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让童谣在幼儿园绽放芬芳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民间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

  童谣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对儿童开朗乐观的性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童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如此大的教育价值,而我们传统的童谣教学却往往停留在让幼儿记忆、朗读的层面上,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民间童谣教学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

  创设一个良好的童谣欣赏、学习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我将童谣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在班级的各个角落之中,让幼儿边欣赏、边回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来感受童谣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地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进一步萌发学习童谣的兴趣。

  1.一日生活中的童谣渗透。“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个环节来对幼儿进行童谣教育。如现在的孩子都有点娇气,惰性很强,对运动缺乏热情,于是我们利用每天的早锻炼和户外活动环节,和幼儿玩一些童谣游戏,如“划旱船”“编花篮”“一米二米三米”等,既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又让幼儿学习、感受了民间童谣的趣味性。又如幼儿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环节,我们都用童谣的形式来提醒幼儿遵守各项常规要求,如盥洗童谣、整理物品童谣等等,使幼儿的良好行为、生活卫生等习惯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巧妙地得到培养。这样不仅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幼儿排队、等待的消极现象。

  2.区域活动中的童谣渗透。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需求在活动区投放了许多有关童谣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一步学习、巩固。如在《梦幻西游》主题活动中,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西游剧场,引导幼儿将童谣《唐僧骑马咚那个咚》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制成手偶,这样可以边操作,边学习童谣,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由于幼儿的能力存在个别差异,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操作性、趣味性,还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如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利用手偶这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学习童谣。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通过直接念文字来学习童谣。通过孩子们之间自主的交流、分享,班级里学习童谣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厚。

  3.主题活动与童谣的融合。我们在开展《梦幻西游》主题活动时,特意拓展了有关“西游”童谣的内容,孩子们积极地去搜集,并通过自己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活动效果非常好。

  幼儿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直观形象的教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1.颜色鲜艳的图片。把民间童谣的内容按需要描绘下来,拍摄和制作成照片、图片、卡片等,使内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动画。动感强的东西幼儿都特别感兴趣。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利用多媒体把小老鼠偷油吃时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很生动,见到老猫吓得滚下来时更是形象。这种动画最能吸引幼儿的目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

  3.利于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以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习童谣。

  培养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起很大的作用。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形容生动,会使幼儿感到无趣而失去兴趣。相反巧妙设计、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启发性的语言。在激发幼儿兴趣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至关重要,如民间童谣《剪窗花》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窗花的奇特,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这首童谣的兴趣。

  2.优美动听的示范语。教师示范朗读童谣时,充分掌握音准和朗读的技巧,以抑扬顿挫、变化生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不仅增添童谣的美感,更能够有效地感染幼儿。如童谣《十二月花名歌》,教师的示范语使幼儿对这首童谣产生很大的兴趣,幼儿在说童谣的时候,既可以丰富自身语言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也认识了植物生长的特点。

  3.利用当地语言。在熟悉童谣的基础上,我们会用自己本土的语言让幼儿说一说。这样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童趣,而且念出来的童谣特别有乡土气息。同时,幼儿感受到家乡语言的美,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了合适的教材,那么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才能萌发幼儿发现美的意识,激发幼儿表现美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呢?许多老师会将民间童谣的教学活动理解为读读念念,这样孩子得到的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没有情感上的体验,那何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呢?《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的前提。

  (一)领域互渗说童谣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科教育活动要注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将有助于幼儿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经验,以及巩固知识内容。如《数数歌》,这类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又如童谣《编花篮》,如果光是枯燥的学习背诵,孩子们既不会感兴趣,也不会理解童谣的内容。而如果和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孩子边说边做,效果则大不相同。琅琅上口的,加上有趣的游戏,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使孩子们在相互游戏中锻炼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让童谣在幼儿园绽放芬芳】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让童谣在幼儿园绽放芬芳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