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AwMTExNQ==&mid=2247507851&idx=1&sn=2c8cce47febc12a1cab816f566181003
近些年,创造力培养一直是教育里的热门话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最近ChatGPT大火,很多专家更是强调,创新能力将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
但是,如何培养创造力,我们经常看到诸如“十个技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五大策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之类的文章,点进去看具体内容,大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是因果颠倒的无价值信息。
所以,如果再有人告诉你,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将被未来社会淘汰,又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的时候,你要知道,他除了在贩卖焦虑,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第 1177 篇文章
关于创新的真相
其实,在人类文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真正的创新空间是非常狭窄的。
想在某一领域有开创性的进展,你首先需要熟悉这个领域已有的成就和研究结果,而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发展到今天的相关研究都是浩如烟海,就算读到博士都不见得能把这些文献全部了解,更别说深耕一个领域之后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所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一次讲话中告诉年轻学者,当今这个时代创新是非常难的,可能穷极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开创性的成果,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创新对那些高精尖领域的佼佼者都如此艰难,你指望我们大部分普通孩子,上几节思维开发课就能有创造力吗?更有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鼓励孩子天马行空,最后孩子学会了标新立异甚至产生荒诞怪异的想法,这跟创造力都不挨着,更别说掌握适应未来的核心能力,家长花钱也只不过图个心理安慰而已。
什么是创造力
谈创新,其实在谈什么
但是,这并不是贩卖悲观,而是为了开始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创造力不是一个刻意培养的结果,那是什么?如果没有创造力,我们的孩子真的无法立足未来社会吗?
创造的性格可以培养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与其关注创新能力,不如关注跟创新相关的性格特质。《性格力量》的作者保罗·图赫就把单纯创造力的培养转移到对个性和性格的关注上,他认为创造力不可培养,但是创造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
比如抗挫力,因为几乎所有的创新之前都有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如果没有面对失败的能力,你再有想象力,思维再发散,可能都无法最终取得成功。
提到创新,很多人会想到第一代 iPhone的诞生,以及跟它关系最密切的人乔布斯。iPhone诞生的过程,就可以看到乔布斯的性格力量。
他对手机创造性的设想,来自于对当前手机功能的不满意:设计丑,功能混乱,歌曲下载困难,内存小,等等。所以他希望有个手机,功能简洁清晰,没有键盘,需要打字就出现打字键盘,需要打电话就出现数字键盘。
当这样的手机真正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吸引了,因为这款手机给他们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
那你能说这是乔布斯凭空想象出来的手机的吗?我不认为是,以前的手机设计者是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而乔布斯却说自己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
提前知道别人想要什么的基础是,他真正关注自己好的或不好的体验,理解自己的需求,并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其实是建立在真实且深刻体验上的同理心。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是一波三折。据说在外观设计经过了9个月之后的一个早上,他跟主管们开会说他并不喜欢当前的设计,这意味着一切要推倒重重来。甚至在发布会的前几天,他用来演示的原型机还不能正常工作。
如果没有强大的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可能也不会有这部划时代的手机。
iPhone的产生还得益于多点触控技术的发展,以及与一个制造金刚玻璃的厂商的合作。同时,还来自科技与审美的平衡,乔布斯就说自己只是站在了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路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学习艺术的经历,本人也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也经常参加冥想、禅修之类的活动,我想这些也都曾经是他灵感的来源。
禅修冥想
这些因素综合下来,你会发现,创新根本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的,更像是各种因缘和合下的某种水到渠成。而人作为其中因素之一,也只能是发挥自己某些性格特征而已。
所以与其绞尽脑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如带孩子深入体验真实的生活,因为不管是同理心还是抗挫力还是合作能力,都来自孩子在真实生活中的历练而不是几个教育技巧。该上学的上学,该玩的就玩,只有深度参与生活,孩子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人际困境并想办法解决,一个有力量的性格也得以建立。
创新源于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但是,即使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具备了所谓的创新的性格,在一些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新也很难发生,这就回到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创新,他就注定被社会淘汰吗?这个焦虑贩卖得着实有点严重。
当初蒸汽机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担心工人要失业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成了使用机器的人;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又有人说人要被互联网代替,但你发现,互联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虽然我们不知道新一代人工智能出现会带来什么,但是它在代替人类部分劳动的同时,也一定会衍生更多与之相关的行业或者新的工作方式,比如一个互联网大佬就曾在文章里说,AI的出现,会使我们的社会未来增加5亿程序员,因为人人都可以通过AI设计自己需要的程序。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竞争也有机会,有生活百态,也有人间烟火。每个社会,需要创新性人才,也需要千千万万自食其力,认真生活的人。
而且,即使是那些具有创新的能力的人,他们的创新其实也来自于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李子柒?抛开运营的因素,至少她呈现的内容,满足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回到生活本身。
她在视频里做的事情看不出任何创新,都是她小时候看爷爷奶奶或者村里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做木工,编竹筐,做美食,这不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吗?而恰恰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她与外界的喧嚣、忙碌隔离开来,有一种安静和笃定的气质。
跟李子柒相比,那些用尽手段赚取流量的博主,反而显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而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生活,让人觉得极具创新性。
回归生活的教育
一土从创校起就坚持一些回归生活的教育,语文课上讲到《悯农》,孩子会好奇种地有那么累吗?老师就会带孩子在学校里点东西,每周浇水拔草,让孩子亲身体体验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为什么种了很多种子,但是发芽的好像没那么多呢,科学课上老师会帮助孩子们了解种子的结构,孩子们就知道种子发芽的顺序和要素;到英语课上学习食物金字塔,了解什么是健康食物;期末结束孩子们用自己种的蔬菜做成沙拉,用英语向家长展示这学期的所学。从真实生活里去发出疑问,老师带孩子去体验的过程就是以学习中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
马斯克从 SpaceX 到特斯拉,颠覆创新的秘籍就是第一性原理——看到事物最本质的方法,将事物拆解到最基础的本质上,然后找到可以确信的东西。
在一次访谈里马斯克讲述了他做电动车的是如何回归到事物本质的。刚开始做电动汽车,很多人觉得他不可能做成,因为电池组很贵,而且一直都这样。
他说:“很多人会说电池很贵,它的成本是600美元每千瓦时,未来价格一定也不会便宜。那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你可以思考,构成电池的原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的现货价格是多少?电池无非是由钴、镍、铝、碳以及一些聚合物,加上密封金属罐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它拆分成基础原料,然后去伦敦金属交易所买这些原料,会花多少钱?算下来大约80美元每千瓦时。”
“所以,你只需要想个巧妙的方法把这些原料组合成电池的样子,就能得到比人们想象中便宜得多的电池。”后面特斯拉的成功。
如何降低电池成本
在一土三年级数学课上,一道难住大家的数学题,郭老师并没有讲这道题本身,反而给孩子们出了一道一年级的题,再问孩子们一个二年级的知识点,孩子们马上就喊道:“知道啦,知道啦,老师你不用讲了。”老师是引导者,在适当地时机,帮助孩子回溯知识的本源,同时也帮孩子们把知识进行了勾连,所以一旦通了,孩子们马上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当下的解决问题。多次这样的引导式练习,孩子们自然会习得当自己遇到问题应该如何回溯,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所以,与其思考如何让孩子让孩子有创新力,不被未来社会淘汰,不如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如何放下焦虑,回到当下的生活,看到生活本质,而不是一直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这当然不是说要让我们的孩子都回归传统,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体验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在恐惧的驱动下,打仗一样去考证、过级、素质拓展……
也许,当他们真正踏踏实实生活的时候,他们才能发展稳定的情绪,找到自己的热爱,有意愿有动力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自食其力,能融入真实生活,也能在真实生活中保持思想独立和自我独立的人。
这样的人,才能创造性的适应他所在的社会;也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创新。
一土一直也在撕掉“创新”的标签,一诺和华章一直强调,我们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很多人说一土做的是“创新”教育,但是一诺和华章反而一直强调,我们只不过做了回归本质的教育。
一土每个学科都会进行这种探究式学习,学数学会涉及艺术、历史,探究数的本源。孩子接触诗歌的时候不会上来讲韵律,让孩子了解诗人所在的年代和处境,以及为什么他们会写诗而不是其他文体,然后再去讲诗歌,都是给足孩子看到生活本质的视角。
一土招生季,带孩子来感受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