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出现的的不良行为,一些教师采用“游戏惩罚”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是对于游戏惩罚,教师要灵活使用,因人而异,把惩罚作为一种手段,而不能作为目的。
关键词:幼儿;游戏惩罚;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3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六条明确提出要“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康的行为”,因此,在面对幼儿园中那些不守规则、比较调皮捣蛋的幼儿时,一部分教师显得很无奈,该不该对幼儿进行惩罚成为了一个问题。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教师就应该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1]。”因此,笔者认为,适当的游戏惩罚是必要的、可行的。
一、什么是“游戏惩罚”
惩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其受到警示,以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2]。在幼儿园中,所谓的“游戏惩罚”是指对那些不守规则的孩子采取暂时取消其游戏的机会以示惩罚的方法。这种游戏惩罚方式跟美国的time-out(计时隔离)类似,在美国,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常常采用计时隔离的方法,让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的差别[3],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这种暂时取消儿童机会的策略起源于学习理论,常被用于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或有害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游戏惩罚”可以归为惩罚教育中的一种,但是“游戏惩罚”面对的通常是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在采用这种惩罚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方法,恰当运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惩罚”绝不是体罚,《教育大辞典》中把“体罚”界定为“体罚是用触及身体皮肉等有损身体康和侮辱人格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的方法,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拧耳朵等,是优师教研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所实行的‘棍棒’纪律的具体表现形式。”[4]而“游戏惩罚”只是暂时剥夺儿童游戏的权利,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说,“游戏惩罚”是从行为上给予儿童惩罚,并在心理上给儿童一定的警戒作用,在质上是有别于体罚的。幼儿教师在实施游戏惩罚时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把游戏惩罚演变成对儿童的体罚,比如原本是惩罚“儿童不准参加游戏”,给儿童一个警告,一句警戒,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就足够了,结果却由于教师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行为,游戏惩罚演变成了罚“儿童站墙角”,有些教师甚至采用语言威胁的方式,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游戏惩罚的性质已经被异化了,被误读了,在实践中就演变成了体罚甚至是变相体罚。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游戏惩罚”时,一定要严格地把握惩罚的尺度,绝不能把惩罚变成了体罚。
二、“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
1、“游戏惩罚”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处于学前期的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完善,其不良的行为不具备成人意义上的主观故意性,因此教师对幼儿采取游戏惩罚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消解不良的行为,而且这不仅仅停留在抑制幼儿不良的行为上,同时还对其他幼儿有警示作用。对幼儿来说,观察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可以习得良好的行为,从而抑制不好的行为发生的频率。
2、“游戏惩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赞成赏识教育,同时各种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出台,禁止对学生进行惩罚,使得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惩罚,而一味地对学生赞扬。同时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孩子处在家长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下,“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多数的孩子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只喜欢表扬,听不进批评,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其实,“爱的教育和爱的惩罚要辩证的看待。只有爱的教育,你只展现给了孩子一个片面的世界,加上爱的惩罚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生活[5]。”因此,适当的惩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3、“游戏惩罚”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构
规则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个体有规则意识是人际和谐的条件[6]。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规则意识建构的时期,幼儿需要与同伴之间建立联系,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建构规则意识,没有了规则,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就会一片混乱。集体活动是建构幼儿规则意识的良好场所,在集体活动中,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幼儿不可避免的要与同伴间产生冲突,这时候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此时合理的“游戏惩罚”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惩罚使幼儿暂时失去了游戏的机会,幼儿会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破坏了集体的规则,需要承担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通过惩罚使幼儿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集体活动中建构了规则意识。
三、“游戏惩罚”需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在进行“游戏惩罚”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只有合理的“游戏惩罚”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否则惩罚过度带来的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惩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惩罚要尊重学生
教师必须意识到惩罚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不能把惩罚作为最终的目的,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惩罚的时候,必须尊重幼儿,必须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对其实施惩罚,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另外,惩罚要有一个限度,对事不对人,不能上升到否定甚至侮辱幼儿人格的程度。幼儿做了不好的行为后,教师应立即对幼儿进行惩罚,避免因为间隔的时间变长之后,降低了惩罚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惩罚要因人而异
对于那些比较守规矩的“乖孩子”一般是不会成为惩罚的对象的,教师对其进行惩罚的对象往往是在我们看来比较调皮,比较富有个性的幼儿,但是通常这些孩子又是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活动的时候总喜欢“调皮捣蛋”,总喜欢插嘴,问东问西的,这些孩子看起来是不守规矩的,他们的行为总是让教师弄得不知所措。教师需要多一点耐心,仔细地观察这些孩子的特点,观察他们“不守规矩”的行为背后是不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惩罚。
参考文献:
[1]陈迎春.幼儿教育中游戏惩罚的必要性[J].教育导刊,2010,(6).
[2]李锋.教育生态学语境下儿童惩罚教育有效策略探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
[3]胡玉智.“Time-out”:美国幼儿惩罚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6).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浅论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