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幼儿园将迎来一群可爱的“小豆包”。第一次和爸爸妈妈分开,孩子们不免会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如何做才能缓解这种情绪,让他们快速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呢?
减轻对幼儿园的生疏感
让幼儿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刚入园的幼儿大多爱哭,哭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害怕、胆小及离开亲人的焦虑心理所致。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十二分的耐心和爱心去抚慰每一颗幼嫩的心灵,让他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快速融入其中。
1.减轻幼儿对集体活动的生疏感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对幼儿园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二是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游戏,特别是要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下。
三是加强随机教育,并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老师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并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经过努力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愿意并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3.创造条件,加强幼儿对集体的关注
在集体活动时,老师会通过开展《我是×××的小朋友》《我的老师像妈妈》《我的幼儿园》《我的好朋友》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集体,并学会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
寓教于乐的常规教育
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良好的常规是组织一切活动的前提。要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耐心、细致,还需要讲究教育方法、教学的艺术性。
认识日历是很多幼儿园会涉及到的活动之一,我们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增添游戏性,将目标进行微调和细化。
– 来源:万放数学 完整版教学和活动设计
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
签到活动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入园第二周或再晚一段时间开始。最初,幼儿可能分不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教师应给予引导和帮助。等他们熟悉签到流程并能分清自己的性别后,可在每日离园前,将自己的签到卡放回到标有男孩、女孩的笔筒里。
签到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2个笔筒里剩下的签到卡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知道笔筒里有几张签到卡就代表着有几个小朋友没来,找找谁没来,以进行核对。
还可以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 活动目标:
① 一一对应点数并说出总数。
② 比较两组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③ 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尊重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培养
有的园所也在烦恼,如何在小班就开始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够让家长更满意,还能提高园所的教学质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要缕清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以大家最关系“计算”为例,对于小班的孩子可以先从数量儿歌入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活动,而且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开展的,就是利用一些简易的儿歌和动画,并且伴随儿歌,通过孩子操作材料来体会数量的变化。
这是也是孩子理解计算含义的第一步。
以集体教学活动《大象乘小船》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段将儿歌内容与画面中大象的数量进行对应,了解“再叫一头”后,大象的总数是发生变化的,并通过点数感知“增加 1 个”。
再叫一头大象上小木船时,小木船上大象的数量变了吗?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几头?一共有几头大象了,一起数一数吧。
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反复播放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再叫一头”后,大象的数量就会增多,并通过点数确定多了1头。
当然还可以在分钟活动中,加入手指游戏,感知数量的递减。
教师引导幼儿边说儿歌边做手指游戏。
5(4、3、2)只猴子荡秋千,(一只手的手指全部张开,每根手指表示1只猴子,左右摇摆表示猴子在树上荡秋千)
1头鳄鱼游过来,(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一分一合表示鳄鱼张开的大嘴巴,慢慢靠近另一只手)
啊呜啊呜吃掉它,(将张开手的一根手指藏起来,表示1只猴子被鳄鱼吃掉)
鳄鱼高兴地游走了!(另一只手慢慢往后退)
1只猴子荡秋千,1头鳄鱼游过来,啊呜啊呜吃掉它,鳄鱼高兴地游走了!(将最后一根手指藏起来握成拳,表示没有猴子了)
同时,我们还要还要合理利用区角、分钟活动、常规活动这些非正式活动,做到将幼儿的培养贯穿到一日生活中。
相对于正式活动而言的,幼儿数学活动的形式不应只是课堂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和手段来实现数学学习活动。同时非正式数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将数学与幼儿其他领域的活动相融合,是正式数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以上活动设计与方案
来源于:万放数学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申请全园试用机会,了解万放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等更多优质教学服务:
* 请填写准确信息以保障试用账号顺利开通
填写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