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注:文章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关于让儿童用绘画来表征,我认为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是… | 继文视角》

近期,《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两个字——“表征”——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和讨论。原文是这样说的,在关键指标B8师幼互动中的第28条:“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因为每个幼儿园学习文件后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落实文件精神上就会有不同的做法和认知,比如有的幼儿园就出现了自主游戏活动后请儿童用绘画的方式来表征的游戏现象,一是来证明自己幼儿园对《评估指南》的落实,二来也能够了解儿童在什么地方游戏、玩儿的如何、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有意思的事情等等。


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把自主游戏后的儿童绘画表征方式强加给孩子,作为他们必须要做的事,并以此作为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方式方法,就未免会有为了表征而表征,为了倾听倾听的约束,当然可能就会有教师的吐槽和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开门见山地讲下我的看法:千万不要把用儿童绘画表征的记录方式作为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因为我们“绘画”也好,“讲述”也罢,都不是为了表征,而是为了透过表征去评估儿童支持儿童,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表征只是道路,终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用心去观察了解儿童,去了解儿童的想法,关注儿童的兴趣好奇心;去理解儿童的想法,倾听儿童的意愿;去尊重儿童的做法,支持儿童自主探究。


同样的文件,为什么有的人这样理解,有的人那样理解?我们又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其实类似《评估指南》这样国家出台的重量级文件还有很多,正确地解读它们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帮助,所以今天不止想分享我的看法,更想与您分享一下我们的教研过程和思考方法。



01/

表征是什么?

表征只能画出来吗?


回到第28条:“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进行表征”,什么是“表征”?为什么要让儿童表征?表征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什么?教师怎么来识别儿童的表征?儿童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表征的?……


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这句话,我们有必要对“表征”一词的含义先进行正确释义。查阅文献之后我们得知,表征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


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象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表征是儿童思维内化的过程,他们用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借助自身直接参与的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事物。可见,表征是幼儿思维外化表现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读懂幼儿的一种方式。


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孩子的表征记录有哪些表现形式。孩子感兴趣的影像、孩子之间的作品、孩子看的图画书、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对话、孩子对某一问题的认知、孩子收集分类的物品以及孩子对事物和人物的态度等等,都可能作为孩子的表征记录。看来,“绘画”“讲述”只是众多表征方式中的一种。




02/

在文件中反复分析

主动思考


在我心中,《评估指南》这类重磅文件是非常值得反复学习的,它们是集合了全国的幼教专家和精英进行了大量调研、讨论、实验之后写就的精华,就像指挥棒一样引导着全国的幼儿园教师们更好工作。


所以,一定不能断章取义式的仅看某一两句,而是要结合整个文件,整体地、联系地去看,并且我常警醒自己要切换角色,不要做一个被动的、机械的执行者,而是主动地从更高的站位去思考,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教育者的态度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常能给我更大的收获。


 从评估指南的原则来看: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坚持正确方向,要求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构建科学保育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育教育质量,是以提升保教质量为追求目标的。


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注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合一的,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坚持科学评估。完善评估内容,突出评估重点,改进评估方式,所以要时刻追问自己什么是科学的评估,怎样才能够做到有效的自我评估,要时刻以高质量为准绳。


坚持以评促建。充分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估,引导幼儿园优质的发展。


 从评估的指标细则来看: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如:第27条是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


试问自己:儿童每天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是不是也在干扰儿童的活动呢?另外,第29条是能够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追问自己:怎样识别儿童是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的?难道绘画表征的方式就能够识别出儿童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主动学习吗?


我认为,关于师幼互动的关键指标重在互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等,鞭策教师能够看见儿童、看懂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主动的交流中倾听到儿童的想法、尊重儿童的做法、支持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究。


所以,针对第28条我们理解的用绘画方式进行表征一定不是为了表征而表征的表象,而是引导教师在与儿童互动中,要对儿童了解懂得的一种要求和暗示。


 从评估的价值分析来看: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评估指南》中许多指标其实都在引导教师要经常走进班级、走进儿童,与儿童互动游戏,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心里发展,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状态,其实这些都可能通过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分析儿童的行为,倾听儿童的语言表达,了解儿童对事物的思维认识。


《评估指南》指引我们在评估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估,但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要每天用表征的方式记录儿童游戏的过程。评估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对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表现都了如指掌。


作为教师来讲,了解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表现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听儿童间、师幼间的语言上,看儿童间、师幼间的行为上。而师幼互动作为评估幼儿园教育是否高质量的关键指标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与实践的证实,经常的、温暖的、及时的、回应的、支持成长性的师幼互动是高质量幼儿园的典型特征。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03/

尊重儿童的

多种表征方式


其实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得到了一个相对准确的解读,但是,所有工作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中去,于是我又开始结合实践追问自己:要让老师每天自主游戏后都要绘画游戏表征吗?每天自由游戏后的绘画表征的过程是孩子为教师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服务,还是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孩子而采取的适宜方式呢?每天的绘画表征是孩子的需要吗?绘画表征方式是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的必由之路吗?


再反向思考一下:假如我们这样做了,那一所幼儿园教室里都是铺天盖地的孩子的绘画表征和教师的文字分析和一对一的记录,我们是不是还有时间去关注到儿童呢?是不是有时间与儿童一起共同游戏呢?是不是有时间在游戏中去抱着激情和热情去欣赏了解儿童呢?这是真正的评估的意义吗?显然不是。


于是最后我们判断这句话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评估中强化教师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不善于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儿童的支持、对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看似随意绘画内容的主动关注。


评估的内容是在引导教师要关注、识别、回应儿童的需要、诊断儿童发展的现状、改进不符合儿童发展的方式方法、并用激励的方式发展儿童持续的探究兴趣,看来这句话不是简单的让儿童用绘画方式表征,而是不要忽略了有些孩子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的关注,但更要尊重儿童的多种方式的表征方式。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幼儿一日生活的独特价值。”孩子们的表征需要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的,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游戏犹如空气、阳光和水,孕育儿童强健的体魄、温暖儿童纯洁的心灵、滋润儿童张扬的个性。


我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以剥夺儿童的游戏为代价进行的儿童绘画表征,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情,需要我们幼教人反思。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乐山市市中区土主镇中心幼儿园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只能用绘画进行表征吗?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被看见!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