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儿育女的头一年,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在憧憬着一个纪念性的时刻:孩子清晰地说出第一个词汇。原因无他,就像学会独立行走之于生理成长,语言习得同样是心理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大多数家长们习惯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孩子更快更好地学习语言提供条件——给宝宝讲故事,与宝宝交流,对识图卡片指指点点地告诉他这是什么。可父母们在跟宝宝交流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大量采用叠字——“车”变成了“车车”;“饭”变成了“饭饭”;“狗”变成了“狗狗”。
这种相对特殊的语言,在发展心理学的科研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儿语(Parentese),也可以被直白地称为Baby-Talk。而叠字,只是儿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除了频繁采用叠字之外,儿语通常还有其他的特征:语调比正常会话时采用的要更为高昂,语速却更为缓慢,同时还伴有比较夸张的表情。这些对话语的表达方式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选择的,同低龄儿童的交流方式。
不过,在现有的一些育儿观点中,以说叠字为典型代表的婴儿腔调的话语,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否定,甚至耸人听闻到“会导致孩子语言发展滞后”的程度。但类似观点,并没有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得到什么强有力的支持。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婴儿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主任,艾普尔·贝纳西(April A. Bernasich),针对婴儿语言发展的滞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她的研究成果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语言发展滞后可以归因于先天因素——相较于培养不当,更多的是遗传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如果孩子遗传没问题,也没有刻意的培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依然可以在该学会语言的时候学会它,但通常只是会处于普通水平,未必能获得怎样的突出成就。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滞后的语言发展通常与遗传有关,而卓越的语言能力往往伴有后天的优良培养。
儿语,就是在孩子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值得家长积极尝试的一种培养手段。
事实上,儿语的存在,具有相当的跨文化普遍性。全世界人民都不约而同的跟自家小宝宝用同一种模式说话。为人父母,下意识地就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孩子讲话,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儿语能够得以如此大规模地保留,肯定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只有略微高于孩子当下语言能力的语言信息,才能有效促成孩子学习语言。给八个月的宝宝干巴巴念《资治通鉴》,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上讲,肯定没有同他在玩耍中使用儿语的效果好。
对于十八个月以内的孩子,儿语有相当好处的原因便基于此。使用叠词,更接近于孩子对语言掌握的初级形式。孩子们对语言的学习,基本是从叠词开始的,而后才过渡到“妈妈抱”和“玩车车”这样的复合叠词,进而发展成句式和语法。在语言的初级阶段使用叠词,优势不言而喻。
缓慢发音,更接近于孩子相对于成人更慢的语速。在词汇量渐长的同时,孩子们对发音器官的运用水平、新学词汇的熟悉程度也在默默地提升着。毕竟没有人刚学了几个词,就学会了说快板。
高昂的音调,是孩子学习语言时最初掌握的“语气”。孩子们对语气的运用很不娴熟,作为语言的初学者,两三岁的孩子能正确运用的语气大概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高声喊叫是最基础的语气形式,没有之一。在一些情况下,孩子们光靠尖叫本身,都能传达情绪和信息,甚至都不用在其中使用有意义的具体语音。
夸张的表情,则在吸引与保持孩子注意力的同时,还辅助说明了当下词汇的情感内涵。
但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儿语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有相当的时效性。当儿语本身已经无法在语言水平上超过孩子当下的语言能力,它的积极作用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它有助于语言学习的前提,是它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达到了两岁半左右,掌握了七百个常用字词的相关发音,可以相对连贯完整地说出句子,也有了更充足和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自我——儿语就应该从这个家庭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儿语会在二十年后回归,那个时候,昔日蹒跚学步的小孩会在自己的爱情中重见这个老朋友。关于儿语的研究发现,情侣之间会类似家长跟孩子之间,用撒娇和昵称等方式高频率地使用儿语,不过这时候,语言学习不再是目的,它已经蜕变为一种社交工具。
其实,是否采用儿语,从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角度上看,远不是最重要的后天手段。在一项针对40个家庭的研究中,心理学者们探讨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婴儿语言习得的影响。调查人员在三年中,每个月都拜访这40个目标家庭,并记录家长们与孩子之间的语音沟通方式。对于这些信息的分析维度,包括家长们同自己孩子沟通时的词汇量、表情、语气语调、频率等等因素。在研究结束后的几年里,研究人员还分别测试了这些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以及上学后的成绩水平。
这个研究发现的成果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两个:
与宝宝语言发展水平最相关的两个要素,是家长跟自家孩子说话的数量与频率,是否采用儿语并没有成为教孩子说话的核心要素。
家长与宝宝交流的意愿越强烈,交流的内容越多,对孩子智力产生的积极影响就越显著。这一相关的系数甚至超过了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对孩子智力的影响系数。在研究之中,家长跟孩子说话最多的几个家庭里,孩子3岁时的智力水平,是说话最少的几个家庭的孩子的同期智力水平的1.5倍。
结合一系列研究成果以及当下的养育环境,我们还额外向各位家长建议:虽然对孩子说话越多越好,但是只有真人对孩子说话才有用。已经有研究证明,所谓教孩子说话的视频节目和给孩子讲故事的电子设备,对语言学习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给孩子听收音机,也不会练就他卓然的语言能力。电子语音没办法及时反馈,是无法与孩子完成交互的,同时,也没有表情,更缺乏情感联接——它可能起到安抚作用,但它很难起到教学作用。
虽然孩子暂时听不懂或者不会说,但是身为家长,依然要坚持高标准地继续说下去。在孩子出生的这段时间里,他可能很难对你说出来的话加以反馈与复述,但是,父母们依然有必要坚持。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还不能对你说,但是你对孩子说,依然是有用的。孩子出生42分钟后,就已经对沟通和交流萌生了意识。同时也有研究证明了,给超过三个月的孩子讲故事,就可以有效影响其日后的语言学习,如果同时辅以良好的互动和亲密的身体接触,而不是干巴巴地傻讲,那就更好了。
家长们应当注意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用更规范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自己都水平欠佳的老师,能教出怎样优秀的学生。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的教词汇,一般是从具象名词开始(汽车、水、妈妈),再到具象动词(摸、走、跑),再到形容词(疼、臭)。代词(你、我、他)和介词(和、或)通常都是孩子自然习得的,不用太刻意地教学。而抽象词汇(和平、理想,性格)则是难度更大的词汇,没必要纳入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目标范围中。除此之外,对有的家长来说,同时还应该注意咬字清晰,日常用语中的语法运用也有必要加以注意,毕竟,语言从不仅仅局限在字词本身。
小桐说:怎样培养孩子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提供语言刺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说话是从听和模仿成人说话开始的,老师们给予他们的任何一个口头言语的刺激,都是对他们听说能力的训练。在与孩子交谈时,老师们到用词恰当、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速度适中,使孩子听清每一个字的正确发音,以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幼儿。
2.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们一直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体验的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做个有心的老师。孩子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大胆地表述出来,老师把幼儿所说的话记录下来,使孩子在语言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或者让幼儿先画下来再讲出来等等。
3.抓住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机会,使孩子有话愿说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老师们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如让孩子给孩子讲故事,教他先要向大家问好,再要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今年几岁了,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而每次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都会说:“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等老师讲完了故事,会要求孩子们说一说今天我讲的故事的题目是什么。
4.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孩子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两个幼儿为一件玩具发生了矛盾,一方想从对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则千方百计不让对方拿走。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交往的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让童年就像童年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让教育回归教育
2014.9.1~2015.8.31年龄段 还有少量学位,正在招生~
2013.9.1~2014.8.31年龄段 还有少量学位,正在招生~
(本文版权归“书院”微信公众号所有,授权请联系bitongkids@sina.com)
招生咨询电话:+86 13693350113,57177081,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