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环境与儿童的“呼应”,但在实践中,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往往止步于“欣赏”层面,通过视觉给予教育的引导。这种低层次的“互动”显然不能达到我们对幼儿全面发展的诉求。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3�D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除了评价指标对于教育行为的指导意义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我们的关注点从“课程”迁移到“人本身”,这就越发要求我们在环境中更大程度地提供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场所。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区是幼儿直接参与操作与环境互动中动手、动脑体验的最佳平台,幼儿在其中可以发展认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让我们从活动区的创设开始,为孩子们营造快乐的自主体验空间吧!马上行动,孩子和我们都会从中受益。
严格地说,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来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以下就是班级活动区设置五步曲
第一步:依据班级幼儿特点拟定活动区域种类,整体布局
1.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与发展需要拟定了活动区的种类。
小班重点区域: 安抚角、娃娃家
中班重点区域:建构区、角色区、阅读区、益智区
大班重点区域: 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科学去
2.考虑本班幼儿男女比例。
女孩多重点区域: 角色区、表演区
男孩多重点区域: 建构区、科学区
3.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创设时,就要考虑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决定了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是5~7人,因此在设计活动区时,必须考虑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室可能提供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
第二步:按基本要求初步规划活动区布局图
空间布局注意事项
1.动静分开,减少干扰
动态区域:表演区、建构区、角色区
静态区域:科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
2.相关相邻,互联互动
娃娃家,可以把图书区和它相连;娃娃家还可以和积木区、表演区相连。这些方式
都是为了让娃娃家有更加丰富的主题。如果跟商店相连,他们就想到要去买东西;如果和搭建区相连,他们就会带“孩子”看搭建的场面。这样会有一些语言的互动。
3.三源恰当运用,安全便利
阅读区最好靠近自然光源充足的地方;科学区、美工区最好靠近水源;表演区最好靠近电源。
第三步:根据布局图规划区域之间的分隔
活动区分隔的基本要求:1.活动区分隔要一目了然;2.兼顾游戏的隐蔽性和开放性。
常用的地面隔断有:玩具柜、纸箱板、废纸箱、地垫等;
常用的空中隔断有:纱帘、光盘、幼儿手工作品等.
第四步:创设区域小环境
规范:风格、方式、色调要统一。 便利:便于幼儿操作;便于教师管理
美观:色调搭配合理;造型生动有趣。 特色:凸显本班特色
①统一标志、区域牌。
②制作进区卡。
进区卡是进入区域的凭证,起着调控区域内人数的作用。
进区卡的种类:
插嵌式:区域口设置一定数量的卡袋,幼儿进入区域时把自己的卡片插入卡袋,卡袋无空位则为满员
悬挂式:区域口悬挂一定数量的卡片,幼儿进入区域时取一张卡片挂在身上,卡片取完则为满员。
③制作物品标识
物品标识的目的:便于材料的收纳管理。
物品标识的类型:数字标识、数量标识、图形标识
④制定规则
规则的目的:规范行为、提示规则、示意步骤、丰富情节
提示的种类:人数提示、操作提示、情境提示
如何让幼儿掌握一般性规则
第一:建立规则,让大家知晓并认可: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第二:体验规则,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在中愉快体验,在视频中观摩体验,在操作中证实体验,在评价中反思体验。
第三:内化规则,让规则成为习惯:关注细节、长期坚持、坚持强化
⑤提供记录性环境:记录表记录、作品记录、照片记录
第五步:按照已完成的设计实施活动区布局
对幼儿:发挥隐形助教的作用、激发操作兴趣、维持探索欲望
对教师:减轻管理压力、达成教育目标、内化活动规则
总之科学建构活动区,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一步. 请相信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对幼儿教育的专注,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努力为幼儿提供多维环境,和幼儿共同不断地实践、观察、发现、思考、讨论,我们收获的是感动和惊喜,感动的是幼儿学会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完全意义上解放了手、眼、脑,实现了自主建构,主动学习,惊喜的是幼儿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区域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充满着活力和生趣,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吧。
【幼儿园区域创设五步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