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天生活泼好动,游戏是其天性,他们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获得知识和经验。在幼儿园教学中,要让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相结合,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要在游戏中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要使课程游戏化,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游戏因素,使幼儿园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游戏化教学;兴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0-0067-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的孩子都是3岁~6岁的幼儿,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身体快速发育,由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心理也在日趋完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虞永平认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代替课程活动,不是将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确保幼儿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并将游戏理念渗透于课程之中。
一、让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相结合,激发游戏兴趣
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都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例如,在小班“小手真能干”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看教师事先拍的视频“能干的小手”,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小手能做哪些事情,再通过幼儿的各种动手操作活动,让幼儿深刻认识到手的重要性。根据主题,教师可以设置动手角,鼓励幼儿多动手操作,多动手实践。比如动手角里,教师准备了方形的彩纸,游戏时幼儿探索改变纸的形状,将方形纸变成小手枪、小飞机、小火箭,简单的纸,通过手的操作,赋予了它们第二次生命,幼儿乐于探索。又如,大班“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教师在区域游戏中投放了许多秋天的树叶、秋天的种子,幼儿相互交流,这是什么树叶,那是什么种子。幼儿交流过后,学习用树叶拼画、种子贴画,他们根据树叶的形状,想象成现实中的事物,再通过简单的添添画画,形成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作品,还可以呈现在主题墙“美丽的秋天”中。
主题活动与幼儿区域游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游戏的开展提供动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通过实践,展示自己的作品,满足对美的追求。
二、在游戏中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一日活动皆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生活,学会穿衣、扣纽扣,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别人讲话。以往的教育教学,过度浪费时间在常规上面,教师管得辛苦,幼儿学得累。课程游戏化将课程内容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了师生的双赢。幼儿的创造潜能需要教师挖掘,有趣的活动、生动的情节、美好的画面都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美术活动“圆圆圆”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将圆变成了太阳、老虎的头,妈妈的发圈,弟弟的帽子。再如,寓言故事《猫医生过河》需要续编,将续编的故事画成连环画。有的幼儿让小猫乘坐小船,有的让鸭子婶婶运小猫过河,有的让小猫荡秋千,从河这头荡到河那头,有的在河面上架个独木桥,方面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幼儿用画笔记录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讲评游戏时,他们上前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每每有好的点子,小朋友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创造性游戏有时也表现在故事表演上,比如在表演《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为了表现老虎牙齿被拔掉,幼儿以瘪嘴的形象创造性地发挥语言优势,用漏风的语调讲话,将大老虎因没牙而口形不饱满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幼儿园是孩子的舞台,要让孩子在这个舞台上放射自己的光芒。
三、课程游戏化,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与材料加强互动,让材料物尽其用。幼儿知识的建构是一点一滴感知得来的,有的更需要幼儿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例如,中班数学“数一数”中,教师给幼儿投放了火柴棒若干,让幼儿学习拼最简单的三角形,幼儿通过操作,很快拼出了三角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你的三角形由几根火柴棒组成的?”幼儿在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中不断感知数与量的关系。又如,在美术活动“纸杯变身”中,教师先让幼儿欣赏了大量纸杯做的玩具、车子、生活用品等,接着投放各种纸杯和彩纸、?z水等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手中的纸杯变成自己想变的物品。一开始,有的幼儿不敢做,生怕把纸杯弄坏了,教师的一句“没事,这些都是用过的纸杯,是废品,你们随便做”使幼儿打消了顾虑。幼儿们先在纸杯上比画比画,随后便开始操作起来,还不时向教师提出要求:“老师,我需要即时贴”“老师,有花边剪刀吗,用花边剪刀能剪出漂亮的花纹”。教师对幼儿的需求一一满足,做好支持者的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不时巡视评价:“你这儿设计得挺好,加上一个长耳朵,就更像小兔子了”“你把杯子连在一起,是想做小蛇吗?”教师的有意点拨,能开拓幼儿的思维,启发幼儿创新。幼儿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能在实践中获得操作经验,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充分挖掘游戏因素,使幼儿园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将教育目标巧妙渗透于活动过程中。课程游戏化的宗旨是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本领。课程可以是一个情境完整的游戏、体育游戏、科学游戏,也可以在课程中挖掘游戏因素,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有趣,幼儿学得愉快轻松。例如,教学大班数学知识点“面积守恒”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种植园”,让幼儿变身“农场主”,在相同面积、不同形状的土地上,合理种上不同的植物。在第二课时,教师加大难度,投放了多种卡片,每张卡片由同样大小的方形组成,幼儿先在需要“种植”的地上用方形材料拼一拼,数一数需要几块方形材料,需要5块方形材料的对应的是种土豆,需要6块方形材料对应的是种萝卜,需要7块、8块方形材料对应的分别是青菜、大白菜。幼儿在拼拼、玩玩、数数中,感知到了面积守恒。
有时候,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猜谜,或者一段富有趣味性的话,以引起幼儿的关注。例如,在大班科学“动物过冬”中,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情境:小猫的生日是在冬天,它早早发出请帖,邀请燕子、小兔、小熊、小蛇来它家做客,可是生日那天,只有小兔来了,小猫好难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巧妙地将四种过冬方式的典型动物,设计到情境中,幼儿一下子就提起兴趣,提出各种猜想。接着,教师播放燕子、小熊、小松鼠的视频道歉信,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小燕子去南方过冬了,小熊冬眠了,小松鼠藏食物过冬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巧妙的设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动物的各种过冬方式。有时候,教学形式上的游戏化,不但能让幼儿有置身游戏中的体验,幼儿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所以,教师要有一颗灵活的头脑,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游戏因素,把教育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幼儿们就能在游戏中自主学习。
五、结束语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游戏性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态度,而游戏是这种精神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幼儿园将课程都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指在教学课程中,要渗透游戏精神,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游戏化精神,努力将游戏融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寓教于乐,给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黎娟.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让幼儿创设环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7(08).
[2]何海波.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D�D以“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陈晓娟.以游戏化课程有效助推幼儿自主成长[J].江苏教育研究,2018(01).
[4]王军.立足课程游戏化建设 促进幼儿自主科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精神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