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
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
王玮,沈中伟,王喆
学前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P42-P52
推荐理由:本研究基于环境功能承载论和游戏行为分类,以我国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为个案,从“人理”“物理”“事理”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美两国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在承载幼儿认知游戏行为方面的异同,指出我国幼儿园还需要结合自然特征加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以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机会,并发展他们在户外自然游戏与环境学习的能力。
课程探索
《我眼中的一节精品课》
王娓
学前教育2017第1期,P4-P5
推荐理由:一节精品课,应该是借由教师和孩子的尽情游戏,在温暖和安全的情感体验中,有勇气突破自己。精品课展示的核心应该是教师的支持。支持的前提,一定是教师相信孩子是有想法、有思想、有自己的思考逻辑的。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是来自于孩子,一节精品课应该是孩子和教师之间的智慧交锋。
《课程质量提升之路(上)—
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为例》
张晖,学前教育2017第1期,P6-P9
《课程质量提升之路(下)—
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为例》
张晖,学前教育2017第2期,P4-P97
推荐理由:本文提出了以“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并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六个支架”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课程改革、提升保教质量的切入口,以点带面逐步改变,体会理念的转变,体会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体会转变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保教质量提升上的落实。
《源于生活,归于童心—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吕秀华
早期教育2017年第2期,P16-17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自己园所特有的园区文化背景和多年的经验传承,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形成了“生活、适宜、融通、开放”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源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方式要归于“童心”,要使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融通”并“开放”。本文对幼儿园老师进行课程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幼儿园教研科
《试论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
霍力岩,房阳洋
学前教育2017年第2期,P10-P12
推荐理由:本文借鉴《主动热情的学习者》一书中的一些策略和建议供教师参考。首先,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其次,创设适宜学习品质养成的环境;最后,选用指向学习品质培养的课程。
《研究玩具 关注幼儿 在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成长》
刘焱
学前教育2017第1期,P14-P16
推荐理由:玩具之于幼儿,不仅是幼儿童年生活的亲密伴侣,也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课本”。但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是不够的,教师要像研究文字教材一样去认真研究工具。当然教师应当进一步在游戏现场去研究幼儿怎样使用玩具。玩具要成为幼儿适宜的“课本”,成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少的,研究如何运用玩具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为我们发现好玩具、发展好儿童、成就好教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幼儿区域活动后集体分享环节的组织方法》
陈彦
早期教育2017年第2期,P50-51
推荐理由: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在组织区域活动的交流分享环节中,教师应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行为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围坐在一起,可通过“引”“品”“捋”“议”“展”。这几种组织方法,是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讨论和评价,帮助幼儿感受成功,提升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时评价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有效作用》
陆丽蓉
上海托幼2017年第1-2期,P56-P57
推荐理由:本文从夯实评价实施的基础,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掌握教材的核心经验,预设评价的多种可能;选择合适的评价策略;采取灵活的评价途径几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即时评价的参考。
广闻博览
《日本幼儿园的环境教育》
章璐瑶
早期教育2017年第1期,P22-P23
推荐理由:日本国民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这与其持续、系统的环境教育分不开。日本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了多样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在课程编制、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对我国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意识的教学—美国幼儿园教师是如何应对
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挑战的》
张永英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1-2期,P31-P36
推荐理由:本文指出有意识的教学是指有意识的教师根据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水平的把握,有目的地来行动,以保障儿童获得对今后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益的和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做到有意识地教,需要具备课程、教育和评价三方面的能力。教师开展有意识的教学需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文丨李世娟 教育专业服务事业部
(?戳链接快捷阅读)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