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课程游戏化项目强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求真实验幼儿园提出“微项目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小话题或认识中的小问题,进行持续性、流动性的深入研究活动。那么在“微项目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什么呢?
“观察”
如何观察,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分析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怎么分析?
用什么样的策略去推动儿童的活动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园仲唐晖园长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基于观察的微项目活动生成与深入活动暨幼儿观察记录问题及策略研讨活动”,希望通过一次沉浸式的参与、碰撞式的研讨、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教师能以此活动为突破口,推动儿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01
视频分享
了解“观察什么”
活动开始,中八班万老师介绍了班级幼儿搭帐篷微项目活动的开展背景:秋游的时候,小朋友讨论了要准备的东西,有小朋友说自己出去秋游的时候会带上帐篷,为此,孩子们希望有一顶自制的属于自己的帐篷,就这样班级的搭帐篷的微项目就开始了。
同时,万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班级孩子在区域游戏时,运用前期收集的竹竿、麻绳、油布等材料进行帐篷搭建,孩子们反复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问题症结是中班的孩子不会打结。面对这一问题,老师通过直接指导的方式反复教孩子打结,该游戏持续了大约30分钟,孩子们打结的技能没有突破。
02
文本展示
分析“观察遇到了什么问题”
视频观摩后,万老师还分享了她的观察记录,展现了一名年轻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的思考。其他教师针对万老师分享的游戏视频和记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刘老师:观察的目标不明确。活动过程很好,在操作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个活动的目标是打结还是搭帐篷?
庾老师:材料的提供不丰富。视频中看到提供了打结的材料是麻绳,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过高,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打结材料,比如扭扭棒、绝缘胶带、毛线、夹子等。
邱老师:教师的介入不适宜。幼儿遇到不会打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尝试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03
分组研讨
研讨“应该怎么做观察”
教研活动是一个经验互享、思维碰撞的过程。基于小组合作的思考,各经验层次的教师分成新教师组、教龄3~5年的年轻教师、教龄5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四个小组,各小组围绕“应该怎么做观察”进行分组研讨,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讨论过程。
向后滑动查看更多
新教师组
关键字:目标内容 动作行为
观察时一定要明确观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可以是幼儿动作发展、学习品质、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就搭帐篷这个游戏而言,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幼儿搭帐篷过程中所产生的动作行为。
3~5年年轻教师组
关键字:全面性 聚焦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思考时需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注幼儿的整体性,思考幼儿探究态度、探究能力、投入状态、情绪情感、合作协商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单次的文本记录时可以聚焦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搭帐篷这个案例可以更多地聚焦幼儿科学探究方面的发展。
5年以上中青年教师组
关键字:材料支持 关注过程
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游戏中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能否支持幼儿游戏。最重要的是要重过程、轻结果,不要过于关注幼儿搭帐篷成功与否,要看到搭建过程中幼儿探究性、坚持性、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体现与变化。
骨干教师组
关键字:循环推进 幼儿经验
所有的观察都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所有的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回应,所有的回应是为了更好的观察,这是一个螺旋向上的推进过程。观察的记录是要有意义的记录,有详有略,不能长篇大论描写整个游戏过程。思考要关注幼儿已有经验,以及游戏中蕴含的有益经验。回应可以从自身专业能力,本班幼儿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推动下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04
梳理提炼
明确“观察是为了什么”
小组分享之后,仲唐晖园长根据大家的发言,提炼出观察及基于观察的微项目活动推进的策略。
仲唐晖园长在总结点评时指出,观察幼儿是教师读懂幼儿的重要途径,从问题出发、从幼儿出发,教师才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支持,从而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观察是微项目活动生成与深入的关键点,是师幼的一个共同生长点。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供稿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求真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