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一本书中读到,有一种外星人有四只手。她觉得很神奇:“要是我有四只手的的话,我就可以拿四个东西了……在教室里的话,我就可以拿两个东西了。”
我笑称这是一个蒙氏教室规则梗。在蒙氏教室中,孩子每天都在工作。他们有很多时候都需要把一个东西拿到另一个地方去。为了保护教具,多数教室都有这样一条规则:一次只拿一个物品。
谈及蒙氏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由。孩子不用整齐划一地坐在教室里,而是在环境中自由选择工作。除了工作,还可以自由走动和交谈。好像蒙氏尽提供自由了,孩子想干嘛干嘛,充分释放天性。
这是对蒙氏莫大的误解。
一个教室中二三十个孩子,他们的年龄不同,手里各自所忙碌的事情不同,教室里有一些瓶瓶罐罐的声音、一些因为站起和坐下发出的桌椅的声音、一些交谈的声音……
整个教室混而不乱,这是怎样做到的?绝不是把一群孩子丢到一个蒙氏教室。然后任他们自由发挥就可以达到的。
教室里一定有规则。只有规则的存在,才能保护这个群体中所有人的自由。
你有选择工作的自由,但是规则会告诉你,你只能选择放在教具柜里的工作,不能选择别人正在做的工作;你有移动的自由,但是你只能在教室里走,不能跑;你有交流的自由,但需要控制音量,不能打扰到其他人……
规则是怎样产生作用的?不是靠棍棒,不是靠恐吓,不是靠「小嘴巴闭闭好小眼睛看老师」,不是靠高控,不是靠小红花,不是靠积分奖励……
靠的是老师的示范,有时还要让他们体验到行为可能会承受的后果。
但最重要的,是要靠氛围。一个孩子刚进入蒙氏环境时,可能没有什么集体生活的经验。教室里不能跑,他不知道;教室里不能叫,他不知道;教室里的东西不能随便玩,他还是不知道。
但是他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的其他孩子,都是那样做事情的——他们走路,轻声地说话,到户外去的时候要排队,做完一份工作之后要收起来放回柜子里……老师教给他的其实很有限,但他跟着其他孩子,自己就学会了。
上图中站着观察别人工作的这几个孩子,都把手背在身后,这也是教室中的一条规则:当观察别人工作时,把手背在背后。
这样的规则,需要老师的介绍和示范;如果因为未经同意而去碰了别人的工作,会承受被请离的后果;当很多孩子都这样观察别人工作时,新来的孩子也会学习模仿。
所以,规则是怎样产生作用的?靠的是示范,承担后果和氛围。但最终,当一个孩子形成足够强大的意志力,他也发展出了很好的同理心,关心自己所在的群体和同伴的感受……
当他达到这样的能力时,他或许就可以不再依赖于「把手背在后面来观察工作」这一外在的规则,他将拥有的是内在的控制力。而这,正是自律的开始。
……
一间教室,一个群体,提供一些合适的活动,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当然,还要给他们一点点时间。然后,他们就会良好地自我运转,呈现出这世上最美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