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那一边喝水一边蹦蹦跳跳的行不行呢?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这已经存在安全隐患了,同样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可能会呛着,可能会摔倒,摔倒的时候手里又拿了东西,更危险,也可能会影响他人,光顾着喝水了没看见撞到别人,会影响到他人。肯定是要被制止的,喝水的时候不但不能蹦蹦跳跳,走来走去也是有隐患的,最好的就是拿着杯子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喝水,喝完了把杯子放回去再干别的。
这一点,小班的老师通过昨天的反思、演练,在今天进行了调整,很好,给孩子们规定了喝水的地方,孩子们接了水都站到墙边排成一排喝,这样就很安全。对小班的老师,尤其是主班齐咪老师提出表扬!”
掌声响起,小班的老师一脸喜悦,齐咪对着大家作秀一样地点点头,看着更呆萌了。老师们一哄而笑。
我:“孩子在自由活动收取教具的时候颠颠儿地跑过去跑过来,这样行不行呢?”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培训的时候老师精力肯定已被消耗殆尽,填鸭式的培训不可取,老师们极有可能看起来人还坐在教室,神早已畅游太虚,除了理论之类需要直接告之的,我通常采取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互动交流——分组演练。
有的老师点头,有的老师摇头。让大家简单地阐述了原因,确保不是随便点点或摇摇头,也看看大家的思路。之后,
我:“那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活动区比较空旷,正常来说孩子不会伤害到自己。
如果是走着走着自己摔倒了,那大概率是孩子协调和肌肉的问题,不是因为跑跳导致的,他不取教具,不跑跳,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这需要增加协调和肌肉的锻炼,这就属于另一类的问题了。
也有可能是地面的问题,鞋的问题,地面太滑,鞋子不防滑之类的,但总之不是跑跳本身引起的问题,或者说跑跳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不跑跳,这类的问题也无法避免。
孩子之间可能发生碰撞。但第一,小班的孩子躲避能力有限,即使走路也可能会撞到一起,第二,不是激烈地跑动,不是像大班孩子那样猛冲,即使发生碰撞通常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躲避能力,孩子们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这种躲避能力。
正常来说不存在安全隐患。
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所以这种行为不需要进行干扰。
过多的干扰或者会压制幼儿的发展,或者会激起幼儿的反叛,这两点都不是我们希望的。
但如果是抱着玩具箱策马狂奔呢?那显然是不行的。
那具体哪些行为需要确立规则呢?除了一部分共性的,还存在一些个性的,每个班会有属于自己班级的特点。
今天的培训作业:主班老师回顾本班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根据今天讲的四点要求,结合本班孩子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需要幼儿执行的规则,配班自愿,可以自己整理、独立提交,也可以参与协助主班,建议但不强制。
刚才老师们做总结的时候秩序方面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我们今天来解读秩序建立的三原则。
我们先回顾一下,都是哪三条呢?”
回顾……
我:“第一,活动开始前讲清规则,一次要求的新规则不能超过两条;第二,活动进行中坚决执行规则;第三,如果发现现场失控,中止活动。
第一条,在刚才的作业中已经让大家回去思考整理了。
关于第二个原则,具体如何坚决执行呢?我们昨天举了自由操作中教具归位的例子,那么在引导幼儿归位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讨论……
我:“第一种,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做到归位教具;第二种,引导之后不能自主归位,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协助下,可以和老师一起归位;第三种,拒绝归位,在老师引导时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旁边观看或者等待;第四种,拒绝归位,在老师引导协助时也拒绝观看等待,比如会自己跑开、自己玩手玩衣角、或者看别的好玩的去了;第五种,拒绝归位且有激烈的反抗行为,比如挣脱老师,挣脱不开就会哭闹甚至打骂老师。
那针对不同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讨论……
我:“第一种、第二种都没什么问题。
第三种,孩子只要不走,不抗拒,你继续引导,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孩子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有几种,我们先不展开,要不然大家都乱了。只就秩序而言,作为老师,你就继续引导,耐心一些,就可以。碰到这处情况,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针对具体的孩子,我给我做分析和方案,你们到时候照做就行。
第四种,最好的情况是有一些技巧。咱们现在没有,也没关系,因为咱们老师现在人手充足啊。人手不足,另说,人手足,那就是耗。
你看别的,你就看吧,你自己玩自己,那就玩吧,但是仅此而已了,你不能再做别的了。要是跑开,就把他抱回来,不管你是想取别的教具,还是参加老师组织的下一项活动,还是吃饭吃加点去户外喝水上厕所,都不行,就一条,先把教具归位。
特别说明一点,上厕所也不行。
为什么?”
讨论……
我:“孩子一旦发现了这个漏洞,他所有的事儿都会找这个借口,不想吃饭了,想上厕所,不想收教具了,想上厕所,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想上厕所,只要是他不想干的事儿,都找上厕所的借口,有事儿没事儿就往厕所跑。
所以,从入园一开始,就堵上这个漏洞,断了这个念头。
如果是真憋不住了可以尿裤子,三岁的孩子,没什么丢人的,尿完了,先归位教具,再换,再让孩子一起参与擦地。
让他知道,不管找什么理由什么借口都没用。
第四种耗到最后基本就两种结果,一种他耗不过你,他归位了。一种他耗不过你,他转到了第五种,闹开了。
第五种,方法和第四种完全一样,只是孩子的表现不同而已。不管你怎么哭怎么闹,哭完了闹完了,教具归位。
这时候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觉得心疼或者心烦而放弃。
具体的方法: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态度一定要温和;情绪舒缓之后继续执行规则,该做的事儿是一定要做的,别妄想哭哭闹闹就可以逃过去了,语气和行为一定要坚决,你的犹豫很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从而变本加厉地挑战你的底线。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哭可以闹,但是出现打老师破坏公物的行为,必须制止。
大家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复杂,对吧,各种情况的。
没关系。今天做了笔记,回去好好理解,根据以前接触到的实例去进行分析,当时是哪种情况,是属于第几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可能会是什么反映,又应该怎么处理。
第二项作业,每位老师写出不低于五个实例分析以及反思。
内容就是刚才说的,1.当时是什么情况,2.属于第几种,应该如何处理,3.孩子可能会是什么反映,又应该怎么处理。反思就是自己当时是怎么做的,结合当时的结果看为什么做的不对。
第三个原则,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不能遵守秩序,场面失控,我们要中止活动。再重新确认规则。
重新开始活动之后也分几种情况,第一,场面依然失控,停止活动,做好观察记录,思考原因,是幼儿自身不能遵守秩序,还是规则本身不适合幼儿、或者在制定执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还是活动不符合幼儿的能力或者兴趣;
第二,大部分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活动可以进行,对小部分不能遵守规则的幼儿单独调整;
第三,出现分化,有一部分可以遵守,有一部分不能遵守,还剩下一部分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摇摆不定,场面失控后受他孩子的影响依然比较混乱。
当出现这种局面时又分两种情况,如果老师能力有限、人手不足,果断停止活动,接下来参照第一条,做好记录思考原因;如果老师能力比较强、至少想尝试,人手又比较充足,在确保没有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三三制:能够遵守秩序的,继续参加活动;中间派或者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也可以继续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调整;不能遵守秩序且影响他人的,改为其它适合的活动。
今天培训的第四点是关于观察记录。
我:“幼儿观察记录有什么用呢?每天无非就是这么点儿事儿,吃饭睡觉活动,每天都记,这事儿有什么意义呢?看老师太闲了给大家找点儿活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园长一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