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上节课作业写得偏少的盛恩,这节课拿来了厚厚一大摞作业。老师掂着这摞作业说:“重量不轻啊,盛恩,是不是墨没有调熟?”
原来,老师希望孩子们练笔时尽量把墨调熟一些,更好的体现墨色变化,孩子们写起来也更容易。生一点的墨比较重,老师一拿就发现了。
课后的双勾字练习,孩子们都写得很认真。但太过追求字体与碑帖相像,反而让字显得刻意而生涩。老师说:“知道笔画有拐弯的意味,但不用太刻意去追求弯曲,先期尽量做到笔画的横平竖直。” 孩子们在写硬笔字时也容易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了刻意去模仿字帖的形,反而使字看着有点飘。听讲解的孩子们默默的想着自己的字,不由得说,“我好像也是这样。” 听讲别人的习作,能照见自己的问题,有这样的孩子,何愁不进步呢。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写错一个字,或者自己觉得写得不好看,就会在字下面打个叉。老师细心的发现了,让大家以后不要再打叉,写得再不好也不用。为什么呢?我们是初学者,写得不好或者写错字,太正常了。学会包容自己,才更有力量前进。
跟上节课一样,这节课老师带来了5本不同的楷书碑帖,每本碑帖里面的字体形状、笔画粗细都各有不同。老师让孩子们先临每本的字,然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碑帖作为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
有了上节课的经验,虽然很多字不认得,但每个孩子都寻找自己看着有趣的字去临摹,然后按自己的喜好,选出了碑帖。
这次选过以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本隶书和一本楷书碑帖。老师说,以后写大字用隶书,写小字用楷书。接收到要求的孩子们明显有了归属感,从这一刻起,他们都是有自己努力方向的宝宝啦。
之前老师曾说,要给屡次作业优秀的胡湃珩同学奖励一篇书法作品,内容由孩子自选。孩子们捉狭地出主意:“千字文,让老师写千字文!” 虽然没好意思选“千字文”,但胡湃珩还是想到了一首长诗来难为老师。《古朗月行》这首诗在课本里有选录,看到作品的孩子们扑上去朗读了起来。这可比任何一节古诗课,都来得印象深刻。
赵老师说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获得老师的书法作品,孩子们加油吧。
赵楷老师书法作品:《古朗月行》
赵老师接着跟孩子们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绘画作品。看到画作的孩子满脸的不可置信,每个孩子都问了几遍:真的是用毛笔画的吗?
老师说,练好字,控好笔,将来你们也可以。
赵楷老师绘画作品:《群仙图》(局部)
纸张:纯手工 构皮纸(7分熟)
小编的问题一:把墨调熟是什么意思?练习时为什么要把墨调的熟一点儿?
赵老师:把墨调熟一点儿,也就是说让水和墨充分融合均匀。这样孩子们在写的时候,不管墨色是浅的或是相对偏浓的,都会有水和墨洇染出来的那种细微变化。
调墨是孩子们初学写字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如果倒了墨直接拿墨汁写字,会滞笔,也就是会拉不开笔,出现很多飞白。这样就体会不到墨色的变化,以及水和墨之间的关系。中国水墨绘画和书法里面的这种笔墨关系能从水和墨之间的关系中体现,这一点对初学者是很重要的。
小编的问题二: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笔画写得特别粗,有的特别细,写字的时候会有什么影响吗?
赵老师:孩子们上手时有的写的特别细,有的特别粗,首先是我们平时练习的提按控制问题。所谓提按就是控制好你的笔锋和力道,需要多加练习。
第二,可能是对墨色的控制问题。如果毛笔里汪着一大堆水和墨,蘸的太饱了,写上去就会洇,就会显得很粗。所以我们一直让他们练习自己去调墨,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水和墨与笔画之间的关系。
另外,笔画粗细也是每个人的性格体现。字贴里面的楷书和隶书也有比较粗和比较细的,所以这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在这个粗细的基础之上,孩子就能写出有他的风格的字。
但我最后要强调一点,在考虑这些之前,我们必须调整好每个孩子的“习惯问题”。也就是我们前几节课一直在教的坐姿、笔墨纸砚的摆放、调墨舔墨方式等等,这些习惯要先养好,梳理清楚。在这个基础之上,以别人的字贴为借鉴,你的字很快就会有长进,就会丰硕。
如果忽略掉这些问题,上来就写,最后孩子的习惯没养成,他要么可能不坚持了,要么他根本就不会写——脱离开一本字贴,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所以这是我始终强调和坚持的一个点。目前咱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这种感觉,我觉得非常好,他们应该很快就能出成绩。
又是在地上蹲/趴/跪的一天
男孩们沉静有范
女孩们一如既往
玉晟课间仍在进行观摩比较
姐姐们练字也有烦恼
因为游戏,童年永不落幕。
(声明:本文章课件文字与图片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及使用。如需课件授权应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