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现在的科学教育与传统常识教学不尽相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幼儿一些概念,认识一些事实,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等。而前者在教传统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强调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因此,重视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现成的概念。通过多年的尝试和不断总结,笔者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积极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环境,营造科学学习的氛围
环境是指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全部客观现实,它包括一切外部条件。过去,一般指幼儿园环境是狭义的幼儿园内的环境。现在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是宏观的,它既包括幼儿园内的环境,还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区和自然等大环境。它是个复杂的系统,是赖以进行的、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在进行“虫虫、虫虫飞”的主题教学时,带着幼儿一起进入昆虫世界。让每个孩子都像名侦探柯南一样,拿着好奇的放大镜去发现,看看周围有哪些昆虫?这些昆虫叫什么名字?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怎样采集昆虫和饲养昆虫?等等。幼儿似乎天生对各种各样的昆虫感到好奇,他们常常会睁着自己明亮的眼睛观察那些最小最小的小动物。
走进活动空间,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幼儿制作的昆虫吊饰,这些有趣的昆虫都是他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利用废旧的物品共同制作的。在活动室外,还创设亲子作业栏,也是幼儿与家长共同粘贴的亲子作业,给周围环境增添了更温馨的色彩。家长的参与,不仅使家园互动起来,也让幼儿对昆虫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
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所以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构自主的知识经验。
2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2.1 培养合作能力
许多幼儿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与人合作。而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小实验需要幼儿合作完成,教师应抓住这些时机,教育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例如在“会亮的灯泡”活动中,每组只有一块串联线路板,于是提出“大家齐动手,分工合作”的要求。有的小组每人负责一处串联线头,有的小组由两人负责连接线路,其余人递电线……当小灯泡发亮时,幼儿体验到分工合作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2.2 培养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科学“秘密”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发现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恰当把握示范演示的时机,有效激发幼儿探索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要过早、过于直接地把“谜底”告诉给幼儿。教师的总结要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延长幼儿对操作活动的专注时间,从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另一方面要有效维持幼儿探索过程中的积极性。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使幼儿重新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这种不失时机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使幼儿产生坚持到底的决心。
3 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幼儿不断地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3.1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易进入其中,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如在活动“充气玩具”的材料准备时,应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作为主要的探索材料,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2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第一幼儿园)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