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一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5OTkyOA==&mid=2665697349&idx=1&sn=87a3113d3743f65a6695232d4bbc22d6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写在前面:
“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截至2022年1月,三孩政策在我国已实施近半年。
大部分80后和90后,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多子女家庭是陌生的,他们为何会做出生三孩的决定?尤其当身在职场的女性,选择成为一名三孩妈妈后,如何维持体面的职场生活?要不要换工作?请不请育儿嫂?养三孩,每年成本到底多少?
一条采访了两位职场三孩妈妈——85后的李敏,75后的邓澄,深入讨论了她们的生活和抉择。也咨询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靳永爱,聊了聊当代女性在面临多子女的情况下,如何将生活调整到最佳状态。
01.
婚后,邓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和谐大家庭。2001年,大女儿出生,考虑到对单位的影响,以及本身身体素质的原因,她迟迟未能再孕。
02.
每天7点起床,7点45分送两个大孩子去幼儿园,8点15回到家里接替婆婆照顾最小的甜甜,中午趁着甜甜午睡的2-3小时完成80%的工作(通常用来做一天内最重要的任务,比如制作工资表),剩下的工作量则是碎片化处理——什么时候手头闲下来,就去做30分钟。
大多数时间,她其实是闲不下来的。
家里的孩子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家里有两台自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每天都会洗满满当当两大桶衣服,孩子特别脏的衣服还需要额外手洗;
大宝挑食瘦小,所以她每天都尽量去菜市场买孩子喜欢吃的菜;
针对每周都会出现的意外状况,比如更换身份证、交罚款,她会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一起去市民中心排队;
周末,一家人集体出游,去周边的农场、温泉或是动物园。
每年的流感季,家里就成了重灾区,三个孩子会交叉感染,轮流中招,每次前后都要折腾半个月左右才能完全缓过来。
她迟迟不请育儿嫂,首先考虑的是费用会超预算。
目前三个孩子每年的支出在20-30万之间,大头主要是他们的学费、兴趣班、夏令营等等,如果再加上育儿嫂的费用(大约每月1万到1万5之间),他们的家庭储蓄可能不够充足。
其次是因为“作为妈妈,错过孩子的任何成长,他/她第一次爬行、站立、说话,都会觉得太可惜了。”“昨天我在给甜甜洗澡,姐姐撒娇也要来。她们倚偎在我腿边,说‘妈妈,我爱你’,我就觉得疲惫一扫而光。”
李敏按着传说中的“trouble 2 terrible 3 horrible 4”一步步走来,在崩溃和幸福之间来回穿梭,也觉得自己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了。
邓澄则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在育儿初期,她们家请了两位阿姨,一位主要负责做家务,一位负责带最小的孩子。
“选择请保姆,更大的原因是在于我和我老公(65后),不像90后的夫妻,一方面我们的精力有限,还需要全职工作,每个月还有2-3次的出差;另外,父母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帮助持续照顾孩子了。”
年龄是一方面,同时,家庭收入对育儿选择的影响也很大。
早年,家庭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赚得的第一桶金,也从此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储蓄。
像邓澄家这样经济相对充裕的家庭,在孩子的投入细项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目前,他们家三个孩子的年支出在80万左右,主要包括:大女儿留学费、阿姨工资、国内旅行、二宝三宝兴趣班等等。
即使如此,在育儿这件事上,光请阿姨也会有问题。因为当地的培训系统不是很健全,加上阿姨个人不稳定性高,常常碰到这样的意外情况: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满意的保姆,总是干了一段时间就走了。
这时,来自其他家人的帮助十分重要。
邓澄有她独特的优势,她本身就出生在一个三胎家庭,下面有两个妹妹。因为三家人都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孩子也都在同样的幼儿园或者小学,所以妹妹经常都会帮她接送孩子,她来不及回家,孩子就在妹妹家吃晚饭。
“我就特别庆幸自己有兄弟姐妹。”邓澄对三胎家庭选择生育三个孩子有独特的理解,她认为从小就生长在多子女家庭中的人,会天然地体会到多子女的好处,这会大大影响之后她个人的生育选择。
“简单来说,我享受了多子女家庭的好,就想让我的孩子也是多子女家庭出来的。”
03.
李敏提到,身边的90后妈妈在工作面试时,心理层面上,尤其畏惧生育问题。
面对适龄的女性,几乎每一个面试官都会询问婚育情况,更有甚者,会问你是否打算生第二、第三个孩子。大多数人会选择违心地说,我暂时不考虑生孩子,或者我绝对不会生二胎。
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85后妈妈小敏,说到自己面试的时候,会刻意模糊自己三孩妈妈的身份,“人家听到你们家里有三个孩子,根本不想看你的简历,他们心里就给你定性了,‘你根本不是来上班的,就是让公司来给你交金的,让公司来给你养老’。”
▲日剧《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女主生娃后重返职场
好在过去的十年,她感受到女性在职场的权益逐渐得到提升。五年前,她所在的企业,领导特批:单位里的女性员工,生二孩给予两万元奖励。之后单位又出了生三孩的奖励规定。
作为职场妈妈,尤其三孩妈妈,似乎永远在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路上。
04.
虽然艰辛,但不少妈妈提到,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三孩有独特的优势。“三胎妈妈觉得育儿任务比二胎妈妈轻松。”
一个做金融的二胎妈妈说,自己家的大宝会对二宝有一种嫉妒的心理,觉得是二宝的出生夺走了自己的资源。两个孩子在家的表现就是互抢玩具,爸妈如果偏帮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会格外委屈,认定是父母偏心。
类似的情况却极少出现于三孩家庭。在三孩妈妈圈流传一个神奇的“金三角”理论。
李敏觉得,三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金三角,一方面不太需要爸妈出面解决口角矛盾,避免了偏心;另一方面,因为人数上永远是2:1,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李敏家的三个孩子,最近在家里分水宝宝(一种流行在儿童中间的玩具),出现数量不均的情况,哥哥和姐姐商量了一下,主动选择将多出来的留给了妹妹。
如果出现“要还是不要”的是非题,爸妈通常也是不介入的,三个孩子爬进沙发旁边的“儿童屋”里开一个讨论大会,等看到三个人笑着抱在一起了,家长就明白:结论已经出来了。
无论是李敏还是邓澄,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都发现夫妻两人的总能量就这些,要分散给三个孩子,只好放弃了所谓“精英式育儿”。
最基础的,比如目前在年轻家长中流行的“孩子3岁前不吃盐”的食谱规则,她们不执行。李敏家的甜甜,还不到1岁就学会了在妈妈旁边啃鸡腿;邓澄规定孩子们,大家都吃一样的菜,可以不吃完,但晚上绝对不会“加餐”。
孩子的衣服不会买太贵的,很多哥哥姐姐只穿过几次就穿不下的衣服,就会留给弟弟妹妹。
在课外兴趣班方面,李敏让孩子们明确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大家一起去上同一个兴趣班,这样也方便了她每次的接送。
“三胎家庭,没办法关注得那么细,我们习惯让孩子们自己做决定,决定后就不能后悔了。”
在放弃精英式育儿后,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反倒是被激发了。
邓澄觉得孩子们的共情能力更强了,尤其是年龄还比较小的二宝和三宝,出门在外会习惯性看好比自己年龄更小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考虑事情从集体出发。三个孩子会有更统一的行为规范,相互也会迁就对方。“他们会想我们三个人要吃多少、要买什么,而不只是我自己要什么。”
针对各位妈妈提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靳永爱副教授从人口学的角度上,解读了三孩政策和生育现状。
Q:一条
A:靳永爱
Q:国家正在实施怎样的措施,帮助多子女家庭或者有意愿多生育的家庭呢?
A:国家在生育政策包容性里面就强调了要降低成本,现在主要是生育成本太高了,我们要考虑从哪些方面降低成本,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
首先是各部门的联动,不仅仅是卫健委,也涉及到教育部门、发改委、民政局等等。从政策角度来说,包含了住房政策、教育政策,比如说前阶段学区房被炒得很热,就会出现政策的调控;教育部门,也在延长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
现在最迫在眉睫的是婴幼儿0-3岁的早期托育服务体系。第一个孩子或许可以靠父母。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父母年纪大了,也可能有自己的健康问题,养育孩子会影响到他们就业、晋升……我们需要托育式服务,可能主要是政府来主导这样的托幼机构,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当然这些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也需要慢慢观察它的变化,因为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 END –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一条(id:yitiao)。
推荐阅读
2021年,你漏掉的文章都在这里
可不可以不开心?
一位爸爸的戏剧节侧记:选择看见,就会有希望
↙对于三胎政策,你怎么看? |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给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