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对儿童的特定观点与态度,这些观点与态度都显在地或潜在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认为儿童是一个与教师自己一样的独立社会个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于生活中就会与儿童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相信每个儿童都有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教室就不会轻率地评价儿童“出格”的活动成果……因此,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出发点,是建构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环境创设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正确的儿童观对于儿童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尤为重要。
儿童观不是永恒不变的。从人类整体对儿童的认识角度来说,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最初是假说、推导儿童的本性,现在已发展到使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从哲学、人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熟悉儿童。随着人们对儿童认识的深化,人们的儿童观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具有了科学性。从教师个体对儿童的认识角度来说,它是随着教师自身知识素质与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完善的,是一个将人类对儿童的科学认识不断内化的过程。儿童观的完善与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毕生的追求。
综合迄今各方面的研究,科学的儿童观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庸,也不仅仅是成人的预备。我们必须把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是成人的准备阶段;儿童与成人应有平等的权利与尊严,但儿童的权利与尊严不仅需要、而且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
2、儿童在成长阶段,身心还不成熟,但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发展的潜力。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应为其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着独特的身心结构,他们都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出现身心结构的不同组织类型和发展特点。也就是说,儿童发展是有阶段差异和个性差异的,这种个性差异是身心结构组织类型不同造成的差异,而不是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能单纯地依据儿童的自然年龄简单笼统的判断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归类,而是要恰当对待其生长的独特社会文化背景和他的独特身心结构组合类型。(即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重视个别化教育。)
4、“儿童”既是一个生物性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它与“童年”密切相关。随着童年的缩短甚至可能的消逝,儿童也就将不存在。因此,“儿童”与“童年”是需要人们去捍卫的。在我国,科学的童年概念并未成为普遍的社会事实,甚至还未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还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头脑中的社会理想,儿童生存、发展和受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摆脱贫困、追求高效率的国家发展中,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进程中,童年生活的独特、独立存在价值更难以得到关注。“当一个社会中的儿童过着童年概念所指的童年生活的时候,人们不必提到童年概念;当这种童年生活被损坏的时候,人们要捍卫童年;当这种童年生活尚未出现或未被社会认可的时候,则要提出和发展童年概念。”因此,树立科学儿童观,捍卫童年。
5、儿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兴趣、需要、独特的人格,有他们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6、儿童是主动的有机体,是开放的学习者,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与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增强。儿童在动态地与周围世界,与人和物相互作用时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动员了他全部的能量——社会的、认知的、情感的共同参与,连续不断地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以提高他们在发展中的效能。因此,教育要提供给儿童体验、对话、操作、交往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中得到发展。
7、儿童也是生存性的存在,儿童的一切都是成长中的、生成中的、面向未来的,对儿童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构建的过程。应把儿童理解为规定性与生成性,历史性与超越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现在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存在。
8、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处于某种社会的文化场之中。其成长和发展必受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影响,这三方面的教育构成、教育功能是否科学和协调决定着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9、儿童有多种需要,需要满足的过程即是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的过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明确地知道幼儿究竟有哪些需要呢?除了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还需要了解认识以下一些更深层次的需要。
幼儿需要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如果幼儿能自如地、成功地操纵、利用、探索他所接触到的事物,就会产生心理满足感、控制感,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燃烧的助燃气,可以释放出令人吃惊的能量。因此,开放的、高度适宜的、拿取方便的玩具柜、书架、家具以及结实耐用的玩具和材料等对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需要各种关系的一致性和信任感。确保幼儿周围的人、事物、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对稳定性就是保持这些关系的一致性,这样就会使他们获得对生存环境的熟悉感,由此,可是他们对外界产生信任感。而信任感是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幼儿需要平衡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幼儿需要观察和学习成人的角色,需要成人的赞扬和指导。与幼儿经常接触的成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其他人,都会成为幼儿观察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影响幼儿的因子。因此我们提醒与幼儿经常接触的成人,一定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时刻牢记自己的言行正受到幼儿的观察学习和模仿。
幼儿需要一定的规则和纪律的管理。我们成人总以为幼儿喜欢无法无天,不受任何约束,其实不然。幼儿需要自由和结构之间的平衡。幼儿喜欢自由似乎是天然的,比如他们喜欢自由游戏而不被打扰,但他们也喜欢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这就是说,一定规则和纪律并非完全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需要稳定性、安全感、规律性等,而一定的规则和纪律能给幼儿带来这些需要的满足。这里强调的规则和纪律并不完全是由成人制定的,也包含幼儿之间的一些约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过分强调成人对幼儿提出的规则和纪律,而严重忽视幼儿之间的约定,其儿对同伴的约定执行的更自觉、更严格。所以,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多将成人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幼儿间的约定。
幼儿需要自由选择。成人总以为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不能或不会正确选择,故喜欢包办代替。实际上幼儿对自由选择是十分渴望。因为每个正常的幼儿都有一种显现创造性和自我表现力的需要,都有尝试或探索环境、自己及其他人,已发现自己的潜能的需要,而自由选择是实现这些需要的工具。可以说没有幼儿的自由选择就没有他们的自由发展。
幼儿需要通过完整的学习经验发展各种技能和概念,发展自己的资源(应变能力)、才能、兴趣、积极性、各方面的胜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公民品德。
幼儿需要基础技能即自我照顾和自我管理的技能,需要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训练。
以上需要看似从成人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提出的,但实际上也是幼儿成长内在的需要。幼儿教育从此种意义上讲就是满足幼儿的这些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理想的满足时,幼儿教育的质量就是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