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流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都是自然界受到巨大创伤后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因此,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人的环境意识对于保护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环境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其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决定今后社会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而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终身全面教育的一个奠基阶段,它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应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实施得越好,就越能鼓励下一代进行绿色思考。因此,国内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展了许多与环境有关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常识教学中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或零散地融环境教育于一日活动中。到目前为止,幼儿园实施环境教育还十分缺乏试点经验和整体研究,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教材,特别在课程研究及课题设置上一片空白。
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它是教育的核心部分。于是幼儿园该如何选择环境教育内容,如何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环境教育价值,如何确立环境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如何设置并实施课程等等系列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于是,我们承接了省级课题《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并确立了子课题《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研究》。作为本课题实验基地,我们二年来着重围绕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研究作了相关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课题设计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旨在通过实践,探究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效果。
2、让幼儿树立较强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也使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产生“以一个带动一家,以一家带动整个社区”的教育效果。
3、通过研究,让教师掌握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同时促进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水平。
二、本课题研究时间:
2000年9月——2002年8月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比较法、抽样问卷法等
四、课题实施步骤:
(一)准备工作
1、承接主课题,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收集、阅读、学习近半年来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并请北师大环境教育中心田青硕士来温给教师培训学习。
3、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及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相关政策。
(二)实施阶段(具体见下文中的实践操作)
(三)总结阶段
在回顾归纳、提炼、总结的基础上,汇编优秀活动设计、个案心得、等,并整理、编缉有关非纸质材料并撰写总结报告。
五、课题实施的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
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要面向全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我们在全园小中大班12个班级全面开展环境教育。每学期各班定目标、定内容、定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关注班级中每个幼儿的发展变化,教师坚持做到眼中有每个不一样的孩子,心中有不一样的目标、智慧地引导与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中,关注着每个孩子的关注,感受着每个孩子的感受。
2、潜移默化原则
人的意识往往决定其行为,而意识的树立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是靠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在设置显性环境教育课程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家长的环保行为及幼儿园环境氛围的创设,这就是一种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幼儿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教育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群策群力原则
在教材的选择上,既有来源于教师的书面教材,又有反馈于家长的要求,同时也取材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生成。教师在综合多方面素材的基础上最后由教研组、课题组人员商讨确定。此外,课程内容及目标的定位也非常注重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参与、调整。特别是在主题活动的策划上我们总是让家长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
4、渗透性原则
意识转化为行为,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3-6岁的幼儿,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家园教育共同协调,共同在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中渗透教育。本课题更多的还是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在生活中渗透,在渗透中掌握,在渗透中潜移默化。
实践操作
一、关于显性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显性课程主要指教师事先计划的各类正规教育,如教学、游戏、日常生活活动、主题活动、劳动等,为突出课程以“环境教育为核心”,我们首先在内容上选择接近现实生活,尽量体现生活化,体现“浅”和“近”的基本原则,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学习和生活环境入手。其次,为避免环境教育的枯燥性,我们不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上,也不把幼儿局限在幼儿园范围内,而突出实践,感受和体验,做到以境育情,以情养行。
(一)环保专题课
内容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认识往往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而这又是他们将来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充分考虑贴近幼儿生活,使教育自然而有效。每学期我们订阅《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报》购买相关书籍,搜集大量环保资料,以“生活化”的原则去筛选内容,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的《痰吐在哪里》、《我不乱扔垃圾》,中班设计的《小树的朋友》、《爸爸你别抽烟了》,大班设计的《废物的回收与利秀》、《垃圾悄悄话》等。二年来,经过教研组的讨论、钻研共自行设计了180节环保专题课,其中优秀环保汇编入册的有24多篇。获温州市二、三等奖的有主题活动设计的《变废为宝》、《回收与利用》、《我不乱扔垃圾》,制作的《让空气变得更干净》获温州市二等奖。
安排上为了使知识的获得体现整体性、系统性,每学期确定环境教育目标,每周分解目标、确定主题目标。按照市绿色学校的创建标准,我们在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每周安排一节环保专题课。同时,在每周的五大领域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如在美术活动《熊猫》中,教师就抓住蕴含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价值,渗透熊猫是国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而迁移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这样使教学工作层层分解,也避免了学习随意性。
方法上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指出:偏重理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是“忘记了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的确,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在幼儿园环保教学上,我们非常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不是以枯燥的传统的说教方式去空讲大道理,而是以一种愉快教育,以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把一种“要我做”的想法升华为“我要做”的行为趋向。
如小班的《花儿好看我不摘》,我们先是带幼儿去观赏校园中的花草树木,通过闻花香、观花形、花色等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幼儿与花交朋友。再讨论:“如果花被摘了,会怎么样?”幼儿的回答都是“会疼的,会笑的”;从而让幼儿懂得不摘花。再如一则小班环保故事《绿星星》,通过童话故事让幼儿在愉快地听故事中让幼儿懂得“摘花时花会疼,不摘花的小松鼠很受森林里小动物的喜欢。”这在成人看来是一种空话,可在小班幼儿那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童话是属于“井水、河水可以混为一潭”的。可见,小班幼儿就得从情感上激发,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对幼儿而言,尊重就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鼓励和人文关怀。同时,中、大班教学则偏重于实践体验了,如《家乡的塘河》一课,我们先带幼儿去实地参观温瑞塘河,直观体验河边垃圾成堆,河水变黑所带来的感受,再通过拍摄录相片播放、等手段激发他们对保护环境迫切性、重要性的情感,以通过感知、体验,来培养幼儿朴素的、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也使得我们的教育从原来的“为了环境的教育”转化为“在环境中教育”。
(二)主题特色活动
走向大自然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教育应当“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活生生的书,看不够的美妙画卷,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课堂,走进大自然,可以让孩子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因此,让家园共同携手带孩子走向大自然是我们开展环境教育的一大特色主题活动。首先结合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里,我们的做法是:重参与、重实践、重体验。在喜迎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为了共同表达愉悦心情,并留下纪念日子,我们选择了“喜种回归树”。让家园携手共登隆山公园,种下了50多棵树苗,家长们都说:“瑞安就缺少绿,这活动督促我们为家乡增添一份绿,又结合迎澳门回归,很有纪念价值!”又如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选择一个周六家长休息日,通过倡议书邀请全体家长参与“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植树活动,让3个家庭共同合作种一棵树,仅一个上午家长们各带自己的孩子用自己家中带来的工具忙得欢天喜地,他们有的铲土,有的浇水,有的运黄泥……在环城河共植下130多棵樟树,最后在树苗上还挂上孩子们和家长共同设计制作的小卡片,卡片上有不同的文字和图案。如“请珍惜一片绿”、“我要发芽,别动我!”等,在整个植树过程中,孩子们以自己的爱绿、护绿,以自己的童心、爱心感染了家长,家长们又以科学的植树方法教育了孩子。这种亲情的互动使孩子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而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推动孩子们去认知,环境教育之花在家庭中开放,是植树在幼儿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这座桥梁让他们共同树立了环保意识。
在6·5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举行了“绿色小卫士在行动”系列活动。活动中,家长各带孩子,头戴环保标志的宣传帽,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远足到了公园。在公园里,一家人有的进行“你丢我捡”,有的“放飞生命”,有的“给小树穿衣”(刷白、捆绑过冬),家长深深地感受到原来平时自已做的很不够,更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整个活动中,参加队伍声势浩大,影响面广,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
主题活动在我们的环境教育过程中,主题的选择,确定有多个依据如:依据目标、来源孩子、贴近生活、拓宽视野等。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如有帮妈妈进超市“购绿色食品,树环保意识。”树立幼儿绿色消费观念;有多次举行的变废为宝幼儿“小发明、小制作”比赛,让幼儿既动脑又动手,幼儿参与率高,共收到200多件作品,其中《垃圾箱》、《垃圾回收车》等既有创意又富环保理念;有“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百名幼儿现场主题绘画,设蓝天篇、动物篇、植物篇、地球篇等,充分表达了幼儿对美好大自然、对充满生机的地球的渴望之情;有“回收废旧电池”的主题活动,各班围绕主题开展“认识电池”、“神奇的电池”、“废旧电池的危害”、“回收电池”等系列活动;有环保文艺专题演出,组织的节目有群舞《新芽》、《小鸭子》,有童话剧《小动物搬家》,在这些巡回演出和观看中,幼儿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再有,在变废为宝的体育器材制作评选活动中,幼儿负责搜集制作用的废旧材料,教师负责制作,全体师生在一周内利用废光盘、饮料罐、废纸盒等材料共制作了375件体育器材供幼儿晨词锻炼。
如果说环保课及学科渗透是点滴知识的渗透,那么这些主题活动则是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对环保深刻的理解、感受和行为,也真正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
(三)随机生活教育
由于幼儿园教学组织、活动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均是课程。每个环节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广泛的,有资源、动植物、垃圾空气污染等,每个环节的教育途径是不同的,有学科渗透、专题活动及随机教育活动。
幼儿阶段接受的环境知识不是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而是初浅具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他们更能接受与理解的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及融德育之中的行为习惯的及时纠正。而随机教育正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小事说起,抓住偶发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恰当的有意义的教育。因此,环境教育的随机教育在我们幼儿园非常强调。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以下二大原则:
1、拓展性原则
在随机教育中,由于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他们有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有关环境知识,因此在他们提问与讨论中又会派生出更多问题,教师也就在教育内容上尽量拓展如:在春、秋游中,就是一个随机教育的机会,在幼儿吃完所带食品后总是习惯地扔垃圾,他们说的与做的往往不一致。于是,教师就及时组织幼儿现场讨论:“这样随意扔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该怎么做?”结果大家讨论的答案非常多,幼儿纷纷说:“大家乱扔垃圾,空气会臭的”、“汽车乱排气,空气也会臭的”、“对,我爸说,大气污染,臭氧层都被破坏”、“老师,什么臭氧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激烈,没想到一个扔垃圾的行为生成这么多的问题,于是,在秋游现场教师就进行随机教育,讨论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回到幼儿园后,还继续把幼儿的话题生成课程以进一步拓展。这些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探索兴趣培养的内容,也是往往教育取得最成功的。
2、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生活中,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如:在阅读完报纸后,就有意地问:“报纸除了阅读还有什么用?”、“可以给幼儿做游戏,可以玩纸球,可以折、剪”。让大家懂得生活要节约用纸,对废旧物品要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如看到水笼头开大就提醒关小,教育不浪费水;看到大晴天开着电灯,或人离开了灯还亮着,马上提醒关闭,教育不浪费电;在午餐中,如有发现哪个幼儿剩饭,就教育不浪费粮食。
二、关于隐性课程的实施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主要指未列入教育计划,但潜在影响着幼儿的因素,如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言行举止、物质环境等方面,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看似简单、随意,事实上它们对幼儿情感、认知、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从本课程特点出发,加强了隐性课程的建设。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属于隐性课程中的心理环境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我们认为,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作为教师,重点是要信任幼儿、尊重幼儿,信任和尊重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使幼儿产生信赖、自信、自主、尊重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伙伴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玩得愉快。只有以这种积极的情绪态度激发幼儿内心的快乐,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内化为幼儿的知识,真正树立环保意识。
(二)家园中的无声语言
3-6岁幼儿明辨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力很强,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态度、言行举止对幼儿影响非常之大,它也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师的自我学习。
受家庭、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成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差,在很多时候要向小孩学习,包括为人师表的教师。而作为实施此课题的教师更需要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自我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说与做要统一。因此,教师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无形中在影响着幼儿的学习。都说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就重视了这一点,组织教师阅读学习环保文章,了解当前环保的紧迫性及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等有关知识,加强自身的环保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总是有非常好的环保习惯去影响幼儿,如在室内不大声叫嚷,减少噪音出现;洗毛巾时不浪费水,尽量做到一水多用(先洗毛巾,再拖地板,最后冲厕所);随手关电、关水;家中的废旧材料总是带到幼儿园,再次利用变废为宝;教学工具、纸张总是反复利用等等,幼儿与教师如同一家人,每天生活相处在一个教室里,教师的所有这些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着每个幼儿。
2、家长的行为转化。
教育如要达到5+2>7的效果,必须要家园协调一致,家长的环保观念、环保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家长表率也是对幼儿环境教育的一项隐性课程。
为了提高家长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在家长学校中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全体家长听环境教育专题讲座;让家长观看环保剧演出;组织家家乐家长环保知识大赛;在《家园通讯》园刊上和宣传橱窗上开辟环境教育专栏;请家长共同参与植树活动;分发环保宣传单、提倡绿色消费等等,这些活动各从不同层面增强了家长的环保意识,也改变了平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影响和促进了幼儿环保行为的形成。真可以说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氛围的熏陶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因此,创设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布置具环保氛围的环境是多么重要,它也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首先在幼儿园内创设绿化面积达1200m2,种有不同种类的植物130多种,草坪600多m2,一年四季园内鲜花盛开,让幼儿感受花草树木给大家带来的赏心悦目。第二,幼儿园每天呈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洁净、优美的校园,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吸烟,没有人随手扔东西,这样的一个校园氛围,我想没有人会忍心去污染的。第三,在教室的楼梯走廊一侧,横横竖竖设置了教师用废旧材料精心制作的画框。里面配上幼儿的美术作品,这既是园内一道漂亮的风景线,又是一种无声教育效果,天天熏陶孩子,提醒孩子和家长平时要注意“变废为宝”。第四,在校园的鱼池边,草丛中总看见一些情趣性的环保标语,如:“嘘,轻点儿!”、“小鱼说:请爱护我们的家!”、“摘我会疼的!”等等,这些富有创意的标语设计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环保宣传,感染了师生与家长。
实践效果
一、幼儿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环保行为明显好转。
经过二年的实践研究,幼儿能随手关灯、关水,不浪费水并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实施的二年中,我们在对全园80名幼儿从环保知识、意识、行为方面,经过先后两次的环保知识抽样问卷测试,结果统计如表:
内容实施前(2000年10月)实施中(2002年6月)
区别乐音与噪音60%100%
知道花草树木的用处37%85%
怎样做才是节约用水70%98%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20%99%
空气污染是怎样造成的18%89%
绿色食品的标志是怎样的都不知道80%
我们该怎么处理垃圾55%100%
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是几月几日都不知道70%
请做出正确的打喷嚏方法,为什么30%100%
随意撕一个圆形,观察幼儿对废纸的处理10%97%
观察幼儿翻椅子的动作习惯40%正确95%正确
由表可知,在随意抽测的前抽测中,幼儿对环保意识非常淡薄,而在后抽测中幼儿不仅回答得头头是道,而且已表现出非常好的行为习惯,如中(2)班郑嘉小朋友在回答植树的用处时说:“植树有好多好处:能绿化;能呼出新鲜空气;能挡住风沙;能防止山洪暴发、挡住洪水;”我当时听了都快傻了,一个小孩子能完整地讲出这么多相关知识的确不简单,而且这个小朋友在讲述时还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在回答相关的“为什么”时,幼儿都能说出好多个理由。同时,在平时观察了解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已经转化为环保行为,他们不再乱扔垃圾,不再大声叫嚷,并懂得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是一种噪音,会影响他人的休息和工作。现在幼儿园地上果皮纸屑没了,家长在园吸烟也没了。幼儿的环保行为习惯从原来被老师督促到现在的主动表现,甚至自己去督促身边的人。
二、增强了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做了不少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教师与课题共成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环保意识的增强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园教师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了,无论在用水用电用纸上,还是在日常行为习惯都很自觉。平时很少用一次性杯子,日常洗毛巾或大扫除均用无磷洗衣粉;垃圾袋使用可降解的,就连食堂里购买一切物品现在都先从环保角度去考虑。
2、提高了活动设计能力和说课能力
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价值,我们通过环境教育设计评选、环境教育活动听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逐渐懂得怎样分析、处理教材、提高了活动设计能力和说课能力。如在说课活动中,对一幅漫话“小鸟和光秃秃的树枝”要求老师设计一节美术活动“小鸟的家”;对一幅“穿着虎皮大衣的少妇在镜中欣赏”的画要求设计“请爱护珍惜动物”活动课,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绞尽脑汁设计出一堂堂与众不同的课,并在说课中说得有理有据。这些活动既提高了教师挖掘题材处理分析教材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活动设计能力。现在,教师设计的环保活动获温州市二等奖2名,瑞安市一、二、三等奖6名,应晓宁老师的《让空气更干净》获温州市二等奖。另外7篇已送温州市环保局审评。
3、提高了科研水平
在二年的实施进程中,教师的感触与体会非常深刻。这其中逐渐学会了个别观察、个案记录,经过北师大环境教育中心青硕士的培训及董加选老师的科研培训,教师们对教科研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共收到有关10多篇,其中尹颖颖老师的《从小培养幼儿树环保意识,做环保卫士》获温州市二等奖,温小芸老师的《撒播绿色的种子》获瑞安市二等奖,其余几篇正送审。
三、受到来自家长和社区的好评
可以说,将孩子送入我园的家长往往都是慕名而来,满意而去。他们普遍反映幼儿园教师素质好,教科研工作搞得好,特别是环境教育实施得有成效。不但幼儿环境意识增强了,环保行为好了,而且家长的环保意识也丰富了,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家长说:“现在我们家的孩子处处注意监督我的行为习惯呢,一次在马路上我正咳得厉害,就随口吐了一口痰,结果我女儿就“教育”我说:爸,你不可以这样随地吐痰,太不讲卫生了,细菌会传梁给别人,还会环境污染,啊,真是教育倒置啊!不过,还真得感谢滨幼的老师教育有方,环保教育搞得真不错!”还有的家长说:“在滨幼我们学会好多环保知识,同时,我们又在传播这些知识。”的确,我们的环境教育自开展以来,多个活动已经受到瑞安电视台、温州电视台、瑞安报社等多家新闻单位报道,幼儿园现在也被评为瑞安市绿色学校,同时被浙江省教科院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的课题实验基地。现在,我们感到,我们的环境教育实施影响非常广,已经做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但愿我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能给更多学校、单位带去借鉴与推广。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课题虽然结束了,但环境教育在幼儿园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继续深入,不断完善,取得更大成绩。
【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