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
“三点”
作者 / 朱继文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那在教育中有没有用武之地呢?孩子需要的支点是什么呢?能够撬动起什么呢?我们如何找到这个支点、用什么来撬动呢?
01
欣赏孩子的进步点,
激励孩子的自信
confidence
Appreciate
and inspire
我们大家都读过《点》的故事,那是一本针对教育者的绘本,读过后会让我们每个人陷入冥思。绘本内容很简单,一个小孩因为不会画画,老师鼓励他可以随意画点什么,没想他用笔使劲在画纸上面戳了一个点,老师仔细看了看说:请签名!于是后来这个点被镶进画框,挂在了美术教室里重要明显的位置。这个小孩说,他还能画出比这个点更好看的点呢,于是画了各种各样各种颜色的点,老师为他画的点组织了一个展览,他的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时候一个他的崇拜者对他说,我就是不会画画,怎么办啊?他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请你随便画一画,那个小孩颤抖着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条,然后他说,请签名吧!
简单的故事内容,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的感动?因为这里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情怀乃至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哪怕孩子只是画了一个点,也请孩子郑重签名、精心装裱、组织展览,对孩子的作品表达了大大的尊重和欣赏,给予孩子心灵上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激发孩子建立自信。致使他认为,自己还能够画更多更好的点点,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是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能力,当孩子充满了信心的时候,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教师给了孩子撬动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支点。
02
理解孩子的缺憾点,
保护孩子的自尊
respective
understand
protect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期盼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自尊是每个人极其珍贵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者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恰恰孩子的不完美更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在游戏中孩子常常有不会、不懂的疑难问题,孩子是怎么面对问题的,恰恰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观,如果孩子们乐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试错,说明平时教师一定是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不给孩子难堪,激励孩子在体验中学习,理解提问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边学边问、先思后问、才有完整的学问。
张雪门指出:有人认为儿童初期知识能力是缺乏的,是不完备的,因此,可以用教育的方法充实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变得完备,这是不正确的。完备不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张雪门还讨论了人生早期的生长期和可塑性问题。他认为,只看到不完备或认为用知识教育去解决完备问题的论点有两个错误;错误之一:准备将来而忽视现在,看儿童的现在,感觉什么都不完备,想要达到完备的理想,只有将来,所以教育的目标专顾到将来的一点。不知道儿童生长的历程各时期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不给,所不需要的反勉强给他。错误之二:抹杀儿童的特质,人生的生长,不但是求进步,同时还需要维持与保存。儿童时期烂漫的天真、创造心、好奇心、求知欲等美德,到了成人时反而会逐渐缺乏了。教育者不但不应该把儿童的现在看做“不完备”,而且要想法使之继续维持。为了儿童,保护好他们的自尊。
03
鼓励孩子的创新点,
还孩子以自由
creative
encourage
raise up
我们都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公鸡吃米》的故事吧,一次演讲一上台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他按着鸡头让鸡吃米,鸡死活甩头不吃;后来他又掰开公鸡的嘴把食物填在嘴里,公鸡甩头还是吐了出来,他松开手,让鸡自己呆在那里,鸡却开始低头吃米。陶行知就此解释道:“教育如同喂鸡,强迫是不行的,只有让他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他自由自主的空间,才会有好的效果。”他用深入浅出的生活现象告诉我们强迫灌输式的方式是没有学习发生的,启发孩子自由主动学习才是关键。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孩子学。给孩子一把创新的钥匙,让每个孩子有独具匠心的机会和活力。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教育要体现对孩子的正确认知与接纳、体现出对孩子的理解与包容、体现出对孩子差异的认可、 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体现出对孩子的鼓励和真爱……
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同、所处阶段不同,每位老师和家长的专业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性格和特长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找到的支点是不尽相同的,是见仁见智的,您在教育中发现了哪些普适的成长支点呢?针对个别儿童又有哪些独特的支点呢?撬动孩子一生获得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调整,相信您一定能在工作中用慧眼发现这些“点”。
END
继文视角
继文随笔
继文夜话
煮一壶铁观音,茶音高而持久,滋味醇正浓厚,香气如空谷幽兰,一泡浓郁,二三便如佳境,四五六深入灵魂,七泡余香回神,犹如独特视角,亦如老友畅谈,豁然开朗于醍醐间,岁月时光里教育初心常伴。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