、上地上班,从事IT行业,具有非常高的现代意识和网络素养。回龙观有自己的社区网站,其中的“亲子小屋”是非常活跃的BBS,因为回龙观的居民以年轻人为主,爸爸妈妈及未来的爸爸妈妈聚集,孩子自然是社区的热点话题,“亲子小屋”也成为家长,尤其是妈妈们的议事厅了。
为了上网,我特意注册了一个网名——无将大车,这个名字来源于《诗经》。谁知从此以后,“大车”这个名字越来越响,我本来的名字倒被淹没了。
我和小妍妈妈在“亲子小屋”连续发出自己的想法,在“小屋”引发了强烈反响。之所以能得到强烈的反馈,是因为当时“在家上学”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虽然有郑渊洁的先例,但那毕竟是个例,而且是名人,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去正规的学校上学,还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网友发表的意见看,大致有三类:其一,支持者。这样的网友大多看到了应试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尤其会现身说法,痛斥应试的弊端。其二,反对派。比较典型的说法是,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搞私塾不是开历史倒车吗?还有人担心怎样保证孩子在家上学一定比在学校好呢?最后一类,也是大多数的人,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他们觉得想法还不错,但能真的落到实处吗?有什么措施保证一定成功呢?
我、张冬青和小妍妈妈在网上和家长们不断讨论,引起越来越多家长们的兴趣。终于有一天大伙儿说:“别光在网上说,见面聊吧!”于是趁“五一”期间,感兴趣的家庭带着孩子们一起聚集到北京怀柔雁栖湖,召开了一次“雁栖湖‘在家上学’可行性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20多个家庭。
在会上,各位家长坦诚发言,直抒胸臆,既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担忧,更多的是各种质疑。会议虽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情感,对“在家上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也没有达成共识,大多表示“再想想”。
日日新的孩子们
雁栖湖会议后,我们又不断与有兴趣的家长开各种小会,做深入沟通。开会的同时,实际的准备工作也在切实推动。例如,孩子们在哪上学?有人建议既然叫“在家上学”,那就在家里上,这样还可以降低点成本。张冬青对这种意见坚决反对,她说:“孩子一定要到学校求学,这样才有敬畏,才会专心。我们虽然是在家上学,但也是在办学,不能显得很随意。”她的看法得到家长们的赞成。于是到处物色合适的办学地点。其实,当时我觉得,既然办学,就得有点破釜沉舟的样子,否则很容易就退缩了。
可以说,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很多家长之所以犹豫不决很大程度上源于没有确定的“优秀师资”。寻找优秀教师,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无论是落实办学地点,还是寻找优秀教师,都缺不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钱。
筹钱的唯一方法就是家长出资。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了“家庭互助式学堂”的办学体制。会开了无数个,话说了无数遍,人见了无数次,该动真格的了。我们通知了所有联系过的家长,请他们在一个周末把钱交到一位在回龙观颇有信誉的家长手中,作为正式启动资金。到了晚上,我给那位家长打了个电话,询问交钱的情况,结果一个都没有。
“家长互助学校”日日新学堂的诞生
时间到了8月30日,面临9月1日新学期开学,做还是不做?必须做出选择。当时的情况是,除石头和小妍外,还有一个小姑娘苗苗,她是石头原来幼儿园的同学。苗苗妈妈表示,只要你们做,我就参加。
三个家庭看起来显得有点单薄,这时旦旦的父母表示愿意参加,以壮声威。“看你们三缺一,就支持你们一下吧。”旦旦的父亲李利诙谐地表示。于是,人有了,钱有了,马上与房东签协议,立即通知等候消息的老师……这一切在8月31日全部完成。9月1日,4位学前儿童开始了他们全新的学习生活。
我为学堂取名“日日新”,典出《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又明白晓畅。日日新学堂(以下简称“日日新”)采取“家庭互助式”体制,家长即校董,有事大家商量,有责共同承担,费用平均分摊,根据专长分工。
学堂办得比预想的要顺利,2006年10月6日孩子们从一个托管场所正式搬到自己的学堂——位于回龙观田园风光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此后,不断有家长前来咨询,也有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学习。到年底已经有9名学生了。这个时候学堂请了一位全职老师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一位生活老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又根据需要聘请了不同的专业老师,比如语文、美术、音乐、武术等。
学堂刚刚开办便引来社会的关注,很多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引起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孩子是不是可以不去学校上学?我们只能办好,用事实去证明。任何辩论都不如事实有说服力。
2006年,石头、小妍、苗苗三位小姑娘5岁,小伙子旦旦四岁半,都没有到入小学的年龄,所以这个时候开办,是为了给犹豫的家长留出一段考察期:如果做得满意就继续,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选择进入体制内学校,不会耽误孩子。所以,当初的想法是做小学,并没有考虑做幼儿园。那怎么又开办了幼儿园呢?这源于一位小朋友希希。
希希小朋友从小身体不太好,很容易生病。希希妈妈对希希百般呵护,照顾得无微不至。希希3岁多了,妈妈找遍了回龙观的幼儿园,都感觉不放心。来到日日新后,马上被日日新温馨的氛围所吸引,希希在这里也非常放松、开心,喜欢这里的哥哥姐姐,追着他们玩。希希妈妈便想把希希也送过来。
由于日日新的初衷是办小学,没有打算做幼儿园,因此婉拒了希希妈妈的请求。但孩子非常喜欢日日新,希希妈妈还会经常带希希来找哥哥姐姐们玩耍。时间久了,大家了解的也越来越多,深为希希妈妈感到不容易,大家动了接受希希的心思。
但这里的孩子比希希大好几岁,他们每天有不少的功课要做,希希一个人肯定会很孤单。恰在此时,一个小朋友的表妹听说姐姐在一个学堂快乐地上学,也愿意过来上学,而她的年龄刚刚4岁,比希希大一点儿,两个小朋友就可以做伴了,就这样日日新开始有幼儿园了。
到2008年初,日日新学堂已经有小学、学前(5~6岁)和幼儿(3~4岁)3个年龄段的孩子26人,分为3个班,租了3套三居室。人多了,问题也显现出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小区里,车来车往,安全隐患成为悬在大家头上的一把剑,心里总是有惴惴不安的感觉。
寻找一个新校址,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奔跑,成为所有人的心愿。经过艰辛的努力,2009年4月19日,日日新学堂搬到了新校址——位于美丽的小沙河水库南岸的天趣园。家长们在这占地5亩的新园里,自己设计建造了美丽的校舍。
北京日日新学堂天趣园
2012年,日日新已经发展到160多名学生,天趣园园址已经“人满为患”,日日新再次乔迁,搬到了拥有十万平米的果园——渥丘园。现在日日新已经具备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完备学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了自己的教学体系,成为一所风格独特颇具影响的创新教育典型,为社会所瞩目。
自然而然的教育
日日新之所以能够坚持办学,得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赞誉,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方向。自2006年办园以来,尽管日日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日日新的理念始终如一,正是坚守初心,才得以健康发展。
张冬青提出日日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而然的教育。这个理念有两个思想来源——中国传统“道法自然”的思想和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创造一个好环境,让每一个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为最好的他自己”。张冬青进一步阐释道,要落实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性、自主性和隐秘性/模糊性。
日日新的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从美的情感、人的尊严、生命的整体性和孩子的自主成长出发,浸润传统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拥有良好的文化基因;了解世界,拥有开阔的胸怀和视野,使孩子成为独立的、有文化的、有情怀的、自信的以及有高雅审美趣味的人。
课程是实现理念的载体,好的理念需要优秀的课程落实。日日新幼儿园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开设了别具一格的园本课程。
自然是日日新的一大特色,由于坐落于天然大果园,拥有无尽的自然资源。春天观察小草出土、树枝抽芽、百花渐次开放,从初夏到深秋,都有果实成熟,杏、桑葚、樱桃、桃、海棠、苹果、枣、柿子、核桃、山楂……孩子们不仅可以品尝水果的美味,还可以观察水果从开花到成熟的过程。
他们不仅把水果当作食物,还用它们作为学习的资源,开发出各种玩法,进行各种深入探究。孩子们利用园中的桑叶养蚕,体验生命轮回的神奇。到了冬季,幼儿园里巨大天然冰场成为承载孩子们欢笑的盛大乐园。
除了园中自然的环境,日日新的孩子隔周还会参加“天趣童游”,到更大的自然中放飞自我。日日新孩子们的足迹遍布了北京郊区的众多名山大川。在天趣童游中,孩子们扩展了视野,强健了体魄,提高了自主能力,学会了与人合作。天趣童游不是旅游活动,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带着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带着双手双脚,带着身体,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
孩子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成长的孩子,是最健康的孩子。日日新的教育没有照搬一套既有的教育理念或体系,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人生、对自然、对儿童的认知和思考。创办之初,经常被家长问到的就是:你们是什么教育体系?是蒙氏吗?是华德福吗?是瑞吉欧吗?是私塾吗?……我们的回答是:都不是,我们就是日日新。
那么,日日新是什么?除了提出理念之外,日日新会不停地探索、积累课程,不断自我迭代成长。幼儿园的“主题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日日新幼儿园最早建立的时候,没有和小学截然的划分,有不少是小学的教师在幼儿园教课,甚至带班,课程也有一些“小学化”。
随着幼儿园规模的增大,幼儿园也越来越独立,构建幼儿园自己的课程系统被提上日程。而“主题课”成为最好的一个探索。我们知道,幼儿的学习模式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全感官综合学习,主题课的学习方式正符合他们的特点。
怎样开展主题课呢?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学习国内或国外其他幼儿园的成功方式,照搬过来,囫囵地实践;还有就是借鉴其他幼儿园的理论和实践,自己从头学习消化,形成日日新特色主题课程。
教师们选择了后者。首先,主题的选择必须来源于孩子,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然后,所有教师一起头脑风暴,将自己与主题相关的想法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归类梳理。接下来由主持该主题课的教师根据班里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条件删繁就简,设计出初步教案,提交给所有教师审评。
日日新的孩子们
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后,再由教师深入修改,做出具体教案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将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难题与其他教师交流,随时进行调整。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复盘总结。
一次主题课,教师从确立、实施到总结,各需要一个多月。同样的主题,会实施多次,不断积累打磨,形成精品。几年主题课探索下来,不仅逐步积累形成了日日新自己的主题课程,更培养了教师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由原来不知所措,缺少章法,到后来教师们能够愉快胜任,甚至跃跃欲试,期盼挑战。
随着教师素养的提升,日日新的主题课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教师不再设计严密的教案,而是在把握大框架、大方向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自由发挥,教师只是引导和支持。此外,一年一度的“戏剧节”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学习的。从剧本的选择、改编,到表演、导演、道具制作孩子们全程参与,热情高涨。
日日新幼儿园从一个“家庭园”逐步成长为一所性格鲜明的小微幼儿园,希望日日新幼儿园的故事和经历能给幼教从业者带来一点启发和信心。
原文载于《当代学前教育:多元而具创造力的教育生态》一书。
识别上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关注“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