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现在
想象你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
你会用什么样的数学语言
与孩子们展开交流?
01
如果你想让孩子去描述小狗的身体,你会如何提问?
A.狗的头是什么形状?
B.狗的头像什么形状?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
02
如果你准备了许多外形与规则图形相似的玩具,请孩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你会如何提问?
A. (指着桌上一筐玩具)这里有许多玩具,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B. (指着桌上一筐玩具)这里有许多玩具,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的?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专业提升,让教研常态化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问题“太过细节”,但研究表明: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的学龄前儿童,老师的“数学语言”是影响他们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数学语言”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象体现之一。那么,在金苹果锦官新城全程幼儿园,老师们是如何不断提高数学语言质量,撬动孩子思维发展的呢?
他们将实际的教学活动拍摄成视频,资深教师与园长齐聚一堂,根据视频分析儿童数学概念发展轨迹和学习特点,优化老师的语言逻辑问题和教学法;微信群里,老师就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进行专项梳理,鼓励大家分享生活化的数学语言,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造通往数学殿堂的语言阶梯……
教师们就视频里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
教师通过微信交流,提高数学语言储备
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点在教师,发力点在教师,最终希望点也在教师。通过将教育科研制度化、常态化,锦官园在保证教育教研活动时间与质量的同时,也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每周四下午一点,老师带着思考与问题,就教师和幼儿的不同数学行为和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分享理论文章、数学活动实录视频及相关指导、现场教学实践,老师们群策群力,总结反思自己对教学、知识的预设观念,从真实的行为出发,解决每一个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通过教研活动分享理论文章。
老师邀请孩子参与教研中的数学活动,让理论真正落地。
教研结束后,老师将自身经验升华为知识、规律,指导接下的数学活动。在正式教学环境与日常活动情境中,这些智慧将帮助老师们更加敏锐地发现具体事物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中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幼儿园因此化为共同生长的生态系统,教育教研的每一个成果对所有老师、孩子都产生了实际的价值与意义。
案例分享:在《6的分解组成》活动中,老师们不再直接发给孩子6个雪花片,而是让孩子自发地去取6个雪花片进行分解,在活动中加入“整体感知”的要素。孩子除了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学习“6”的5种分法,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每周一次的教育教研活动,贯穿锦官园的四季,帮助教师获得真正的成长。
追随儿童,唤醒主动学习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许多教育者逐渐意识到知识的工具性,根据孩子的特点与行为重新选择知识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专业教师必备素养。幼儿园里,老师基于孩子学习特点,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将数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与游戏中。
“不同方法发盘子”、“不同方法分玩具”、“最小的角落放下最多的箱子”、“用不同的方式数班里的小朋友”、“幕布后面有三只手,猜猜最少有几个人”等游戏将具体的经验与数学抽象概念联系在一起,帮助孩子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发现、挖掘数学的“好玩、有用”。
“给树叶分类”的数学游戏既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又帮助他们理解“集合”的概念
但高自由度也会带来相应的困惑——孩子一般不会主动将操作材料与相关数学概念相联系,如果老师让孩子自由探索材料,孩子会不会将材料当成玩具,失去数学经验的体验?面对疑惑,锦官园的回答是——高结构的外界环境,会限制孩子自主性的发展,有策略的引导比“教”更为重要。
孩子操作材料的过程,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例如,老师在讲解“量的比较”时,孩子采用各种方式对材料进行测量,说明他的注意力是落在教师预设的数学知识点上,反之亦然。
在适宜的数学情境中观察孩子的具体行为,让教师可以真正发现儿童、追随儿童,及时修正自己教学策略,带领孩子进入专注的境界,帮助他们成为更具自主性的人。
将材料交给孩子,也将自主权交给孩子
在锦官园,老师追随每一个孩子,从他们的行为中捕捉思维的去向,淬炼孩子的专注力;用每日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者品质,真正唤醒他们的“内驱力”。
“我以我园为荣”——这是往届毕业生家长在写给幼儿园的纪念册中留下的褒奖——这份肯定来自教师们每一日微小的积累,他们以一以贯之的努力,让优秀成为习惯;这份肯定也来自锦官园对未来教育的追求,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方式实现自我与他人的成长,以永不停歇的姿态,为教育寻找答案。
往期精选
早遇到这家幼儿园,我一定会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