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 ?? ??

  • 你是否曾被孩子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弄得哭笑不得?

  • 是否好奇过,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会思维灵活得让人感叹脑回路奇特,有时候又卡在一个很简单的地方转不过弯?

  • 是否感到困扰,为什么孩子读一个绘本要读几十遍,玩一个游戏能玩几个月?

  • ……


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讲讲孩子的思维灵活性,聊聊孩子的死脑筋与活脑筋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本文转自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
已获授权,作者:杨杨

 1 
灵活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因为孩子的思维灵活、天马行空,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这些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大人们,经常会为他们日常的古灵精怪而感到惊喜。

这也是我做幼儿产品的教学研发时,最大的动力之一。每次孩子出乎我意料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尽的欢乐,这也不断启发着的我的设计和思考。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大部分家长会以此为傲,希望能呵护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小脑筋。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产生怀疑,孩子到底是活脑筋还是死脑筋

不止一个家长问过我,孩子老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怎么办?他为啥就是要读那同一本书,换一本书就撒泼打滚。

我还记得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儿童博物馆里开了一个日托班,有个两岁半的孩子,每天自由玩耍的时候都只玩一个游戏:炒菜。完全是类似的流程和套路,他十分熟练,找个可以当锅和铲的东西,再捡几颗可以当菜的小积木,就开始洗菜、炒菜、装盘、上菜、吃菜…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小小年纪是个熟手厨师,还挺值得称赞的,但是连续一周反反复复只玩这一个游戏,让家长有些坐不住了:好好的祖国花朵,为啥如此着急开启打卡上班的打工人生活呢。

于是妈妈来接孩子的时候,尝试在“炒菜”游戏里加一些别的玩具,或者说服孩子换一个游戏场景。但是都失败了,孩子依然日复一日炒着菜。

这些重复行为,代表着孩子不灵活吗?

首先,重复一个游戏、一本书的行为本身,跟灵活性是不相关的。孩子天生就是喜欢重复,这是生物的本能。

小宝宝还在子宫里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通过羊水来熟悉妈妈的胃口喜好,并在出生后很快开始偏好妈妈的脸。这些外部刺激,通过不断的重复,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使他们对环境有了一定的预判和掌控,更有利于他们生存下去。

而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对幼儿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怎么突然就要出门了,我最喜欢的冰激凌怎么就掉地上了,我想要的玩具为什么就不能买…

这样的世界里,一个可预知的、让人开心的事物是多么让人依赖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刚到国外生活,每天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这时忽然遇到一家地道的中餐馆,是不是能给你带来心灵抚慰,让你一去再去呢?因此我们可以说,重复带给孩子的是信心和力量。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重复也不止是安慰、自嗨和穷开心。实际上,重复也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成人觉得无聊,是因为我们的神经连接经过长年的重复和练习已经发展得很好了,而对孩子来说,每一次重复都是加强神经连接的过程,都有着不同的乐趣。

有的家长觉得,我可以接受重复,但是我想孩子变着花样去学这同一样东西。这其实也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说有实验发现,同一个生词,通过同一本绘本去学多次,比从几本绘本里各学一次来得效果要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迁移确实很重要,这也是家长们焦虑的一大原因:孩子重复就算了,还不接受我提议的新活动,他是不是教不会?

其实,这个“无法转移关注点”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灵活性问题。而这方面的灵活性的欠缺,对幼儿乃至青少年都是一个难题,是人类生长过程中很正常的阶段,并不代表孩子教不会。


 2 
灵活转换怎么这么难?

1、灵活性不只挑战小朋友

孩子面对的这些灵活性问题,主要是跟他们的执行功能有关,可以简单理解为孩子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家长可能听说过这个词,它其实还能再细分。一种比较公认的分法,将执行功能分为三种能力: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认知灵活

这个认知灵活,也就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即孩子的思维灵活度。对于幼儿来说,最基本的认知灵活在于,他们能不能从一个规则或者活动,顺利切换到另一个。比如幼儿园里一个活动结束了开始下一个活动,孩子能不能及时适应。

认知灵活可以让孩子面对问题更机灵、更有创意、不死板、不逮着一个点不放。它在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不仅仅是学龄前的幼儿,很多小学的孩子,甚至我们成年人的认知灵活也日常受到挑战。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网上流传的千奇百怪的小学错误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比如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孩子的答案,它曾经是我一整天的快乐源泉。

看之前,先让我问一下大家:说到“草”,大家会想到什么?假设大家都是成熟的大人????,应该都想到的都是地上绿油油的植物。

但是它在不同语境之下,完全可以是别的意思,比如说“草图”。然而,在一个没发挥好灵活认知的孩子眼里,“草图”是这样的: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这孩子多厉害呀,还知道小草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呢。但就是因为误解了“草图”的意思,完全没有答到点子上,被画上了大红叉。

当然也可能是孩子完全不懂“草图”是什么意思,但是结合句子上文,应该能推理出既然这图要体现出“赵州桥特点”,那“草图”大概率并不是指我们平时说的那种绿油油的植物。

这也是认知灵活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让孩子能根据上下文提示,及时并准确地转移关注点,从而推理出生词的意思。就算不是生词,在语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我们灵活切换关注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比如下面这个“支付方式”的题目。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当然,这道题本身对现在数字化支付时代的孩子们不太友好,孩子的回答严格来说也不能说是错的。但结合题目中给出了具体钱数,也足够让人想到,这很可能是个跟数字有关的题目。

可以说,认知灵活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让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懂得变通,还能让我们在学习上做到知识串联,在不同领域运用学到的知识。但是也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对孩子来说,它就是很难。并且这些“错误”看上去,可能会像是孩子不听话、教不会,又或者是不够努力、过分粗心。

但其实,咱们成年人自己也并不是完全掌握认知灵活的。所以,在嫌弃孩子之前,咱们先来看看自己的水平。让我问问你:你打扑克牌技术如何?

你打斗地主或者德州扑克的时候,是那个一拿到牌,就能迅速发现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的人吗?你能根据局势进展,及时调整策略,拆散自己最开始预想的牌型组合,以组成更有利的组合去应对当下局面的高手吗?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如果不是,那至少在打牌这件事上,你的认知灵活是不足的。因此你应该可以想象,认知灵活并不简单。

扑克牌在规则设计上,要看数字大小、要看花色区分,因此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搭配方式,有的需要配一样的花色,有的需要配一样的数字,还有的要求数字递增,还需要具体枚数的牌搭配在一起。我这个业余中的业余扑克牌玩家,就经常在打完一局之后,才在大佬点拨下发现自己的牌有更好的组合方式。

扑克带给我们的烧脑,就跟孩子面对前文说到的场景时一样,认知灵活性面临了挑战。


2、孩子不灵活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上面说过,对孩子来说,认知灵活的困难在于“灵活转换”如何从一个规则切换到另一个规则,如何在情况有变化的时候及时适应,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能不能及时切换到另一条。

这个“灵活转换”的能力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既要有“灵活”,也要有“转换”。

我们首先来看看 “转换”这件事本身。孩子一开始是玩炒菜的,可以邀请过来一起堆积木吗?孩子以为“草”指的是植物,看到“草图”跟在“赵州桥”后面的时候能意识到其真实含义吗?

实验发现,即使需要“转换”的任务十分简单,在转换前、转换后的任务都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四岁以下的孩子仍然很难完成这种“转换”。

在一个经典的卡片分类实验中,孩子拿到四种卡片:红色的兔子、蓝色的兔子、红色的船、蓝色的船。也就是说,变量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卡上的物品,一个是颜色。

孩子的任务是,先把卡片以一个维度分类,再转换到另一个维度。比如说,实验者要求孩子先按照卡上的物品分类,然后“转换”一下,重新再按照颜色分类。

3岁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这样的:

实验员先花时间仔细解释形状游戏规则:船要放这个贴着船的盒子、兔子要放那个贴着兔子的盒子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然后开始形状游戏: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这是条红船,应该放哪?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把卡放到船的盒子里,放对了)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这是只蓝兔子,应该放哪?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孩子放到兔子的盒子里,放对了)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如此反复几轮,孩子正确率基本都在线。实验员又花时间解释说现在不玩形状游戏了,换成玩颜色游戏。道具还是一样的,只是规则变成了:蓝色放这个贴着蓝色的盒子,红色放那个贴着红色的盒子。

并且还通过提问,确认了孩子理解这个变化: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所以蓝色应该放哪?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把卡放到蓝色的盒子里,放对了)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红色应该放哪?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把卡放到红色的盒子里,放对了)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但是到了正式开始颜色游戏的时候: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好,那这是条红船,应该放哪里?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孩子还是按照形状游戏的规则,放到贴着蓝色船的盒子里,放错了)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这是只蓝色兔子,应该放哪?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孩子放到贴着红色兔子的盒子里)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如此反复,孩子的正确率就下线了。

并不是按颜色分类对孩子来说更难,如果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也是一样的结果。甚至有的孩子在实验员再次提示,现在是颜色游戏不是形状游戏了之后,依然按照形状来分类。

也就是说,孩子不灵活,是因为“转换”这件事本身,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题。就算孩子愿意转换、并且很熟悉那个转换之后的任务,要放下脑子里已经有的规则去拥抱新规则这件事本身,就可能让他们的小脑瓜转不过弯来。

上面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3岁的孩子,在规则变化之后,准确率只有40%左右;而4岁的孩子,就有90%左右的准确率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3到4岁之间,关于“转换”的这项认知灵活能力大幅度提升了。但是,这并不是终点,甚至可以说是认知灵活正式开始发展的起点。


3、给孩子和自己都多一点安全感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转换”就已经够难了;而更难的,还是“灵活转换”当中的“灵活”。

以上面的颜色游戏和形状游戏举例。假设形状游戏是A,颜色游戏是B,那么“转换”就是在任务从AAA变成BBB的时候,成功切换成B的规则。

而“灵活”,就是在任务是AABABBAB…的时候,同时思考着两个规则,灵活来回切换。这就有点像我们打扑克牌的时候,既要想着花色,也要想着数字。

如果说3、4岁的孩子开始会“转换”,那么要到11岁左右才能像我们成年人那样熟练地“转换”,而要到15岁左右,才能熟练地“灵活转换”。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4张图片

哈佛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Todd Rose)在著作《平均的终结》里有个金句:“学习新东西最难的部分,并不是接受新想法,而是放弃旧想法。” 

所以,当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孩子就是转不过弯来,而我们忍无可忍、气急败坏的时候,可以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自己:我们正在要求孩子放开他脑中已有的规则,去切换到另一套规则,甚至要求孩子在几种规则之间来回切换,这是一件绝不简单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上面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孩子在面临认知灵活问题时的困难,也是一些成年人自己面对育儿问题时的痛点。

我们大人自己,是不是也会执着于旧的想法呢?不管看了多少反鸡娃的文章,依旧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鸡着娃?因为旧的想法往往带给人以舒适和安全感,而改变需要花费力气。确实,改变是很难的,充满不确定性。

而我们的文章,正是希望能在大家改变的路上多提供一点安全感。


 3 
认知灵活的提升

1、灵活性差不用急,时间会解决问题

现在你知道了,幼儿重复玩一样东西,对他自己是合理且有好处的。并且,在孩子很固执、不跟着你的引导去“转换”行为的时候,也并不一定代表他教不会或者不接受那件事,就像卡片分类实验里孩子并不是不会按颜色分类一样,可能只是他被先到的想法缠住了。实在想教,可以多点耐心,在不同场合再试试,不用当下跟连“转换”都还不熟练的孩子较劲。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个方面不够灵活,比如上面看不懂“草图”的孩子,也许在其他涉及语言的问题上也容易犯错,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在语言以外的别的方面同样不够灵活。比如,卡片分类的规则灵活,就跟语言灵活能力并不直接相关。

并且,无论是哪种灵活,都是随着年龄提升的。整个执行功能,都是伴随着大脑的前额叶皮质的成熟而不断增强。

而这个部位,一直要到二十多岁的时候才会完全成熟。想想曾经是职场菜鸟的你,是不是也钻过牛角尖呢?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5张图片

虽说正常来讲,我们基本不用替孩子的认知灵活操心,但是因为它上可接创造力,下可接阅读理解和审题,你可能还是会好奇,到底能不能锻炼提升孩子的认知灵活度?不为了鸡娃,只是希望让孩子机灵一点

其实现在的科学家们也很好奇这个问题,并且还没有定论。不是他们测试的锻炼方法完全没有效果,而是还不能证明这些效果能很好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所以很遗憾的是,我无法给大家推荐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里时不时给孩子来点“小刺激”。


在生活中提升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展示灵活性,比如当我们遇到各种意外状况的时候:想去的餐馆满座了、想吃的零食掉地上了等等,我们大人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还有平时的各种日常习惯,也可以适当加入一点小变化,比如回家的路上必须沿着砖缝走,下一次变成遇到绿色的地砖要跳过去之类的。语言灵活上,如果你有点幽默细胞,可以讲讲段子或者谐音梗,这些都是灵活的语言艺术。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6张图片

不过对于低龄的幼儿来说,需要家长格外留意的是,“灵活”跟“日常”往往是冲突的。幼儿需要相对固定的日程表,才能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紧张焦虑的时候,孩子会马上停止学习,用尽全部力气去对抗焦虑。因此在日程足够固定、孩子有足够安全感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小变化,来帮助孩子发展灵活性。千万不要弄错了优先级。


换个角度,各有千秋


在最开头的时候,我曾经提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是我工作的动力。大家也许想问,既然通篇都在说孩子认知就是不够灵活的,难道你在暗示你工作动力不足?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7张图片

其实,孩子相比成年人,有一个更加巨大的优势。我们前文提到的“灵活转换”,是用新的想法去替代旧的想法,成年人确实更“灵活”、更会“转换”;但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很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需要“转换”!大多数事物本身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非常善于发现和接受新鲜的事物。

比如说,有实验发现,一个不寻常的规律,孩子会比我们大人更能准确发现,大胆地接受它并执行。

而对大人来说,更多的经验反而限制了我们开放性,当眼前的事物展现出来的规律跟我们的传统和常识不符,我们可能还是会选择坚持我们熟悉的规律,尽管它跟眼前看到的证据并不匹配。

其实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大脑就是为学习而设计的,而成年人的大脑是为了实用而设计的。

在孩子两到三岁的时候,传递脑信号的突触连接的数量是成年人的两倍多。而在这之后,大脑会逐渐减少连接的数量,因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并不需要那么多连接。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大脑会逐渐从更全面变得更有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孩子长大既会变得更灵活,可以熟练转换专注点,又会变得不灵活,对新事物更加犹豫不决。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8张图片

每个人的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相互影响的结果。先天决定了一部分,而这些生理上的必然趋势又决定了另一部分,最终留给我们大人干预和发挥的余地,其实并没有很多家长想象中的那么多。

所以,就幼儿的教育来说,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孩子、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指导,那么还不如只给他们充足的爱和安全感,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毕竟,他们自身的出厂配置,就已经在学习能力的巅峰了。

 – END –

文章来源丨来自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你好呀!我们是阿肉和阿团的妈妈邱天,爸爸Yilong。我们曾一起留学藤校,现在回到清华教书做研究,还联手开了一家理想中的幼儿园。关注我们,带你读懂孩子,放下焦虑。

作者丨杨杨,研习儿童发展心理十余年,在美国研究各种族儿童发展,回国落科学的育儿产品,大型儿童博物馆内容设计与策划,国际幼儿园课程设计与教师培训

参考来源

Casey, B. J., Tottenham, N., Liston, C., and Durston, S. (2005). Imaging the developing brain: 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cognitive development? Trends Cogn. Sci. 9, 104–110. doi: 10.1016/j.tics.2005.01.011
Chevalier, N., and Blaye, A. (2009). Setting goals to switch between tasks: effect of cue transparency on children’s cognitive flexibility. Dev. Psychol. 45, 782–797. doi: 10.1037/a0015409
Gopnik, A., O’Grady, S., Lucas, C. G., Griffiths, T. L., Wente, A., Bridgers, S., Aboody, R., Fung, H., & Dahl, R. E. (2017). Changes i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hypothesis search across human life histor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4(30), 7892–7899. 
Horst, J. S., Parsons, K. L., & Bryan, N. M. (2011). Get the story straight: Contextual repetition promotes word learning from storybook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 17.
Huizinga, M., and van der Molen, M. W. (2007). Age-group differences in set-switching and set-maintenance on the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Dev. Neuropsychol. 31, 193–215. doi: 10.1080/87565640701190817
Kisilevsky, B. S., Hains, S. M. J., Lee. K., Xie, X., Huang, H., Ye, H. H., Zhang, K., & Wang, Z. (2003). Effects of experience on voice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220-224.
Miyake, A., Friedman, N. P., Emerson, M. J., Witzki, A. H., Howerter, A., and Wager, T. (2000).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frontal lobe” tasks: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Cogn. Psychol. 41, 49–100. doi: 10.1006/cogp.1999.0734
Zelazo, P. D. (2006). The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a method of assessing execu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Nat. Protoc. 1, 297–301. doi: 10.1038/nprot.2006.46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39张图片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幼师课件网第40张图片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亲子Guokr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一个故事讲三百遍,娃怎么这么死脑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