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更是一种反映其民族内涵的传承手段。而众所周知,文化资源与课程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和素材,是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有课程就一定有文化资源作为前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思考:即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或组合相关课程资源,在不脱离学科本位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如何能使这些教学方式更适应幼儿阶段的身心特点,都将成为我们必须加以研究的重点。
一、民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育中,民族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代,我国的教育已初具规模,西周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学校网络,统治者把乐教视为“国教”,把乐教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推崇教育。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是人的思想全面形成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渐受冷落。民族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民族虽然有很多精品,制成幼儿作品的却很少。据统计,除了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做传统音像资料外,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或民间教学的教材。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更加密切与广阔,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的同时,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遗产,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全人格的形成。”民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担负起了培养幼儿情感、全人格,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责任。民族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实施幼儿民族教育的基本方法
为让幼儿有效地学习民族,通过民族元素的吸纳提高幼儿对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等,经过实践,摸索出以下几条教学方法。
1、环境创设法。创造环境,用自然生活中的声音启发幼儿学习民族。
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可以引发幼儿联想,民族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幼儿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他们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素材,不断积累、不断充实。歌唱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幼儿高兴时喜欢用歌声来表现,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
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佤族的特点,我尝试着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将融入打击节奏活动中,帮助幼儿直接感知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这方面能力,设计了打击乐活动—金色的木鼓敲起来。发展幼儿能够边听边打击节奏、边伴随节奏做佤族动作,从一种简单的节奏到每小节一至两种节奏或动作,培养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编配节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教学进程中,只要幼儿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必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在节奏中加入简单的动作,在进行打击乐器与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并且经过几次练习后,效果比单单打击节奏效果要好。
的节奏概念是模糊、抽象的,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佤族的特点,我尝试着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将融入打击节奏活动中,帮助幼儿直接感知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这方的能力,发展幼儿能够边听边打击节奏、边伴随节奏做佤族动作,从一种简单的节奏到每小节一至两种节奏或动作,培养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我在编配节奏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课程的进行中,我还发现只要幼儿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必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虽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复的次数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在节奏中加入简单的动作、在进行打击乐器与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虽然在配乐的时候有些慢,但经过几次的练习后效果很好,比单纯打击节奏效果要好得多。
2、情境联想法。发挥联想,用生动的想象情节活动培养幼儿学习民族。
情节诗、短剧或者想象的情节活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民族的热情。无论哪部动画片都离不开或音响,《猫和老鼠》的和音响效果是非常优秀的,不但幽默、活泼,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故事情节,为孩子理解和欣赏作品提供帮助。学习民族时,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引导幼儿想象并模仿某些情节活动,给创造一些具体的有意义的背景,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民族的乐趣。
如欣赏:《竹林深处》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作品的特点,巧妙的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如孩子们爱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爱跳舞等,通过小动物到草地上做游戏、学小孔雀跳舞等活动,让幼儿在的情境中自然理解形象,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民族给幼儿带来的生命活力。《竹林深处》的动静起伏,具有很强的民族感染力,欣赏这首民族时,结合相应的活动情节,幼儿们被它的优美旋律所陶醉。整个活动进行中,创编幼儿模仿小动物们学小孔雀跳舞的故事,作为活动的载体,为孩子创设的是一种和小动物一起跳舞的感受,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开心,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让孩子体验,丰富情感。这些故事情景都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比较熟悉的,所以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能很好的表现、体验的不同情绪变化。因此,幼儿很自然的就理解了、感受了。活动最后,幼儿通过用不同的线条来绘制图谱这一环节,加深了幼儿对的印象,再次感受民族的韵律,激发了对的喜爱。
3、欣赏感受法。欣赏,用欢快的民族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欣赏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想象力,开阔幼儿视野,提高听觉能力和素质,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欣赏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
《快乐拉祜》是拉祜族的一首本土的原创,它的乐曲结构简单,旋律欢快,是幼儿较为容易易掌握的,为了使欣赏更为有趣,采用图谱及造型帮助幼儿理解形象,分辨乐曲结构,帮助孩子去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是使幼儿了解拉祜族民族活动中的一个高潮,作为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勇敢的民族。这首歌曲结构单纯,形象鲜明,旋律欢快且歌曲的两段在强度、速度上差别明显,歌词虽然是民族语言,但它仍有汉语的元素,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大班组幼儿听赏。此外,在进行造型活动中,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现,完全主动投入并沉迷在之中,感受、欣赏、体验、表现,将活动达到高潮。
4、正面教学法。表扬赞美,用教师的肯定促进幼儿学习民族的兴趣。
教师的肯定是激发孩子学习民族的“火种”。对于幼儿学习民族的效果无论是好还是不近人意,都应给予肯定,并及时加以指导,这样就会积发孩子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融入兴趣,学习的民族作品要适合孩子理解的能力水平,贴近孩子生活,符合他们的思想感情。特别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孩子们立刻把作品理解的完美无暇,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的东西是稚拙的、带孩子气的,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教师耐心的点拨、引导极为重要。
【民族音乐教育的四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