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用“乖”这个字眼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但是很多情况下,当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法让孩子听话时,家长就开始搬出“乖小孩”的论调,苦口婆心地开唱:“孩子,孩子,为啥你这么不听话,乖乖,要真心悔改,妈妈才会给你买好吃的,带你去好玩儿的地方……”
小孩子感知世界,需要各种各样、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然而家长觉得小孩的行为违背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就会给孩子贴上“不乖”的标签。
他们会频繁地给孩子说“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总之,一切违反成人世界思维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
但是培养一个“乖孩子”真的好吗?这些“不可以”真的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真的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吗?
其实国内早就有医学专家说过,乖孩子心理问题太过隐蔽,他们往往更需要亲情的呵护和有效的亲子沟通。
经常对孩子说“不可以”,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会内向,听话,懂事,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问题淤积,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做事没主见,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缩,人际交往困难。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长鲍伯?高登和玛丽?高登夫妇总结了这样一些父母容易对孩子提出的禁令:
-
不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
-
不可以有情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可以伤心难过,“不可以哭”);
-
不可以靠近(“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安静一点!”);
-
不可以有欲望(无法坦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让给别人,或是自己破坏幸福。);
-
不可以重要(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父母只是很冷淡的一句“嗯”,没有夸奖鼓励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
-
不可以思考(“不要跟父母顶嘴!”、“安静听我说!”);
-
不可以长大(“妈妈什么都会帮你做好,帮助孩子决定结婚恋爱对象,工作单位,这样会导致“恋母情结”)。
鲍勃和玛丽还指出:受到这些禁止令强烈影响的人,容易写出负面的人生脚本。事事干预孩子的后果,只会束缚了孩子的成长,破坏孩子的人生。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所谓“配角综合症”,是指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此外,5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导致“配角”综合症的主因。
“乖孩子”的论调似乎受到了考验,这种论调意味着听话,柔弱,不闹腾,顺从。当受这种教育理念硬伤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他们成为“乖孩子”,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获得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长大之后,脱离家庭的保护走入残酷的现实,他们便会失去棱角和个性,甘当配角,不愿出头,缺乏自信,丧失否定、批判和想象的能力。
可能有人认为当配角没什么不好,社会角色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若是“甘当配角”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自负以及焦虑,恐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心理及其社会化过程。
“乖孩子”往往是对自我压制和拒绝的结果,他们往往是“被乖孩子”,是被社会环境驯化出来的。
在认知不成熟的时候,处于社会游戏规则的管理和游戏层面中,孩子会误以为只要“乖”就能被认可和接纳。可是这种“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孤僻、没有主见、容易固执、缺乏担当、想象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你是否也经常犯了“乖孩子”式理念的硬伤?如果你是上面这样的家长,从这一刻起慢慢修正上述行为吧,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愉悦的环境,让孩子蓬勃成长吧。
方法如下:
1、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融入集体之中
长期对孩子说“不可以”,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让团结友爱的气氛来感染孩子,让他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不要再对孩子说“不可以跟那个孩子玩”,要大胆放手让孩子与性格各异的不同伙伴交往,让他与同伴越走越近,融入社会化的结构,而不是越走越远成为一个个体。
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尽可能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类似踢足球,玩蛐蛐,捉迷藏的游戏多多参与,避免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觉得什么都不可以做。
2、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亲近
长时间对孩子说“安静一点”,“等一会儿再说”,“不可以哭”,“不可以孩子气”的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问问孩子的心理状况,主动与孩子沟通。
不管多忙,也都要留一定的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问问他“喜欢和哪个孩子玩儿?”,“今天老师教了哪些知识?”,“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之类的问题。
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完善认知结构。对于家庭来说,更多的陪伴、良好的沟通、完整的尊重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心理发展,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学会自立
很多家长喜欢包办,总觉得孩子不管多大都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还要鼓励孩子多思考问题,启发式的教学,在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利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让孩子处于一种“促进型”环境中,激活孩子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孩子的自信、勇气和担当。
“乖孩子”也许给家长省去了很多管教的功夫,但隐藏在其后的弊端不容小觑,这种伤痛非常大。相信家长都不愿意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一个为了别人活着的人,那么,就帮助孩子撕掉这个“乖”的标签,让他大声喊出自己的需求,让他无忧无虑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