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Friday
“教育实践”栏目,聚焦学前教育一线真实问题,以教师、教研员、高校研究者的视角,结合教育现场与研究实践,推动理论与实践对话。本栏目内容涵盖学前教育研究现场的各个方面,附上刘凌名园长的专业点评及建议,旨在为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创新的研究策略及实践经验。
杨梅
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实验幼儿园执行园长、党支部组织委员,福田区政协委员。兼任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学前教育评估专家、深圳市教育局兼职督学、福田区教育局兼职督学; 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工程”名教师、深圳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承担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福田区首批特色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出版《行走如风》等4本专业书籍,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滚动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协同合作,共筑育人同心圆
——“三人行”课程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就是要形成教育合力,即儿童的发展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作用的结果。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在深圳实验幼儿园33年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我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园本的“三人行”课强调互为师及合作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家园社协同的育人同心圆,从理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路径及反思评价四大方面出发,实现协同合作,育人中心指向儿童的幸福生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童年最深度的参与者,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深刻影响。“三人行”课程认为,家长是课程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用敬业感动家长、用专业引领家长、用活动凝聚家长、用成果汇报家长的家长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关系。为了让双向互动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家长与幼儿思想共鸣,幼儿园着重在“用专业引领家长”进行重点思考,共建育人目标,同时明确家长梯级成长的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实现价值引领。
家园协同的最终目的要指向儿童的幸福生长,也是幼儿园课程指向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我园始终重视家长的多元诉求,协同、融合。在课程目标确立过程中,广泛征集家长意见,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高频词统计,在统计中家长对健康、快乐、思维、创新、大方、勇敢、合作、善于交往、表达能力等词语使用频率较高,同时符合社会对幼儿成长的期待,所以将家长的育儿期待与幼儿园课程目标建设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指向儿童幸福生长的12维度36发展指标,让家园社协同合力有着力点,形成“1+1+1>3”的良好生态,让家园在儿童幸福生长上,实现同频共振。
幼儿园不仅是幼儿的幸福乐园,更是家长个人成长,提升育儿观念、育儿能力的一方天地,是家长成长的“大学”。《意见》指出,学校家长要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同时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幼儿园仅能陪伴幼儿在园三年的时光,而家庭则一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支持,所以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学习引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方法才是真正促进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践中确立中长期教育协同目标并制定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支持幼儿成长。幼儿园在多年工作中研制了家长认识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增能目标,引导家长育幼儿之间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首先是认识幼儿,3-6岁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如“泛灵”、“自我中心”等特点,如对幼儿没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出现空谈道理,强行压迫等不当教育方式,因此家长增能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希望家长对不同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及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是理解幼儿,理解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幼儿的情绪、行为,理解行为背后出现的原因。当幼儿出现一些行为或情绪上的问题时,需要家长及时与幼儿共情,并反思个人在教育行为上的不当之处,才能真正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是支持幼儿,有效的支持策略基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只有真正认识、理解幼儿,才能够给予恰当的支持,而避免陷入过分的教育焦虑之中,用积极的方式陪伴幼儿成长。
基于此,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何需求,形成每学期家长学校重点内容资源,如:小班生活自理能力、中班情绪管理、大班幼小衔接的话题,为家长提供亟需的育儿资讯,同时,全面覆盖祖辈、家政从业人员等不同层面的培训。
有了明确的育人指向,家长育儿能力不断提升,则需思考如何合理的引导家长,实现家园共育,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合力。在以往的教育经验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和家庭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互了解、彼此融入,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家长,我园定制了建立合作共同体、实现高效率协作、引领小班家长融入的家园共育梯级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大班家长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用家长影响家长的良性循环。
表1 家园共育梯级目标与路径表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幼儿需要通过直接操作、实际感知、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幼儿的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存在于其生活的场景之中,能够经常见到、听到、感受到的。比如,幼儿园开展读书月活动,除了在园所能够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外,还会联合家庭开展21天阅读习惯养成,走向社会打卡各类图书馆、书店等活动,给予幼儿全方位的体验。因此,“三人行”课程的家园社协同,从丰富幼儿学习内容以及开拓育人新场域进行全面思考,梳理了协同共享的内容资源。
结合《纲要》提出的五大领域,我们提出了整合性的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的分类线索,结合多年实践总结并匹配了贴近幼儿生活,有助幼儿发展,合理使用资源的探究主题资源。同时明确了,课程内容资源并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参考,在内容选取上可有“基本式”和“变式”,实现课程内容取向由“静态的”知识向“动态的”活动转变。从园所、家庭、社会的环境资源及人力资源给予探索的深入支持。
表2“三人行“课程内容资源库列表
此外,从幼儿兴趣、发展方向、环境资源三个方面研发《幼儿园家长职业资源表》通过“一表一指引”,为家长高度参与指明方向。
表3 幼儿园家长职业资源表
儿童学习场所全域化需要以幼儿园为主体进行理念、机制、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构建,更需要社区、社会积极主动融入,在深度协同、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育人场域开拓。
基于场馆与五大领域的内在联系,园所打破园内外学习界限,以场馆资源拓展成长资源,形成全场景学习,以融合创新引领协同创新。
表4 幼儿园与社区场馆合作形式
通过实践发现,虽然各个幼儿园都有家园社合作共育的意识,但是家长参与工作仅是停留在表面,家长对可参与项目以及幼儿园需要的资源知之甚少,导致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家长的特长、资源和优势没有得到发掘。此外,社区与园所的沟通相对局限,参与和卷入程度相对较低。为了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来,我园成立了一批家长社团,通过按需组织——建立章程——制定常规——自发组织——有效反馈的五部曲为家长提供了参与的渠道,让家长成为幼儿园工作的参与者、合作者甚至组织者,真正实现家长与园所共绘同心圆,协同育人。同时展开与社区的双向合作,不仅向社区要资源,还反哺社区,让幼儿走进社区、服务社区。
幼儿园工作相对其他学龄段的工作更为细致、繁杂,家长最为关注的幼儿园管理涉及安全、健康、饮食营养等层面。家长社团雏形和想法来自于幼儿园膳食委员会的成立。每学期膳食委员会会定期组织幼儿伙食试吃活动,让家长充分、真实的了解幼儿园的膳食搭配和幼儿在园就餐情况。通过这一方式,家长有效在群中进行宣传,让更多家长认识、理解幼儿园工作开展。此外,针对园所一些肥胖儿童、偏瘦儿童,膳食委员会还会定期组织沙龙,宣传健康饮食理念,促进幼儿健康。
安全委员会作为幼儿园安全的“第三只眼睛”定期巡查幼儿园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更加高效的进行排查。安全委员会的家长大多从事警察、武警等工作,有着更加专业的认识。幼儿园在组织一些涉及全体幼儿的活动时,充分发挥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家长特长,讨论安全预案,支持园所各项活动的开展。
为了更加充分、有效的挖掘家长资源,幼儿园成立课程资源类的家长社团,如:故事妈妈团、健康顾问团、课程委员会等,以幼儿园校历中的月重点工作为抓手,补充幼儿园教育资源。例如,每年11月是深圳市读书月,也是我园读书月活动,在这个月会集中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课程。故事妈妈团除日常进班讲故事外,还会在这个月排练绘本剧供幼儿观赏,提升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再如,幼儿园为支持课程开展,特别设置课程委员会。课程委员会的重点支持幼儿园科技节活动的开展,联系资源进园所或者创设机会让孩子走出去,了解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型城市有怎样的创新贡献。课程委员会的家长会先后为园所师生联系科技馆资源进校园、走进深圳垃圾处理厂等契机,提升幼儿对科技的认识。此外,课程委员的家长与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
例如,学期初班级开展探究活动需要设计思维导图,课程委员会家长会通过调查本班可提供资源情况,对探究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与老师共同进行头脑风暴,丰富探究内容,拓展幼儿经验,适时提出建议,组织班级家长助教活动,让更多家长了解班级探究活动开展情况。
除综合探究外,“三人行”课程囊括了区域游戏、文化体验两类活动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也明确了家长可以深度参与的方式,让家长能够全方位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表5 “三人行”课程操作指引表
结合五大领域,以幼儿园所在地为核心,积极拓展幼儿的学习场域。例如:幼儿园开展科技节上我们不仅会走进科学馆参观,还会将科学馆可移动设备、讲解人员请进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互动,实现馆园合作,以场馆资源拓展成长空间。此外,与社区内小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统筹联动,促进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
同时,将儿童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依托深圳市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契机,通过参与社区邻里节、建构理想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经验宣讲等活动建构社区儿童文化。我园与所在街道通力合作,开展我市第一个儿童友好社区试点、第一个儿童友好图书馆试点、第一个社区儿童议事会等共建活动,紧扣空间友好、安全出行、共建共享,创设儿童友好、参与保障、陪伴成长构成的友好型街区构建模式。
评价是为了成就更好的发展,基于对儿童的认识,更加关注过程性、可能性的评价。健身“三人行”课程可视化成长平台,家长、教师、幼儿三方共评,将成长的关键瞬间串联成N个故事,评价发展的N种可能。形成了指向育人同心圆的“1+N+N”成长评价体系,为儿童成长画像、为教师教学导向、为家长育儿定向。
成长平台专门为家长开设家长端口,家长不仅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还可以随时记录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成长点滴。家长在评价过程中,再一次熟悉并深化对课程目标的了解,形成从目标确立到评价支撑的完整闭环。
除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外,关注家长育儿经验的收集和整理,及时推送家长关于育儿的心得和经验,实现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也实现家长对外进行园所的正向宣传作用,共促发展,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育人生态。
除对幼儿的过程性评价外,“三人行”课程关注家长对活动过程质量的评价。广泛开展如家长会、家长助教、学期家长意见调查、家长恳谈会、家园直通车等活动,多渠道向家长收集对活动的反馈及建议,及时调整活动开展的形式,动态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与社区联合重点是实现社区卷入幼儿园各项活动,从而影响社区形成积极关注幼儿园活动开展,并对社区居民儿童观、教育观逐步产生重大影响。如,在大班开展垃圾分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课程引领幼儿积极走近社区,并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讲,以幼儿能力影响社区行为的目的,实现了社区对儿童能力的再认识。
此外,与社区内小学开展双向衔接活动,主动邀请小学的教师、家长走进幼儿园,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解,深化社区内幼小衔接工作的改革,实现以反馈观摩评价促进对教育行为的深度反思。
参考文献:
[1]李莉.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3717.
[2]李璐. 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问题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DOI:10.27859/d.cnki.gxhsf.2020.000067.
[3]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9,No.290(02):12-20.DOI:10.13861/j.cnki.sece.2019.02.002.
[4]马赵阳. 当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合作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2021- 10-23) [2022-08-20].http: / /www.npc.gov.cn/npc / 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 shtml.
“三人行”课程下家园社协同育人从理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路径及反思评价进行深度探索与实践打破传统园所教育家长、社区提供资源、高校指导课程的表面化协同形式,表达了儿童、家长、教师在双向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互为师,共成长的协同机制,实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共振、共生、共长的价值内涵,真正构建起高质量的“三人行”课程育人生态,为儿童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刘 凌
文 稿 | 杨 梅
初 审 | 飞 飞
责 编 | 小 林
终 审 | Douglas
版权声明
?
本文为刘凌名园长工作室微信平台原创,
版权归本平台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抄袭、洗稿,
否则,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凌名园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