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能够随着欢快的摆动手臂、有力蹬腿时,我们无不惊异于对生命的强烈作用和儿童与生俱有的潜质。之所以能对婴幼儿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最基本元素流动性、运动性、节律性能吸引感官不由自主地去跟随它。这种“上下翻飞”的美妙声响和有节律的运动又会进一步刺激婴幼儿的运动神经,而我们知道,运动正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律动活动的教育价值
和运动不但与生命成长关系密切,而且与个体的心智发展关系密切。感官一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发生在儿童从出生到四五岁之间。它是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跟随的身体律动可使幼儿对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自主的表达。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知的基本要素,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调的高低、段落的划分乃至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等。跟随的身体律动还能培养幼儿听觉的专注力以及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动作反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创造力,等等。动作还像一座连接感性和理性的桥梁,能帮助幼儿理解音调的高低,感知的开始和结束,这些都可为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律动活动与节奏能力发展
节奏是的重要元素,是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活力,也充满情感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肌肉的反应来感知,节奏感完全依赖于运动。儿童阶段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年龄期。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论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但是需要诱发和培养。只有以听和做身体动作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本能。我们可以通过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儿童对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把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他们体验情绪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节奏是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人体运动是节奏的外在表现。
三、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活动中的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奥尔夫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通过动作开展教育的方法,其中的“声势”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方法。基本的声势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供幼儿园选用的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形式多样,如手指游戏、原地做动作、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等。
手指游戏较简单,并且深受幼儿喜爱,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能力。例如,配合碰碰眼睛、耳朵、手脚动作的歌曲,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体并建立起身体意识。
原地做动作是指让幼儿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探索站、坐、蹲等身体动作。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地做动作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幼儿对动作的控制则是从控制头部和上半身动作开始,再向控制下部肢体动作发展的。
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做弹跳、摇摆、跑动、等动作。移动位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可缓慢拖着脚步走,可挺起身子、脚步有力地走,可轻松地蹦跳,等等。通过轻快与沉重的对比,幼儿能够准确地体验到情感的表达。又如,配合不同风格的(轻柔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即兴跳舞。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节奏,体验快乐。
【试论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