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也要开家长会吗???
这是继“幼儿园到底教什么?”之后,大家的又一困惑。
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考试这个终极目标,大家便很容易明白:哦,他们教知识,家长会上老师讲考试政策,孩子们的成绩变化,说不定还会反馈自己家孩子学习的近况。
但是幼儿园的家长会到底是什么鬼?一定要参加吗?
小怪兽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幼儿园的家长会很重要!一定要参加!
而且小班、中班、大班的家长会都不一样。
小班家长会,老师会详细的告诉家长们新生入园的所有小细节:要为孩子准备什么、孩子新入园可能出现的小状况、如何应对入园焦虑、小班孩子需要学什么……
这些事情,琐碎但非常非常重要!
小怪兽记得,有一次在新生家长会上,小怪兽对家长们说:“小班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自理和建立归属。在分离焦虑面前,也许家长比孩子困难”。
当时一些并不在意的家长捂着嘴笑了,小怪兽也不以为意,因为家长们很快便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是的,开学了,稚嫩的娃娃们哭成一片,老师们有条不紊地接待。
第一次体验分离,孩子们哭得声音都哑了,有几位妈妈开始不淡定了,抱着宝宝心疼的说“好好,我们不上幼儿园,不哭不哭,我们回家”。
这时候老师却淡定地把家长带到一旁,坚定地让家长离开……
因为:
其一,父母温和且坚决的离开,有助于孩子尽快战胜分离焦虑,建立归属。
其二,父母“不上幼儿园”的缓兵之计,只会让孩子觉得被欺骗了。
一些父母告诉我:看着孩子哭成那样,真的好心痛啊!!!
是的,在分离焦虑面前,家长和孩子一样要面对挑战。
不同的是,家长是否能打败分离焦虑,完全取决于家长自己。但孩子能否跨过这道坎,大部分竟取决于家长是否能适应分离焦虑。
中班家长会,老师会告诉家长们:中班孩子需要逐渐建立秩序感——规律作息时间,学习做计划,并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
不过,仍然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布置了很多“写字”、“算术”的作业。
小怪兽其实并不反对教孩子一些知识,只是做这件事应当以“建立秩序感”为主要目的。
比如每天放学后给孩子半小时的时间来画数字,这段时间里,孩子自己决定要画多少数字,但这段时间只能做这件事。
长此以往,孩子学会做计划并完成计划(在上小学后,孩子会养成放学自觉做作业的习惯)。
并且,请注意,孩子是“画”数字,他会觉得好玩,并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会写数字。
不过一些家长在做这件事时,是以“做算术”为目的。为了使孩子完成“作业”,家长可能会生气、责骂,或者答应孩子的某个无理要求……
长此以往,表面看来,孩子会认很多字,会算术。但是家长会发现:再让孩子学东西,一次比一次难。
因为率先打破秩序的是家长自己,家长把“满足孩子的要求”为筹码,孩子也把“满足家长的要求”作为交换的条件。
大班家长会,当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老师便会告诉家长们:“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主要任务,要以兴趣为主,用形象的、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读、写、算。
我们一起努力在前书写、前阅读、数学等方面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让孩子记住一堆字很容易,只需要让他反复识记。但是记住容易,忘记也容易,因为这些文字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比如“月”字,如果靠反复识记得来,那当孩子看到“月”字时,脑袋里便开始搜索关于这个字的记忆:在哪儿见过?读什么?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从欣赏月亮的阴晴圆缺开始,让孩子充分观察、想象,再让孩子了解“月”字的演变过程,慢慢过渡到认识“月”字。
那当孩子看到“月”字时,脑袋里出现的是“月亮”这个形象。这样“月”字对孩子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
所以,用形象的、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读、写、算,才是正解。
你瞧,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们都有不同的成长任务啊。
比之小学初高中千篇一律的应试,这些任务是何其重要,且一点也不简单啊。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apitsa:“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社会考量一个人,不仅评价他已有的学识,还会考虑他遇人如何相处?遇事如何处理?遇困难如何应对?
这些都是看似“不怎么教知识”的幼儿阶段在努力培养的品质,努力打下的基础呢。
所以,幼儿园要开家长会,真的,真的很重要,一定,一定要参加哦。
长按关注,和我们一起做思考的前行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萌童不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